潇湘风味尽显酸辣魔力
湖南菜简称“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湘、资、沅、澄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由于受地区物产、民风习俗和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尤以长沙菜为代表。制法以煨、炖、腊、蒸、炒著称,煨则味透汁浓,炖则汤清如镜,腊味包括烟熏、卤制、叉烧,蒸则素雅鲜嫩清香扑鼻,炒则突出鲜、嫩、香、辣;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特点是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油重色浓,讲求实惠;讲究菜肴外形的美观,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著名代表菜有:“海参盆蒸”、“腊味合蒸”、“走油豆鼓扣肉”、“麻辣子鸡”等。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家禽和家畜,多用炖、烧,腊的制法,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炖菜常用火锅上桌,民间则用蒸钵置泥炉上炖煮,俗称蒸钵炉子。往往是边煮边吃边下料,滚热鲜嫩,津津有味,当地有“不愿进朝当驸马,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的民谣,充分说明炖菜广为人民喜爱。代表菜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桂鱼”,“蝴蝶飘海”、“冰糖湘莲”等,皆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区名肴。
湘西山区菜则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见长。口味侧重咸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湘西北风味除具有湘菜注重酸辣的特点外,更接近川菜,一些菜中带有一点儿麻。代表菜有:“红烧寒菌”、“板栗烧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皆为驰名湘西的佳肴。
综观湖南菜系的共同风味是辣味菜和腊味菜。以辣味强烈著称的朝天辣椒,是制作辣味菜的主要原料。腊肉的制作历史悠久,在我国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三地区的菜各具特色,但又异中见同,统观全貌,则刀工精细,形味兼美,调味多变,酸辣著称,讲究原汁,技法多样,尤重煨烤。
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湖南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湖南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祛风湿的功效,用酸泡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的菜肴,开胃爽口,调味重酸辣便成为独具特色的湖南人饮食习俗。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椒、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胙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地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湖南人爱吃苦味,例如豆豉、苦瓜、苦荞麦等。
近年来,湖南菜颇受欧、美、东南亚地区顾客的欢迎,尤以美国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浓、香、鲜、辣的湖南菜。在美国,有的湘菜馆门前悬挂画有大红辣椒的牌子,上书湖南辣椒,馆内女招待的围裙上,也绣着大红辣椒。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湘菜这朵奇葩,将会开的更加鲜艳夺目。

===================
天下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