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

 昵称1318728 2010-05-06

一、考纲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09年《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诗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其涉及的知识点如下:

1.鉴赏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人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既要能准确地理解重要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等,又要能准确地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尤其要注意对语词中“ 诗眼”的分析,还要能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情达意、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诗歌使用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技巧、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村托、对比、反语、反复等。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象征、对比、映衬、抑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比兴等,要能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写作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巧妙运用;并结合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题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还包括对一些富有一贯性的意象和情感倾向的评价。对作品涉及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主张、志向等要能有了解,对各类古诗的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形成规律性认识,对一些古诗常见的意象和典故传说也要有所了解

二、考情分析

(一)诗、词、曲都有所涉及。以诗、词为主,曲只是点缀。诗以唐、宋诗为主、词以宋词较多

(二)诗、词、曲的题材遍及山水、抒怀、送别、边塞、风物、咏史、羁旅行役等多个侧面

(三)从方式上讲,过几年比较阅读是一个亮点

(四)题目采用多题(两小题或者三小题)、多问(两问到三问)的方式对诗词进行多角度地综合考虑

(五)在几个考点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三、相关知识链接

     <一>古诗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抒情;其次是创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寓于音乐等。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

《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绝如王昌龄《从军行》、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牧《泊秦淮》等。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律如杜甫《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商隐《锦瑟》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

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三>诗歌发展脉络及代表诗词人、代表作品。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1、《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大概500年间的诗作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表达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是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

2、《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离骚》是代表作。

3、“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

4、《古诗十九首》(  萧统编的《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五言之冠冕”

5、唐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①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唐代三大诗人

李白:想象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迈飘逸,表达了反抗传统秩序、争取个性解放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行路难》等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结构又富于变化,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高度概括又想象生动地反映现实。《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中唐现实主义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事而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

③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至塞上》、《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山水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情意。《春晓》写春晓之景,抒早春之情。

④边塞诗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       王昌龄《从军行》《出塞》

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宋词

①婉约派:婉转柔美。题材大多是男女恋情、离愁别绪或伤感悲秋、浅斟低唱。代表人物:秦观、李清照、晏殊、柳永等。

柳永:北宋著名词作家。北宋第一专业词人,精通音律,熟悉民间乐曲,词作内容以抒发漂泊江湖、羁旅失意的情怀和描写歌楼舞妓都市生活为主,语言通俗、音律委婉。《雨霖铃》

李清照:南宋,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白清丽。前期的词以描写少女少妇的爱情为主要题材,也有歌咏自然风景的佳作。语言明白自然,形象鲜明;南渡以后,国家的不幸,丈夫的逝世给她的词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漱玉词》

    ②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内容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界限,扩大了词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拓了词的境界,代表人物: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岳飞、陆游等。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较全面的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生活,特别是表达了渴望恢复国家统一和祖国必胜的信念,性格雄浑豪迈,凝重沉郁,还有些写景抒情诗清新婉丽、明朗晓畅。他的词突破了婉约派的束缚,抒发了悲凉的爱国情思《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等。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了对南宋朝廷屈辱为安的不满和壮志未酬的忧愤,格调昂扬、热情奔放。而一些描写农村风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则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

四、诗歌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诗歌鉴赏表达要求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例析:

                      秋夜  宋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然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2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1.2句紧扣题目,写深夜无眠,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凄凉,锦衾单薄,使人夜里难眠。2句细节描写—动作场景——频剪灯花,她无法消解这幽情苦绪。本是酣然入眠,而她却独剪红烛,这就表现了使人难换的寂寞孤苦与愁苦。三、四句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洁月光,婆娑的梧桐树叶影,但是那床还是一片凉,有谁送来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和首句中的“清”,不仅再次渲染出天气的凉,更是烘托出心境的孤寂和凄凉。结构:室内→室外,望月、梧桐缺处,一轮明月,四野空明。诗人暂时解脱,而望月怀人,新潮又起,怎能释怀?

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人心境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和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心境。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美,也暗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三、四句景中触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词很注重塑造形象,常以此来寄托情感,表达主旨。鉴赏古代诗词,首先要捕捉形象、认识形象,就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形象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并理解表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古代词的形象主体主要由诗词中‘人,事,景,物’等组成,不过古诗词中的形象所指是古诗词中的意象。意象是由客观的某些事象和物象的引发,在感知的基础上,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的影像,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

形象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具有特定寓意的音乐曲调。

形象方面的鉴赏术语:生动、活泼、鲜明、优美、柔美、绚丽、明丽、明媚、灿烂、雄奇、峻峭、雄伟、意象、意境、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辽阔。浩渺等。

答题步骤和要点:

1、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2、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古诗词的人物形象描写,不可能十分完美和细致,它往往会抓住人物的一个典型方面;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笑容、一个神态、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细节等。通过简练的笔法,精确的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显示诗词的主旨。

(二)如何分析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3)、周围环境的描写(时间、地点、季节、地域、环境等)

(4)、具体景物的描写

(三)人物形象包括:(1)自我形象,(2)他人形象,(3)人、我形象

1、自我形象:例1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神态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2、他人形象:例②读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神态上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语言上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3、人、我形象:例③下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 物 形象

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

诗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将景与人物融为一体: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斜漏出来。灯光之下,诗人日夜思念的亲人正一针一线缝补衣裳,诗人那怀乡思归的心情和家中亲人思念游子的关切之情,正从这幅画面的想象刻画中流溢出来。

二.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二)答题步骤与要点:

①抓住诗中的只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自然属性)

②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根据意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社会属性)

(三)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雨雪风霜,日月星辰等等,一旦写进诗词的意境之中,就渗透着诗人的主观色彩,包含着诗人的意向和情绪,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

诗中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碧莲等,构成一幅幽清、明净、甜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在塑造这些景物时,一般都注重了景物的色彩、强度、指向的描写,甚至运用动与静、虚与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1.景物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采莲曲》

冷色—-低沉冷峻.孤寂凄凉的心境。柳宗元《江雪》

2.景物的指向性和强度大小不同,往往反映了诗词的情感基调风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常见的意象

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怡情、表意,抒怀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喻自己备受摧残、命运坎坷。但终守节而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毛泽东“待…..她在从中笑”

松—-傲霜斗雪。 李“愿君学长松,填句作桃李”

竹---不随流俗,不畏风霜的孤高刚劲        莲---不同流合污

菊花---坚强品格.清高气质          梧桐---凄凉悲伤

寒蝉---悲凉           杜鹃鸟---凄凉哀伤

写送别离愁类:折柳、阳关、长亭、惆波

写羁旅愁绪类: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闻笛、浮云

写相思情怀类:登楼、依栏、挽衣、流萤、鸳鸯

写战乱戌边类:烽火(烟)、狼烟、干戈、天狼、墨河、塞外、玉关

三、赏析事物形象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试分析该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营造了一种明丽热烈的意境,以乐景反衬离别时的怅惘空虚之情。后两句写暮色苍茫黯淡,风雨迷蒙凄清,营造了黯淡迷茫的意境,以哀景正衬离情。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情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 的“契”合点

答题步骤与思路:

1、指出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1)结合词语具体分析             (2)把握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

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1)展示了早梅耐寒早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2)“寒”字点明生存条件恶劣;“迥”字表现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的品质。

(3)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析:                石灰吟--于谦(明):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诗中的石灰象征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和洁身自守的节操。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风亮节和坦荡胸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装人新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者,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叹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本词用“缺月”“疏桐”“缺漏”“寒枝”“冷洲”等,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其神态和心理。

闻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寒塘坐见

   淮南, 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归去有期,所以古代诗歌往往借大雁归去有定期来抒发自己归家无期的乡愁。这两首诗都是写离愁的,借大雁寄寓自己浓浓的相思。

四.鉴赏具有特定寓意的曲调

古代诗词中常出现一些乐曲的名称,二每支乐曲一般都具有他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理解并把握它,对欣赏古诗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果知道“折柳”是一支曲名,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是一种习俗、场景、情绪,它几乎是离别的同义词,唤起你诸多相关记忆,这就是“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原因。

高适边塞诗《塞上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在这里将曲调名《梅花落》拆开,将声音转化为形象“梅花”,虚实相生。戍边的将士听到《梅花落》就会想到故乡的梅花,自然就会有思乡之情在里面。3、4句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散落关山处处;其实,“梅花落”是笛子曲名,这里是说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音乐曲调多见诗词中的有:

折柳——乐府曲调之一,又叫“折杨柳”,多写离别伤怀之情。

后庭花——相传是南唐后主所制的乐曲。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之二)。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行路难——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出征》)。

黍离——表亡国之痛。

五.古诗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崔颢《长干曲》:“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生活灵活现。又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露浓花廋,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着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折竹”细节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3.对比衬托。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借春日之柳的繁盛,对比反衬出秋日之l柳的枯凋。春日越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情状、地点

六、技巧点拨

    (一)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

    (二)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鉴赏文学形象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