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自 1999 年5 月,教育部宣布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扩张发展的时期以来,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初等应试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生学历学位教育倾向于学生知识层面与技能的培训,与课堂教学效果紧密相关,因而如何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倾向于实行小班制、加强师生互动、改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以及改变课程考核方式等,但研究多数属于理论性的观点论述,缺乏课堂调查资料对相关观点的论证分析。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感受者,因而需要从学生角度分析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以学生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此,论文以作者承担的课程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原因,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2 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设计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到课率、课堂气氛和学生状态等内容,因而课堂教学效果调查设计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内容、调查对象、调查课程和学习效果等。
2.1 调查对象与调查课程
考虑到学生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在调查设计上主要对作者担任授课任务的班级为调查对象,涉及两个学期5 个本科班和4 个专科班,专业上涉及市场营销、会计学和国际贸易。在调查课程上,为了分析文理课程、考试课与考查课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确定了专业基础课程《经济管理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程《公司战略管理》,以及反映理科课程的《统计学概论》三门课程。
2.2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内容
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包括课堂反馈情况、课堂气氛、学生状态和学习效果四个方面,因而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主要包括四大类10 个方面。在课堂反馈方面,首先是学生的到课率和中途退出比例,到课率和中途退出比例的高低不仅是学生管理纪律问题,同时也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状况,是课堂反馈的最激烈反应;其次是课堂上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进行教学。在课堂气氛方面,课堂秩序是否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在学生状态方面,主要包括课堂学生认真听讲比例、师生互动比例和学生疲倦烦躁程度。学习效果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均衡程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以及在课堂上案例分析(或习题作业)中的应用情况。
2.3 课堂教学效果课堂调查方式
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依靠客观的指标进行评价,还包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因而在调查方式上,需要通过客观调查问卷、教师现场观察、学生意见主观反馈等多种方式,并且因为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情面问题而影响效果的客观性。为此,调查问卷设置上不仅包括客观选择项,同时也对部分问题采取开放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课堂能够现场观察活动数据的,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而对于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效果部分,则采用班干部代理调查的方式,以避免师生之间直接评价影响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3 课堂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生到课率和早退情况调查分析
到课率的调查主要采用人员清点的方式,对整个学期采取第一次课、期中和期末三个关键时点清点的办法。关于早退情况也是结合三次到课率调查,对两节课的人数差进行清点,9 个班级三次的清点分成专科班和本科班进行统计。
可以看出,第一次清点和第三次清点中学生的到课率明显高于期中第二次清点时的到课率,而早退情况差别并不是非常明显。从班级层次上看,专科生层面的到课情况和早退情况也明显好于本科生。从深层次原因山看,由于本研究调查的专科班主要是刚入学的新生,而本科生为大三和大二的学生,故只能认为新生的到课率与早退情况明显好于其它年级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一般愿意在第一次到教室上课,目的是为了认识老师。最后一次是为了从老师那里获得期末课程考试范围和针对考试的辅导,而中间则普遍存在到课率低的问题。
另外,从课程和专业上划分,国际贸易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到课率要明显好于其它两个专业,分别是98.25%和100%,统计学课程到课率要高于作为开卷考试的考查课《公司战略管理》,第二次清点时的数据分别为100%和37.25%,而《经济管理基础》因为是新生关系差别没有这么明显,分别为97.35%和81.15%。
3.2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调查分析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效果综合反映了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程度、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调查结果按照班级、专业和课程进行划分,分析课堂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互动效果评价比较好,尤其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普遍感觉头疼的《统计学概论》课堂的互动效果最为明显,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班的互动性稍差一些,但也明显好于会计学和市场营销专业对应层面的学生。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一是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班级学习气氛密切有关。被调查的学生中,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理科成绩相对较好,而且学习氛围要好于其它专业,相关资料显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近年来的学习成绩和考研率、专升本率一直是调查专业中最好的。二是与课程的重要性相关,统计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考研和实际应用方面一直比较重要,而且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普遍重视。《经济管理基础》只是为了使学生初步了解经济管理专业涉及的一般课程,包罗范围比较广,而且绝大多数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重新学习,加上刚入大学,对一些内容还难以掌握和理解,因而重视程度偏低。《公司战略管理》只是一门考查课,而且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普遍不重视。学生到课的原因一方面与学校的纪律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课程后面为《大学英语课》。
3.3 学生的课堂听课状态分析
学生状态主要包括课堂学生认真听讲比例和学生疲倦烦躁程度等。由于课堂听课状态无法通过学生的直接调查获取,因而采用定时清点的办法,同时以教师的课堂感受为参照。学生认真听讲比例以学生的关注度为标准,烦躁程度以学生的瞌睡比例和讲话比例为标准。在被调查的9 个班级中,根据两次清点数据和课堂上的教师平时观察资料进行修正。可以看出,到课学生的认真听课状态比较良好,除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班的课堂秩序偏差以外,其它课堂秩序比较良好。从原因上看,一是市场营销两个班级的合堂上课和上课课程,成为影响学生上课认真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以低声谈话和打瞌睡为主要的课堂疲倦方式,其它专业主要以打瞌睡为主要的疲倦方式。二是课堂教师的主动互动因素,统计学课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互动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其它课程主要是以讲授为主,辅助部分案例导致了课堂的整体听课气氛起伏不定,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碍于情面,难以制止低声交谈学生的行为,也对课堂的听课氛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学生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影响听课状态的因素:一是多媒体的制作效果,学生普遍喜欢内容新颖,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度延展知识范围,特别是身边可以感觉到的案例最为学生喜欢,而教学课件存在照摘教材、案例过于宏观等问题;二是教师对章节的掌握程度与教授方式,希望能够根据不同教师的专长,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由不同的教师轮流担任,反映最强烈的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经济管理基础》;三是上课过程中师生的交流程度,很多学生在听完课堂的教学内容间隙,希望能够获得相关领域的有趣案例,甚至有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本人的成长经历成为他们听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能够言传身教,讲一些课程之外个人的成功经历和科研观点,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3.4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方面,主要是通过举手方式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辅助以课堂知识涉及到前面章节内容的提问和课堂案例(例题)解答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由于调查内容和调查时间比较随机,在处理调查结果时,采用分课程、分班级进行统计的方式,考虑到大学生举手存在一定的误差,调查结果仍需要进行任课教师主观修正。可以看出,与课堂互动效果具有相同的趋势,《统计学概论》课程课堂效果最好,其次是国际贸易专业专科1、2 班,分别为86 和85,这与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中位数基本是一致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公司战略管理》采取的是开卷考试方式,成绩也与课堂效果的评价接近,只是经济管理基础与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存在较大的差异。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是与学生的到课率、课堂互动效果等因素有关,学生缺课必然会导致课程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仓促考试尽管可以达到及格成绩,但成绩总体状况不会太好;二是与课程的考试方式密切相关,《经济管理基础》融入了平时课堂纪律成绩,《统计学概论》融入了课堂练习的作业成绩。
4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对策分析
4.1 对非核心课程实行柔性点名制度,保持较高的到课率
学生走入课堂听教师的课,是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综合前面调查结果,到课率较高的课程,学生成绩也比较高。而且从学生教学管理上,也需要学生不能任意旷课、早退。但大学课堂毕竟有别于基础教育,大学生缺课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事情,课堂教学实践证实,即使实行硬性点名要求学生进入课堂,学生的听课状态也比较差,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因此,需要采用柔性点名制度,即不定期点名,对到课学生实行考试成绩加分制度,比较适用于考查课开卷考试课程。
4.2 进一步丰富教学课件内容,增加新颖性和知识面
教学课件不仅是教材能容的直接展示,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观载体,首先教学课件的形式要新颖,在覆盖教材主要内容和知识要点的情况下,课件涉及的内容要适度展开,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统计学概论》涉及到的统计指标、检验分析和回归方程等内容如果以学生的奖评案例和学习成绩案例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非常明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方法的实际运用。
4.3 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核心提高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当前大学生多数是80 后和90 初的年龄,思想非常活跃,如果采取呆板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则容易增加学生的课堂疲劳程度,进而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会出现只有零星几个学生上课的问题。加强师生互动,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身边关注的事情为案例,提供一种假定的情景,让学生给出解决的方案或方法,一般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4 特殊课程要实行教师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学识专长和研究成果
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授课教师实行轮换制度,可以使学生保持一定的到课率和新鲜感,保持学生持续的高到课率。对待诸如《经济管理基础》这类涉及不同学科知识的课程,应该由不同的对应任课教师讲授,才能够发挥专业教师的学识与研究成果的专长,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不同课程的发展与知识体系,由一位教师讲授涉及十余门课程的《经济管理基础》,肯定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师轮换中,还应该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推向教学一线,很多学生对高学历的教师认可程度比较高,到课率和课堂氛围也比较好。
5 主要结论
大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素质,因而需要根据大学生课堂教育的特点,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从调查分析结果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状况、学生到课率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与教师的课件内容、学历职称水平、案例的选取等内容有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保证到课率、教学课件的完善、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并对特殊课程实行必要的教师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学识专长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