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上肢按摩

 香秋 2010-05-05
小儿上肢按摩

[阅读:4647    添加日期:2004年12月7日]

 
    1、脾经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  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  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  100到300次。
    (主治)  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1)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2)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3)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7、小肠
    (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次数)  100到300次。
    (临床应用)  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次数)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9、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10、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11、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12、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
13、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
    (1)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2)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14、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1)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2)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15.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