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诗文诵读 第二章 古文精读节选

 我为阅读狂 2010-05-05
第1节《论语》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ǔ)。”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如此。”
5、子曰:“贤哉(zāi),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不能忍受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6、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习后才知道的,是二等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是三等人;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就是下等人了。”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泽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dì)。”
10、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言谈简洁,要行动敏捷。”
第2节《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xié)?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是因为他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恭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认识、了解他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叫做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叫做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就是有志气。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但是“道”常存的才叫做真正的“长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买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正有知识。
第3节《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的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 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第4节《中庸》节选
1、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懂得这“三近”,就懂得修养自身;懂得修养自身,就懂得治理别人;懂得治理别人,就懂得治理天下国家。”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jiá)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第5节《庄子》节选
1、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
3、瞿(qú)鹊子问乎长梧(wú)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gòu)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译文:瞿鹊子向长梧子问道:“我从孔夫子那里听到这样的谈论:圣人不从事琐细的事务,不追逐私利,不回避灾害,不喜好贪求,不因循成规;没说什么又以好像说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因而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轻率不当的言论,而我却认为是精妙之道的实践和体现。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呢?”
第6节《孟子》节选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孟子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孟子说:“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6、孟子曰:“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dān)精竭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第7节 其它古文摘录
1《劝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qí)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dìng)青从蓼(liǎo)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寒冷。……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却很清楚。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谏逐客书》李斯(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译文: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3《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西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译文: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4《报任少卿书》司马迁(西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惟倜(tì)傥(tǎng)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è)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jué)有《国语》;孙子膑(bìn)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古代因为富有和高贵而名声泯(mǐn)灭消亡的人,多得数不胜数。只有卓越不凡的人,才能够长久地名扬天下。周文王被囚禁时,推演出《周易》;孔子穷困时编写《春秋》;屈原被流放时创作《离骚》;左丘明失明后著《国语》;孙膑被挖掉膝盖骨后编写了《兵法》;吕不韦因罪被流放到蜀地后写了《吕览》;韩非子被囚禁时写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余篇,大都是圣贤之人发愤时创作的。
5《前出师表》诸葛亮(三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zī)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种田谋生,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从诸侯那里求得显贵的官位和很高的名望。先帝不顾我低贱庸俗,降低身分,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当代天下大事,因此我受到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碰上先帝兵败,我在战败时接受任务,在危难中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6《滕王阁序》王勃(唐)
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译文:乌云消逝,雨过天晴,日光通彻,天空明朗。晚霞飘落,仿佛和孤单的野鸭一齐飞翔,清澈的秋水与长天相映,同是一种颜色。傍晚,船上的渔民在唱歌,歌声响彻鄱(pó)阳湖畔;天上那行列整齐的雁群,受寒而惊,直到衡山南面水边才停止了哀鸣。
7《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会显得灵验。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屋,只有我的美德远近闻名。绿色的青苔爬上台阶,青青的草色映入门帘。在屋里说笑的是些大学问家,来来往往的没有无知识的人。在这里可以弹奏朴素无华的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音乐来扰乱听觉,没有公文案卷使身子劳累。好似南阳诸葛亮的茅屋,又如同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
8《阿房宫赋》杜牧(唐)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wù),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ì)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六国君王统治结束,天下便得到了统一。蜀地山林被砍得精光,阿房宫就出现了。它覆盖地面三百多里,遮蔽了天空中的太阳。从骊山北麓(lù)修起,向西拐弯,一直通到咸阳。渭川、樊川的水缓缓流动,流进了宫墙里面。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高阁。长长的走廊象绸带一样回环曲折,屋檐翘耸象鸟嘴伸向高空啄食。各个建筑物都顺着地势修建,走廊和宫室的中心相连,檐牙相对如同螭龙的角相互争斗。
9《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ī)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发现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是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很好的马,只能埋没在养马人的手中,在马槽头成双成对地死去,不能以日行千里而闻名。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的能吃光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用喂一般马的方法喂养它。这种马,虽然具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长处不能显现出来,要求它和一般的马有同样的力气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是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去做,饲养它,又不能使它吃饱,它嘶叫一声,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0《师说》韩愈(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那他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那中间就一定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就强,懂得道理的时间有先有后,在学术、技艺方面各有专长,不过如此罢了。
11《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傍晚云气聚拢来,山谷渐渐昏暗,一时昏暗一时明朗,变化不定,是山中早晚不同的景象。春天,野花开放,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夏天,树叶茂密,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象。早晨出游,晚上归家,四季的景色又不一样,乐趣是没有穷尽的。
12《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x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sāo)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yí),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y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庆历四年春,滕于京贬官守岳州。到第二年,政务顺利妥善,百姓和乐,一切废弛了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修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并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人歌咏岳阳楼的诗赋刻在楼上,嘱托我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
我看巴陵一带最美好的景色,就在洞庭湖。远望湖中的小山,象被洞庭湖张嘴衔着一样,江水注入湖中,又象被它张嘴吞下去一样,湖水浩浩荡荡,宽广得看不着边际。早晨阳光灿烂,傍晚暮色昏沉,气象万变。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能看到的雄伟壮丽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十分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往北可通向巫峡,往南与潇水和湘水远远相连,被贬谪到外地做官的人和不得意的文人学士,大家相会在这里,他们观赏景物的感受,能没有不同吗?
在那久雨的季节,细雨蒙蒙,连月不晴,凄冷的风狂叫着,浑浊的波浪直冲半空。太阳和星星的光辉被阴云遮盖住了,山也隐没了形迹。桅杆被风吹倒,船桨被浪打折,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到了傍晚,暮色昏沉,老虎吼叫,猿猴悲鸣,更加深了恐怖凄惨的气氛。这时登上岳阳楼,便会感到远离京畿(jī),思念故乡,担心害怕别人诽谤讥刺,只觉得眼前一片凄凉萧条,心里十分激动,不禁悲伤起来。
在那风和日丽的春天,湖面平静如镜,波浪不兴,晴朗的天映照在清澈的湖底,水天一色,一片碧青。沙鸥在湖面飞翔或聚止,鱼儿在水里自由游荡。岸上的芷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枝叶茂盛。或者是烟消雾散,天高水旷,明月普照千里,湖面闪耀出耀眼的金光,静静的月影倒映在水里,就象一块沉在水底的壁玉。渔民们你唱我和,歌声悠扬,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岳阳楼,便会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宠和屈辱都忘了,端起酒杯,迎着清风畅快地喝,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候道德高尚人的心,有不同于这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在朝廷做官,便为百姓担忧,闲居江湖之上,便为皇帝担忧。这样,做官也忧,不做官也忧,那么到什么时候才能高兴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自己先忧愁,在天下人都快乐之后,自己才快乐。”唉,要是没有这样的人,我归向谁呢?
13《石钟山记》苏轼(宋)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它下对深潭,微风吹起水浪,水与石相撞击,发出来的声音象洪钟,所以得名。这种说法,人们常常表示怀疑。如今拿钟和磐放在水里,虽说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来,何况是石头呢?到唐朝的李渤,才寻访它的遗迹,在潭上找到两块石头。敲打而听它发出的声音,南边的一块声音浑沉厚重,北边的一块声音清亮高亢(háng),停下棰头,响声还在萦绕,余声慢慢地才消逝,他自认为找到了名为“石钟”的原因。可是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石头经过敲打能发出铿锵声音来的,到处都有,偏偏只有这儿的石山用“钟”来命名,是什么道理呢?
14《留侯论》苏轼(宋)
夫子房受书于圯(yí)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译文:子房在桥上的老人那里接受到兵书,这事很怪。但是,又怎知那不是秦代的隐士出来指点他呢?看看老人用来隐约地表露出自己用意的做法,都含有圣人贤人给人警戒的意义。而世人不觉察,以为是鬼怪,已经是大错了。况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送书上。
15《留侯论》苏轼(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瞧那汉高祖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能够忍耐与不能忍耐的差别上。项羽不能忍耐,所以百战百胜,轻易使用武力。高祖忍耐得住,处处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项羽实力消耗了再去消灭他。这是子房教给他的法子。当淮阴侯韩信灭亡齐国后,想自立为王时,高祖发怒,在话语中和脸色上表露出来。照这件事看来,高祖仍然有刚强不忍的性子,要不是子房,还有谁来成全他的大事呢?
16《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于是我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因为他们求索思考深刻,而又处处留心。平坦而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而又远的地方,到的人就越少。可是世上雄伟、壮丽、奇异、不平常的景象,往往在那艰险遥远、而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7《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q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却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已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教族的人为内容,传给乡里的一位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18《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宋)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fú)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蔺相如完壁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19《东塾读书记》陈澧(lǐ)(清)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声不能达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于声之迹也。
译文:大凡天下所有事物的样子,人的眼睛看到之后,心中就有了它的样子。要表达出事物的样子,就有了口中发出的声音。样子,就是事物的构成。声音,就是要表达事物的样子。声音不能传达到不同的地方,不能留在不同的时间,于是就有了书写的文字。文字,就是用声音表达事物样子的痕迹。
20《传是楼记》汪琬(wǎn)(清)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dǐ)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sù)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缺。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