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依标施教”

 阡陌躬耕 2012-04-22

课堂教学如何做到依标施教

作者:周辉兵

实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不仅是依标施教的终极追求,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如何实现课标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呢?2009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中,来自舟山市的一位老师的一堂优质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个性化解读课标

课标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教学的评价依据,也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基点。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情,因而教师应认真分析课标和学生,正确理解课标的内涵,并找准两者之间的连接点,依据课标实现个性化解读。

那么,如何实现个性化解读课标呢?分解课标。以上述评比课的课标为例,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条件和需要,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社会信息,剖析出教学的重点即切入口(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前提条件(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以及最终学生通过学习后的表现程度(获取社会信息)。整个分解的过程如同一个高明的医生实施手术,要谨慎到位。

取舍课标。课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全部达到,因而需要教师对课标进行取舍,确定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求。取舍课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确定学习目标。如何认识具体条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调查方法等等,都是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只有大胆取舍,才能化繁为简。

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涉及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三个基本问题。由于一般教材都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因而教材成为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和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材具有普适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某些具体的困难,难以达成学习目标。我们要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通过活化重组新编等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活化教材。活化教材就是采用替换的方式,把不适合学生课堂学习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用别的素材加以替代。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转化扩展的方式活化教材。转化即采用各种方式,将静态的教材内容转化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将平面的教材就变成立体的教材,将的多媒体资料等。扩展即增加或延伸教学内容。

重组教材。这是在教材中的某一块内容无法独立完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时,所采取的用教材教的一种。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部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新编教材。这是教材中的某一块内容无法完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或者教师有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素材时所采取的用教材教的一种,它对教师与学生的素质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课标理念和内容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积累一些素材,这些素材可以从书本、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得到,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方式获得,甚至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有了素材,教师还应依据课标理念和内容标准对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使教学素材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合性展现课堂

依标施教的最终落脚点在课堂。课堂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狭隘的教学观,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来理解教材,突出知识与知识、现实、方法、情感的四维综合,使课堂呈现出更多亮点。

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其要求是实现理论与理论的综合,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调查对象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同时导入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写作等相关知识。除了对学科内知识进行综合概括以外,还应建立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联系,将地理、人文等不同范畴的内容糅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从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中解放出来,让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而实质性的知识横向联系。

知识与现实综合联系,其要求是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综合,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关乎自身的事物为主题,在课堂中选用适当的社会调查方法获取各方面信息,从而体现知识与现实的综合联系。这就要求教学从生活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合作探究,最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课堂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一举两得。

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其要求是实现理论与过程方法的综合,创立课堂综合化的方法新体系。教师不仅可以在自身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调查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联系阅读、主动提问、自主讨论、自评互判,达到高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目的。

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其要求是实现授知与激情的综合,达成课堂综合化的目标新体系。在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到位地使用情感渲染,使课堂散发独特的韵味,激发学生思考,达到情感的升华,体现知识与情感的综合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选择恰当的启情支点,以学连情,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动激情。

个性化解读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综合性展现课堂,使教师预设得精彩,学生的生成真实而富有活力,有助于实现有限的课堂内、有限的课堂管理中创造出无限的课堂和无限的课堂效益。我们期待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一线教师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思考。

(作者为浙江省温岭市第九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091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