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六

 章木匠 2010-05-06

第六课 20071204-《难经》十四难到十六难

由紫蔓菁整理

这次还是续讲《难经》,中间可能会串讲一些和《难经》关系不是很重要但和气道关系很重要的知识。可能有些朋友没有听过气道中医,所谓气道中医就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中医,如果没有接触过的可能觉得别开生面或者和传统的,起码和教科书上所讲的有很大差异。但是整个的气道中医是一脉传承下来的,里面有很多精深的道理。整个气道中医奉行气行而天下之理得焉的原则,就是用简单的道理来理解繁复的表面现象,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师从。既然来解释《难经》,希望中间掺杂更多的气道中医的理解。

上次讲到了第十三难,今天从第十四难开始讲起。我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大家可以通过我的讲课多少了解一些。有人问怎么才能学好中医。这里多说两句,中医是祖国的瑰宝,是中国东方文明的一个体现,所以说学好中医必须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里面精髓的思想,如果单纯学中医的话可能眼界要窄很多,也不可能触类旁通。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如果把中医比作庐山,那希望大家跳出庐山来看中医,万事万理皆通嘛!我们并不只是在给别人看病的过程中才能学中医,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包括吃喝玩乐中希望大家都可以体会中医的道理。上次打过这样的比喻,就像鱼在水中一样水就是气道,因为人都在气道之中所以不识气道,就像鱼在水中不识水一样。通过给大家讲解气道中医让大家可以看到气道在我们周围是如何产生影响,我们又是如何沉潜在气道之中的,现在只是借中医或《难经》来解气道而不是单纯解《难经》,所以叫做串讲。

下面从十三难接着讲起,我尽量用一些通俗的话来解释《难经》这几千年来流传的枯燥的文字。
                                                              十四 难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其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十四难论损、至之病症、治法。这一难争议较大,有些学者认为有些错简的地方,对某些条文就不多作解释,所谓意尽则可,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第一段说损、至,没有说太清楚,大家不用每句话都刨根问底问个明白,因为这书流传几千年肯定有错讹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把一部经包括《内经》、《伤寒》完好的解释下来,那么肯定不是有自己错误的地方就是有牵强附会的地方,因为如果错误的地方也解释的很完美的话肯定就是有问题了。但是经中的意思大部分还是保存下来了,只要知道意思,就可以完全脱离文字去理解背后的东西。李白说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对每一个章句都不断的抠认真的考证结果真正的意思不知道,而陷于了文字游戏当中就没有意思了。

这一段有问题,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首先不至就不好解释,脉有损、至,这一段部没有涉及到气道的根本知识点,暂掠过。

损脉之为病奈何?什么是损脉呢?就是精血、气血伤了之后表现的不足之脉。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这里一损、二损、三损、四损、五损,损的是程度的问题:刚开始怎么样,然后怎么样,再怎么样,越来越严重会怎么样。我们讲过人是一团气组成的,气也是由层次组成的,从浅入深,由上到下,从里到外。气道中医学得比较好或者有一定的体验的知道,最表层的气不是皮毛之气,而是皮毛以外的气,也就是脱离肉体而浮在人身的表面,是卫气外面的卫气,不是周身游行之气。这个气一般人是感觉不到的,但连过功的人一般都知道,护卫之表气嘛!人身体健壮,游离在身体之外的护卫之气就强而且厚,身体衰弱的人就薄。做个形象的比喻,就像地球一样,地球也有大气,地球就是肉体,大地就是我们的皮毛,皮毛之上有大气,大气从月球上瞅就是薄薄的一层,可以理解成是地球的卫气外的卫气。人身也有这么一层气,可以说是人身的大气层,但这个大气层需要很精微的感觉才能体会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把手贴到胸前或接触皮肤的时候就会有热感,就相当于周身的温度的辐射。其实气的表现层次很多,比如温度、光、磁场都是它的表现,这些都是有形界的,还有无形界的。我们统归所有的东西的综合态叫做气场,也可以叫做气团。薄薄的包围人的一身。《难经》没有讲,上来就是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其实一损损的是外层的气,然后再损损皮毛,拿地球作比喻就是损了山林草木了。就像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典故一样,首先损皮毛,邪气聚于皮毛的时候很微,可汗而解之。汗出当风了在外面,一出汗凉风一吹,邪气赶在皮毛上了,打个喷嚏就可以把邪气震出去。人为什么要打喷嚏呀?就是寒邪客于肺经的表面或者客于体表,使人肺气不宣,用喷嚏的方式发宣肺气,使微在于表的寒邪得以解除,嚏而邪去了。如果嚏而不去又不注意将养那么邪气就慢慢的由表及里,一层层的深入,首先就干于血脉,慢慢的就往里博了,先博络脉,络脉满了就往里面汇,汇到经脉。首先是克在脉外,比如腰脊、肩膀为寒邪所吹,觉得麻痹就是沿脉经往里走:客于脉外,客于脉中,先是络脉,再往里走经脉,然后大经脉,一直进去就进脏腑了,这是一条路线。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损脉和损肌肉差不了多少,只是皮毛主肺,肺在表嘛!然后是心,然后是肉,然后是脾,这样来走,所以是先损皮毛,再损血脉,再损肌肉。肌肉也是这样,先说外邪,邪气没有客在脉外而是客在肌肉上使肌肉麻木,像很多真中风,中了风寒湿邪了,肌肉麻木很不舒服,导致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这里是从邪气损、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个层次,有时候说得是外邪,有时候是内邪,混合着来说,这里说的主要是内邪,比如劳伤过度,使力过度,伤了脾了,脾主肌肉嘛!肌肉也受到损伤了,所以导致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这肯定是伤了脾了。这里的肌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肌肉,就是能伸展的,和下面的筋是相对应的。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古人所说的筋和肌肉和今人所说的筋和肌肉是不一样的。负责屈伸和运动的叫做筋,现代人叫肌肉,古人把能够充身,充实身体的叫做肌肉。不是纤维弹性很好的这种肌肉。从外邪和内邪两个角度来讲,外邪往里攻,随着层次越来越深,先是皮毛、血脉、肌肉这些在表和在中间的,再往里攻就攻的很深了,就攻到筋上了,筋是藏的很深的,导致筋上出了很多问题,筋缓不能自收持,这是从外邪角度来考虑的。前面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有可能还是从内邪角度来考虑的,总之是综合来说人身之邪是怎样由表及里慢慢的侵蚀人的身体。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骨当然更深入了,人能够站立确定为人形都是靠骨骼的,骨就是最深层次的。下面看一下整个气团,就是由表而及里慢慢的用损脉来一层层的展开,疾病是如何一层层来侵蚀人的身体的,先是表皮之气侵入了皮毛,再是中间的血脉和肌肉之气(大家以后在后面加一个气字,有利于理解气道中医的内涵),然后邪气再向里侵蚀损了筋了,最终损了骨了,筋和骨都是深层次的气的代表。损了骨了,骨痿不能起于床” 是痿弱不举,功能丧失了,人下不了地了。

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邪气从外搏里一层层深入到骨髓的,已经深入到里面了,人已经不行了要死了。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病邪从外面攻,最后表皮的东西也被侵蚀了就死了,不可能说上来攻表皮人就死了。经文上的东西大家不要过于死板的来解释,只要能够一气贯通就可以,读一篇文章,看经典著作都要一气贯之,从始至终,不能说这一段以这种方法来解释,那一段用那种方法来解释,随文演绎讲来讲去都是割裂的,串不到一起去,这就不是一个整体,也就不符合气道的道理。不管是解释《难经》、《本草》、《伤寒》、《金匮要略》以及其他经典都以一个道理从上到下来解释,解释不通的就是两方面,第一,反思理论有没有问题;第二,如果理论站得住脚那就考虑是不是文字有问题,双方面来着眼,不可能完全附着于文字上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文字不高明,但古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同时几千年的传承也可能出现问题,有可能抄来抄去就抄错了,所以一气以贯之嘛!文字是形,里面的意是气,只要知道了意就得了气,不要着于文字而只是守形,这是读经的方式方法。

下一段脉有一呼再至……”到文章结束就不多作解释了。这里说一下,学中医尤其学气道中医不仅是在临床读书或者思考的时候布一个气场,就相当于做一个化学实验室一样,场布了之后就去里面静意思维去,是怎么动怎么来怎么去的,这样对大家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讲十五难,四时之脉以胃气为本,这一块可讲的东西很多,也是树立气团内部循行规律的文字体现。
                                                               十五 难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
下面答一下疑,有人问气道中医和传统中医有什么不同吗?原先几讲说过,这里稍微重复下。中医的特点是什么?有人说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施治,三因治宜,四诊合参,有经络,有中药,是天然的,这些东西从气道中医角度来讲都不是中医的本质,因为西医也有整体论治,也是辨证,也不可能完全是辨病,摸一下肚子痛绝对不会说是觉得完全是头上的问题,也会去辨证同时有了辨病的体系,难道化验不是症状的反映吗?西医也在整体施治,也是科学的,这些都不能作为中医的根本特点而存在。气道中医认为中医的根本特点是发现了气这个层次,前面讲过任何事物都分三个层次:形的层次就是我们的肉体,物质;气的层次是中间的;上面的层次是神的层次,也可以理解为精神的层次。精神的层次和物质的层次或者说神的层次和形的层次中间夹了一个气的层次,中医就是发现了这个层次才得以写出这么多的经书并且能有那么好的临床。前几讲讲过气道中医的八个特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有机会再和大家详细说这个事情。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然后下面解释什么是弦、钩、毛、石,而且用四时来说。这个强调过很多回。一团气根据四时而运转不休,就像四时有春夏秋冬,人的气也有春夏秋冬。春天整个气团开张向上,夏天整个气团蓬勃旺盛,秋天整个气团收敛聚集成形,到了冬天所有气沉潜闭藏,这是真个的一个循环。人早晨起来开始户外运动,精神百倍的上班工作学习;到了中午或者上午人的情绪高涨,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把精华不断地外放;到了晚上或者下午人开始想一些回家的事或者开始收功,并不再急于冒进;到了晚上天黑了,人气收敛开始上床睡觉了,这就是整个气团运动的过程。

气团是这样,脉也是这样。以前说过,脉象就是气象。一个人就是一个大气团,大气球,就是它的整体形象。因为脉有波动嘛!所以能对整个的气团能够体会得更好,在动当中能够更好地把握。

用刚才说的道理来理解四时之脉,弦脉、钩脉、毛脉、石脉,其实说的就是气团在四季的状态。这里在《内经》上也都说得很清楚。什么是弦脉?很多人摸弦脉摸得不是很准,病上的弦脉和实际的弦脉,平脉的弦脉。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这里说的小苗到春天春风一吹拂从草里面起来,或者是树还没有发芽将要发芽,枝叶开始调达舒畅,生机向外展开舒布的一种状态。濡弱而长,为什么濡弱呢?生机刚开始起来很弱小,生机要很流畅,下面的营养要不断往外滋养这就是,不没法生长起来,很坚硬的没法破壳,小苗都很濡弱的,不断地往上顶,慢慢慢慢的小苗往上长,这叫做。摸脉的时候手循长竿之末稍,一摸稍微有一点韧性而又很软弱很柔弱,这叫做弦脉。如果循长竿,噔噔噔像琴弦,就是病脉的弦脉,就过了。就像早晨刚起来,气血慢慢的开始苏醒,春天春风一吹,小苗慢慢的开始从地里发芽往外伸展,蜿蜒着往外伸展这叫濡弱而长,故曰弦。这里也可以看作是对抽象的气团的理解,古人都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解释,如果不太清楚的话那么很难把经典解释出来。书写的汗牛充栋啊,太多了,解释《难经》的书也太多了,一厚本一厚本的大家读的头发白了可能也还不理解,但如果从气道的角度出发就很好理解。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什么叫呢?就是夏天了,万物华实了,所有的气都舒展开来了,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温煦开始繁茂的生长。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皆下曲如钩就是都长开了舒布了都向下垂了,这叫做钩脉。但是这里并没有解释钩脉的本意,只打了这么一个比喻。其实什么是钩脉呢?就是盛大的劲还在的时候还往外出,然后有一个回环的劲,手一搭脉,很充实的跳了一下,然后又收了一下,啪!有一个回钩的过程,不是嗒嗒打出去,而是脉要去的时候有一个回象,缓和这个回象就像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这个状态,这是一个事物。事物也是一个气象,我们讲过事和物都是一个气团。事物从开始到结束整个都是气,像钩子一样,来而盛去而缓,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就是这个意思。其脉之来疾去迟其实是其脉之来盛疾去缓迟,必须从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什么叫做钩脉,就是嗒收了一下,这叫做钩脉。就是物盛大滑实,像夏天一样万物翻鲜。

下面接着看,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到了秋天,万物肃杀,该结的果结了,所做的事做了,下午一天的事快结束了,要收拾行囊准备回家了。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这话就有语病了,其枝独在怎么还若毫毛也,如果叶子都落下去了只有枝头在上面,那肯定不是轻虚以浮的状态,作者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没有表达清楚。脉是对的,但比喻是不对的。可以这样来理解:到了秋天了,整个气团往外拱的劲小了,开始往下沉往下落,但是这时候最外面的一层气还在,没有整个气团的鼓动作为支撑就表现为就是虚着浮在外面。就像一个军队一样,往回收了,但是外面的哨所还支着呢,但哨所没有多少兵了就虚了,但是还在外面就浮了,这叫做轻虚以浮,可以理解大部分枝叶皆落而小部分枝叶存在于外,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这样来理解毛脉,其实就是(肺脉的)所说的浮脉,浮在表,浅浅的一层。什么叫呢?就是羽毛一摸的感觉,搭手即有,但很微弱。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就是说秋天结束了,到了冬天了,所有的枝叶都落下去了,万物的精华都往根上走了,树木都藏在里面了,人都呆在屋里不愿出去,蛇也都冬眠。冬眠是什么意思呢?神都收回去了,像人要睡觉一样,都睡了,躺下了,人的精神魂魄都藏起来了,不用了。既然藏起来,都收紧了,就像水凝如石一样结结实实放在里面不动了。如果一定要感觉他的脉,手就要使劲往里抠,就能感觉里面有微弱的动气存在。就像鱼潜渊中一样,狠狠瞅水里面似有动物在那动来动去,到了冬天很多鱼活动能力都减弱了,藏在水很深的地方,还在那稍微动一下。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 沉濡而滑就是动气在里面很沉,用濡滑来比喻还不是很恰当,这里说的实就是结结实实在里面,但还有生机,用来比喻里面有生机,要是完全像石头一样硬,那么就是死脉。所以沉在里面像石头一样结实,又有濡滑的生机存在这叫做平脉之,正经脉。

这样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叫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如果用其它道理来解释就很难把这种状态很完美的展示出来。其实不管《难经》是谁写的,作者对这一块还是很有感受的,基本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脉气的特点。

早上的脉,中午的脉,下午晚上的脉也是这种体现,只不过很微弱,如果不加以深刻的体验就很难体会到。

刚才讲的都是平脉,下面开始讲病脉,讲太过和不及,这一大段大家可以按上面的意思去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道理都是一样的。太过就是这股气太盛了,弦脉:太盛了就会像什么样子,还是像循长竿一样,急而劲益强不及又会怎么样,下面所有的脉都是这样从气道来解释的。把春夏秋冬四时脉的太过和不及掠过,用上面的道理来解释就可以了。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这里就不用太罗嗦了,学过中医的都知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就是一个和事佬,四时之气的综合体现就在脾胃,也叫做黄婆,就是做媒的,如果没有这个媒人,那四时之气是不能相交通的,不能说金木水火各立四极,谁也不交流谁也不通,虽然能够左右相通,挨着能通,但四极对待相交通都是靠脾土,也就是胃气,所以胃气是非常重要的。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这个多说两句,可以把脾气理解成甘草,药中都要加甘草,甘草是甜的,很甜,就是调和所有的药,不使味偏于一端,能够中和。酸中要带甜,辛中要带甜,咸中要带甜,苦中带甜,所有都是不伤正气,就是说做事不能偏激。比如说四种像,金形人,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这几种形都要有土形人作为根基,如果没有土形人作为根基,那么气就会过于偏,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孔子讲中庸嘛!君子适中,就是在春天的时候有点土气加点春气,夏天有点土气加点夏气,秋天有点土气加点秋气,是这么一个适中。

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说脾的含混之气衰弱了之后呈现的尖锐的气,不缓和的气。雀啄就是雀的嘴很硬,敲石的敲击之声很尖锐,里面没有缓和的成分,并不是雀啄脉时快时慢时大时小,主要是说雀啄下去的尖锐的气,如果完全是尖锐的气没有一点缓和含混的气在里面,那么就是脾气没了,和事佬没了。同样,水之下漏也一样,水从屋顶或者哪砸下来是怎么砸的呢?是啪!啪!没有回合,没有往回走的那种气,没有啪啊啪啊这股气,还有后面钩脉那股气也没有了,直接砸下来。也不是像所说的像水漏一会漏一会不漏,断断续续,也不是讲的这个道理。前面说了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就是说平和的时候有脾胃之气的时候是不能够得到看到的,衰了之后,脾胃的缓和之气调和之气没了,就像雀之啄很硬,水之漏没有回头的感觉,啪啪啪啪一个点一个点的水滴砸下来,脾气就绝了。十五难就讲到这里吧!下面说一下十六难。
                                                                  十六 难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六难主要是讲心肝脾肺肾各个脉各个病症的特点,大家串起来就很好理解了。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就不多说了,这些都是一些套话,如果不通过实际例子无法理解。然:是其病,有内外证。其病为之奈何?肝脉怎么样,心脉,脾脉,肺脉,肾脉都病了怎么样,这里告诉大家各个不同的脉得的病在不同层面的表现为什么是各异的。这个就不用说了,面色从肝心脾肺肾是青赤黄白黑,五脏对五色嘛!面青相当于万物生长,青代表生命,赤夏天炎热干赤,黄是五色之中脾气缓和主黄,白是天下素白秋天肃杀天气清白,黑是动气藏在里万物皆黑,这样来串讲颜色,大家就知道五种气的状态是怎么应五种颜色了。

下面肝心脾肺肾应的是性情或者是变动,肝怒,心是笑的,脾是噫的,肺是嚏,肾脉是恐和欠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为什么肝病善怒,心病喜笑,脾病善噫,肺病喜嚏,肾病善恐和欠呢?这里面都是很深的道理,大家学《内经》好像是经文写出来了大家这样记就可以了,这就是不懂得条文,然后看病的时候全都扔到脑后了全都用不上了,太多了。《素问》开篇前十章这些根子的东西都是像表格一样罗列出来了,一个对一个,问为什么很少有人能正面回答的。还有大家看一些注经,医家也都是直接照《内经》来抄很少有发挥的,刚才看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他倒解释了一些。可以这样说,这些根子的地方如果大家一带而过的话那中医不可能学好,顶多是三流医。古人写这些理论,洋洋洒洒的罗列出来这些表格,五脏配五色、五音,配这个那个这都是有重要根据和理论指导的。

有人说肝主气主升发,郁则覆其性故怒,这一块大家一定要过这一关,如果这一块不仔细思考的话那都是浮在表面解释中医。我在这里讲倒不怕辛苦,大家听了之后要去理解感受,一定不要用传统的或教科书上的理论,因为也不能称其为一个哲学体系去套这些条文,如果学气道,在气团的基础上来理解。

下面讲一下怒、喜、噫、嚏、欠, 同时给大家看一些黄元御的关于性情方面的文字,下次做一个引子,相当于给大家出一道题吧!万物生长要升,郁则覆其性故怒,这个可以说已经进入门坎,已经迈进来了,郁是一个性情,性情也是一团气,以前讲了所有的事和物都是一团气,性情既然也是一团气,那以前讲了气道的八点原则,其中有一点气是可分的,那么性情也是可分的,分成几团,每团气有各自不同的代表,可以分成四时的性情和五行的性情,善怒是哪种性情呢?以前讲过气道的内部的运化的基本原则是升降开合,性情也有升降开合,性情之升就是发而向外发越就是怒气的代表,这里的不要完全理解为愤怒,大怒,可以说是一种生机之怒放,花的开放,植物的生长哪有愤怒的情况呢?所以说是很奋斗的,很有生意的向外开放叫怒放,这里说的善怒就是这种表现,当然表现在人不是怒放,也可以说是怒发冲冠,总之就是一种开合,宣泄生机的气向外挺出。如果应在病上就是病理上的愤怒,如果不应在病上而是正常生理上,肝主怒就理解是肝的生机想怒放开泄出来,生命的代表。有的人生了气了,和人吵架闹矛盾了必须发泄出来病才能好,不发泄出来郁在里面就郁出毛病了。很多抑郁症最终必须讲出来病才能好,讲的过程就是怒放的过程,就是一种宣泄的过程。怒而相争,怒字的心在下面,向上挺出,怒而相争,争出来,就是整个一个气团的生气从下而上努力奋斗而出,这叫。没有奋斗不努力气就起不来,很多忧郁的人由于气憋在下面不能怒后来连怒都不会怒了,气郁闭在下,太多这样的病人。抑郁症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由于生机被扼住了所导致的。

怒讲完了下面几个就好讲了,什么叫呢?很简单,就是万物和畅,喜悦于外,什么东西都生长起来了,夏天一到,阳光灿烂,所有东西都在外向外开,人是和畅欢笑,这叫笑,不是听个相声或是大笑,而是和畅的愉悦叫,这种笑叫做愉悦。如果是病脉,心中客邪喜笑不休逢人便笑这是病脉的笑,正常的心气之笑是和悦向外的笑,和乐之气。

 同理,脾气善噫,就是不断的噫气,是很和缓的脾胃之气从胃中发出,从口而出。因为是脾胃,是很和缓的,不可能表现出怒来,也不可能表现出喜乐的笑,以变动的方式表现出噫气来。其实脾的正的性情是而不是,这里面是把气的变动表现在这了,这里搞串了,应该是与肝脉的相对应,就是嘴中发出的东西。下面讲的都是变动,比如嚏不是性情,但是心和肝都是讲的性情,这个应该是对照《内经》原文来理解气团的状态。下面嚏和欠也是相对于口腔内发出的一种什么,代表五脏之气时如何变动的,嚏当然好讲,就是肺中和利之气向外宣泄,震走表邪,这就是嚏,打喷嚏。欠之气是什么《黄带内经》上有明文,欠是打哈欠,哈欠就是人很困倦的时候阳气要往里收,人的精神要往外震,这时候阴阳气相引,使人不能决断哈欠使里面的气复出于表,而表现为一种相争的结果,所以人困倦的时候就通过打哈欠使自己能够挺住,为什么用来表示肾气呢?欠是来自很深层次的使人往里收引而自己又往外相争的一种内外之气相争的一种表现。作为肾脉之气和上面的笑、怒相对应是有些不合适的,包括噫和嚏都是这样,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讲《黄帝内经》上的关于性情这一块。

总之,这一块关于五脏配性情、颜色,包括配属所在的窍,外化的主肌肉,主筋,主脉都是从气道的角度讲解的,气道的不同的形态对应不同的部位。下面肝脉善洁,面青,善怒……”,到脾脉善噫,善思,善味和上面完全的不对应,肺脉又是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就是直接根据气脉的特点多列了几条,下面看一下脾脉为什么善噫,善思,善味还有肺脉为什么善嚏,悲愁不乐,欲哭,这都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下次就这些再结合《黄帝内经》的一些重要篇章讲一下实际的意义所指。

然后给大家看一下黄元御的关于五情缘起的这段文字作为下次讲解的一个参考。大家主要看《四圣心源》的五情源起,因为这个是重点的论述,面前面关于五官开窍、五气分主和五味根源还是通过以经解经的方式来解,并没有深入到实质的解释当中,只有五情源起杂糅了黄元御对气道的理解。这里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吧!黄元御关于五情源起当中哪些解释的对,哪些有问题或者有争议,希望下次咱们下周二讲的时候提前作一个讨论,其实五清源起已经讲的很不错了,但看大家还有没有探讨的地方,提示大家尽量以气道不管是事还是物,性还是情,都用气团的道理来讲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是发现很多道理,平时视而不见,就像鱼在水中无法理解水一样,就是在气道之中无法理解气道一样,上来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的话对整个的气道随处在我们周身都存在。

那今天就到这吧,我先下了,大家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