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解题指导教案合集

 若愚老人 2012-12-26

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将考点落实到实处。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高考考点,明确考试要求。

教学重点:结合典型考题,对考点要求作初步了解。

教学难点:考点理解。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命题趋势。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被列为高考《考试大纲》能力层级的最高级E级,是考试能力中要求最高的。命题形式以往采取客观试题,2002年开始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分值原来客观试题为3分(或6分),2002年起为6分,2005高考中,有部分省市的语文试卷试题达到8分,分值自2002年起,把诗歌鉴赏放入古代诗文阅读的范畴。2003年起考纲对古诗鉴赏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综观近几年考题,我们发现,高考古诗鉴赏紧扣考纲。

二、明确考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近年典型考题解读:

考题1:(2005年江西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赛,通过典型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考题2:(2005年北京春招卷-12)读下面的词,完成⑴—⑶题。(7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⑴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然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⑴B⑵诗人通过观客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⑶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四、分析预测:

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一种较好的形式,综观近几年来高考古诗鉴赏命题,试题考点设置方面有以下特点:一、命题侧重于对诗歌作品内容的理解;二、注重炼字炼词的考查;三、试题呈现开放式命题的特点;四、试题开始涉及体裁知识。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方面则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选材始终坚持“两非”原则,即“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二、体裁范围有所扩大;三、题型题量的选择,除有填空填外,其他大都选择了简答题(有的还加了选择题);题量一般是一个大题(一至两首诗歌),后分设2-3个小题。

我们预测:近几年高考作家作品的选择方面将继续坚持“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的“二非”原则,一是为了防止猜题押题,不出现前一年考哪个朝代哪个作家的作品,接下来的训练题都基本参照着编写的现象。二是为了使考查内容丰富些,一般来说,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大都带有特定时代背景、作家风格的痕迹,如果选名家名篇,考生很容易受作家特点的暗示,从而在答题中放不开思路。“二非”原则下的作家作品选择,既有利于考试的公正、公平性,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诗歌教学。在考点的选择方面,我们要关注四方面的内容: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体裁的选择方面,唐诗宋词依然是近年高考试题选择的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其它体裁。在命题形式的选择方面,以开放性为主流,命制让考生有话可说,有话直说的开放性试题。

五、备考指导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鉴赏诗歌有一定的心理路径,遵循这条路径,就能迅速地捕捉到有效信息,从而准确规范地答题。

高考试题在命题上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这其中蕴含了切入的有效点,我们要学会从以下八个要点切入。

1、从题目切入。如2003年全国卷的出题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中第三联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2、从注释切入。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注释词语,降低难度,如2003年上海卷对“望海楼”、“铁笔”、“沧州”的注释,2002年北京卷对“鹳雀楼”建造背景的介绍。

3、从意象切入。就是从构成景语的因素切入,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意象有“云峰”、“古木”、“深山”、“钟声”、“泉声”、“日色”、“乐声”等,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进入那种“古”、“深”、“咽”、“冷”的意境。

4、从语言切入。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懂诗歌,如1998年全国卷第14题对贾岛《题李凝幽居》的赏析,题干为“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这里的“解说”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次的鉴赏。其次是推敲诗歌中遗词造句的奥妙,琢磨诗人“两句三年得”的苦心。

5、从题材切入。古诗常见的题材有:思乡、隐逸、咏史、幽怨、游历、从军、边塞、登临、爱情、忧国、建功、感遇等等,鉴赏时,如果从此切入,便不会离谱背弦。

6、从“情语”切入。这里的“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如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毛。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7、从细节切入。优秀的诗歌,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它,便可以挖掘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2004年全国卷I第16题要求指出并赏析张藉《秋思》中那个生活中的“寻常”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从背景切入。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打上了一定时代印记。因此,我们欣赏古代诗歌时,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这种情况,往往(是作品影响大而作者名气一般)而对文学史上那些特别有影响的大诗人的“背景”一般是不作注释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

教学过程:

一、备考指导: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有“人物”(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物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0),还有意象。形象的鉴赏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得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具体做题时应注意:答案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⑴什么形象;⑵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如:

例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已飞高且已飞远,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例2、下面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划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答:⑴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⑵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诗词中有哪些常见艺术形象呢?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塑造的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塑造的忠心报国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等等。

三、鉴赏诗歌的景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具体做题时注意:答案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⑴景象(意境)特点;⑵描摹诗歌图景;⑶剖析作者思想。如:

例3:下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具体做题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㈠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如:

例4、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这色彩的渲染传达出一种愉快的情感。

㈡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要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

例5: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撙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答: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方面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㈢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上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如“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这里“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里的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然美好,但终究要沉没。飞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分析意境型的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还常出现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应从景、情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一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要求。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的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描绘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如:

例7:下面这首诗,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答:这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8:下面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答: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四、备考训练: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⑴、⑵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篙,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⑴试分析诗中“菊”的形象。

⑵简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来,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词的上片“竹外一枝斜”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下片运用对比,表现了梅花什么品质?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①“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③“山深闻鹧鸪”,鹧鸪啼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这里的鹧鸪声是什么人的声音?他们说什么事行不得?你理解的根据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①。刚道是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⑴开头两句怎样表现送别时的气氛和心情?

⑵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⑴本词的起首两句,写了哪些物象?有什么作用?

⑵词中的“归鸿”这一形象,比喻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具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备考指导: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还常出现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涉及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一般为:⑴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⑵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⑶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二、对表达技巧分点解读

(一)、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回答时应具备三个要素,即⑴是什么修辞;⑵修辞效果;⑶具体内容。如:

例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下面这首诗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析: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例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下面这首诗。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析: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附: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溢于言表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储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等等。

(二)、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有关诗歌表达方式方面的鉴赏,重点在于进行具体化的解释,如借景抒情,是借何景抒何情。下面就古诗鉴赏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表达方式一一解说: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征,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借景抒情。下面就古诗鉴赏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表达方式一一解说:

例3: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就此做简要赏析。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异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言志,托物感怀,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诗人借某个物,来抒自己的志向、情操、抱负。物的特征往往是诗人的“志”有某种对应关系,比如“梅”往往寄托诗人高洁之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典型的代表,“竹”往往是气节的象征,“兰”是品行清雅的代表。虞世南的《咏蝉》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前两句写蝉的特征,最后两句抒发自己的高洁之志。如:

例4: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并就此做简要赏析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菊花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2、借用典故抒情:用典是指诗歌当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用典的作用实际上与比喻相近,比喻是用眼前的事物作比方表达特征,用典是用古代的事物作比方表达意思,是借古喻今。我们需要弄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内容,再弄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就比较容易看出诗人的意思了。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要点:

⑴典故的来源及其其含义。

⑵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歌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例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

录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看过这首诗的注解,我们可得知诗的主旨:表达诗人的谢世之志——隐居山中,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通篇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中人避秦来到与世隔绝之地,过着安乐的生话,渔郎无意中发现落英缤纷,缘着溪水发现这个天地,桃源中人请求他“不足为外人道”。第一句“寻得桃源好避秦”,作者借避“秦”表达“避元”的意思,“桃红又是一年春”,在自己的避世之所。典故使用,含蓄而又贴切地表达了自己的谢世之志。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如:

例6:下面这首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解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例7:下面这首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4、细节描写

例8:下面这首诗的第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赏析。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主要抓住了细节进行描写,写出了主人公焦急等待的心情。

(四)、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较多,有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等等。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首先是能辨别,而后要能结合具体的诗歌鉴赏其艺术效果。下面就高考试卷中常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来谈一谈其鉴赏。

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结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虚实结合有以下几种情况: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其效果是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如:

例9:下面这首诗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乌 衣 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例10:下面这首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例1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防江卒(六首选二)(南宋)刘克庄

其五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明时①颇牧居深禁,若见关山也自愁。

其六

一炬曹瞒②仅脱身,谢郎③棋畔走苻秦。年年拈起防江字,地下群贤会笑人。

注释:①(明时)太平时期,政治清明的时期。②(曹瞒)曹操小名叫阿瞒。③(谢郎)东晋宰相谢安,他以八万晋军击溃苻坚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

问:观这两首诗,说说“地下群贤会笑人”的妙处。

答:全诗用虚实相映的写法。“地下群贤会笑人”是虚写,妙在一个“笑”字。诗人展开想象,虚写前贤地下有知,对南宋不思修防务,却一味空喊“防江”的做法定会以耻笑的。一个“笑”字,情感沉痛,讽刺亲辣,抨击有力。

2、以景衬情:

⑴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例12:就“景”与“情”作为切入点,具体赏析这首诗。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箱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为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⑵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例13:就“景”与“情”作为切入点,具体赏析下面两首诗。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答: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第二首诗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来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3、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例14: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4、烘托(渲染):烘托是诗人在表达某种感情时,用描绘景色、勾勒事物来使某种氛围更突出,以衬托出这种感情。

例1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一 丛 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拟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阳、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问:请简析这首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全词书写闺妇思念离人的“伤高怀远”这情,上阕“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就是用景色描写渲染烘托了离愁别恨之深,词的开头就直抒胸臆,说抒情主人公“伤高怀远”之情无休无止,接着用柳丝千垂,更引动思绪,漫天飞舞的白茫茫的柳絮把人心中的愁绪搅得更乱了。借景来烘托情感。

5、反衬:反衬是用情感、内容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作比,衬托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这两个事物是有主有次,以次托主。如《一丛花》的下阕: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就用反衬,这两句是写景:

春水泱泱,水中的鸳鸯成双成对,快乐嬉戏,水上的小船南来北往,自由远行,这就反衬了自己形单影只,与离人相隔千里不能欢聚,还无法去找寻离人。此处是用反衬,两个事物,特征相反,突出自己的孤独与愁苦。“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也用反衬,自己不如桃杏,桃杏嫁得东风,还能每年春天东风如期而至,桃杏绽放青春,自己嫁的丈夫没有归来的时候,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衬托容易和对比的手法混淆,我们来区分它们的不同。衬托分正衬和反衬,都是通过两个事物来写的,用一个来突出另一个的特征,有主次之分。而对比虽然也写两个事物,事物之间有不同,但是诗人不是重在彰显一个事物,而是突出两个事物的不同。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得“朱门”的奢靡,与贫者的“窘困”都得到表现。

五、备考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⑴本诗前两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反映出了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试加以分析。

⑵本诗后两联如何写“行客”盼渔人归来的心情?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⑴诗中的“地偏”与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地偏”是否反映了同一种心态?为什么?

⑵试指出末一句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⑴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它的四联分别叫什么名称?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

⑵这首诗中有两联是对仗联,任选其中一联,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4、阅读下面两首诗,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 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相同点:

不相同点: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诗歌语言的多层面、多角度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从单纯的字词和语言风格角度分点讲解

教学课程:

一、备考指导: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二、从单纯的字词和语言风格角度分点讲解

(一)推敲字词(炼字)

古代诗歌的字词鉴赏,应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一些本身与众不同的特殊词(叠词及表颜色的词等)。不同的词有不同的作用,如:叠词作用一般有两种,即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表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何解答这类型的试题呢?首先人们要弄清试题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这样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还有一种提问的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应注意: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要锤炼的字的妙处,所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一般是: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

例1:赏析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实际上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语言风格

品味语言风格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还有一种提问变体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语言风格题应注意: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一般是:⑴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⑵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⑶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

例2:赏析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拢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附: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有: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工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另外,还有些诗歌简洁(洗炼)明快。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侧,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等等。

三、备考训练

1、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相关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据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记载,梁启超曾赞词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为“奇语”。请说一说此“奇语”究竟奇在何处?

1、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相关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八骨,岂如春色嗾(注)人狂。

注:嗾,读sǒu,意思嗾使,挑动指使别人做坏事。

⑴这两首诗虽然主题相同,却又各写一面,即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请回答诗人是从哪两面来写秋的。

⑵第二首诗中,秋的特点是什么,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并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秋的这个特点的。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湖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第五课时

教学重点: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教学课程:

(一)动词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2)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

字义—意境—感情

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例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二)、修饰词:

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叫夫婿觅封侯”。

(三)、特殊词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表颜色的词

例3: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

例1: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师生互动: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六、课堂巩固练习。

1、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七、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备考指导: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主要涉及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诗人的生平、思想。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关注诗词的题目及“序”。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不能忽视作品复杂的情感;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另外,有些还涉及到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如:

三、课堂训练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7、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

答:1、闺中怀人之愁;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昔胜今衰之愁;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羁旅之客愁;8、亡国之愁;9、人生失意之愁;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四、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先可以辨别不同题材,因为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要了解各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及其相关的主题。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墓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简要分析作者是始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⑴属于第一种。⑵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墓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四、备考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①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②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送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②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  塞鸿秋 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幕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⑴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人们什么?

⑵“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⑶“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曲子,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卢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释:凉州:即凉州曲。本唐天宝年间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

⑴曲子前三句和后三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⑵“月满西楼”中的“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按锦瑟”句与曲中哪句相照应?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明确答题规则,提高答题效果。

教学重、难点:明确答题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备考指导:

高考对古诗鉴赏有两个具体要求,这两个要求都强调:高考鉴赏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古诗的认知、理解和综合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高考的古诗鉴赏题从2002年开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变化充分体现了诗歌鉴赏题要考查要求中强调的三种能力。下面我们拟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来探讨古诗鉴赏的答题规则。

(例1 2002年-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例2 2003年-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教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例3 2004年-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我们发现这道题命题的切入点变化很小,这主要表现在:近年的古诗鉴赏题都由两个问题组成,且在提出两个问题之前,命题者都设置了一个点评。这点评的句子一般提示了答题的切入点,如例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一句提示我们答题时始终应围绕“折柳”思考作答;再如例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这句话很明显有提示答题的作用:即要找最传神的字”而这一信息恰好又是答题的切入点;还如例3“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一点评,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这句话不但有提示答题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首诗。所以做题前一定得认真琢磨命题者设置的点评。

二、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古诗鉴赏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一般来说,这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回答“是什么”,另一个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如何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呢?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六个规则:

(一)答是所问的规则

所谓“答是所问”是指问什么就答什么,诗歌鉴赏题最忌讳的是“答非所问”,这句虽然是废话,但不少人却常犯这个错误。所以,在此我们强调强:回答问题前,我们就应该明确这首古诗鉴赏题要回答哪两个问题,并分辨哪一个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一个要求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

(二)要点醒目的规则

所谓“要点醒目”是指把答题的关键词放到最显眼处,让评卷教师在第一时间里就能看到。如例1首先应该明确地回答“折柳”的寓意就是“惜别怀远”;例2首先应该明确回答“诗眼”分别是“咽”“冷”;例3首先回答这个细节是“又开封”。只有注意了这个规则,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才可能不会因为评卷速度快而误判。当然这个规则也适合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

(三)思路清晰的规则

所谓“思考清晰”就是表达要有条有理。要做到有条有理,适当借用一些关联词是很有必要的。如例3的第二问可以这样回答:作者客居洛阳看见秋风,从而引发了作者写家书的欲望,写好后,正要交给将去故乡的人时,又担心该说的还未说清,再重新“又开封”,通过这一细节,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之情。这样表达既做到了思路清晰,又注意到要点醒目的规则。

(四)适度引申的规则

所谓“适度引申”是指围绕所要回答问题的主题,在突出要点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所答要点的理解。如例2第二问回答时就得适度引申: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此处是对诗句的理解)。“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诗眼”两字作用的把握)。

(五)用语简明的规则

所谓“用语简明”是指回答问题得简洁明了,最好能够抓住要害之处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如例1的第二问,可以这样回答:我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因为本诗写的是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为全诗的关键。

(六)术语作答的规则

所谓“术语作答”就是回答问题时该用行话就用行话。古诗鉴赏答题行话较多:语言风格有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明之别;思想内容有写羁旅生活的、有写惜春伤春的……;思想感情可分恬淡、忧愁、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除此之外,还有表达技巧、表现方法及篇章结构方面的术语,应考前都应一一地梳理。如例1第二问答题的关键词“思乡之情”,就是答题行话。如果把“思乡”改为“想家”,虽然意思表达清楚了,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再如例2第二问答案中的“绘声绘色”“精练传神”也属于行话。

总之,游戏有游戏规则,答题有答题的规则。高考古诗鉴赏题的答题也不另外,考生在对古诗进行认知、理解及综合表达时就应该遵循以上六条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