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鹌菜-------咽喉炎\乳腺炎
- 【黄鹌菜的功效介绍】:
黄鹌菜 (《救荒本草》)
【异名】苦菜药、三枝香(《广西药植名录》),黄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鹌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黄鹌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
须根肥嫩,白色。
茎自基部抽出一至数枝,直立。
基部叶丛生,倒披针形,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大,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的波状齿裂;茎生叶互生,稀少,通常1~2枚,少有3~5枚,叶片狭长,羽状深裂。
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三角状或卵形,内层苞片约8枚,披针形;花冠黄色,边缘为舌状花,中心为管状花,瘦果棕红鱼,具棱11~13条,冠毛白色:花期4~5月。
生于路边荒野。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
【性味】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凉,无毒。
【功用主治-黄鹌菜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结膜炎,疮疖,尿路感染,白带,风湿关节炎。
①《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止痛。
治感冒。
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③《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抗菌消炎。
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
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选方】①治咽喉炎症:鲜黄鹤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吃油腻食物)。
②治乳腺炎: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
③治肝硬化腹水:鲜黄鹤菜根四至六钱。
水煎服。
④治胼胝: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⑤治狂犬咬伤: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
(选方出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牡蛎-------主男子遗精,除风热
【中药名称】牡蛎(《本经》)
【异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动物形态】①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
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
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
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
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
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
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
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
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各种牡蛎的肉(牡蛎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集。
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药材】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
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
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
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化学成分】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
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炮制】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湿,凉。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涩,气平。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牡蛎的功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 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
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⑥《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
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②《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选方】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
(《经验方》) 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
煎至二升,分三服。
(《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
(傅滋《医学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
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
(《局方》) 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牡蛎散) 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
(《经验方》) 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
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蛎(煅)四两,玄参三两。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三十丸,酒下。
(《经验方》)㈡牡蛎粉五钱,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脉因证治》) ⑿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五钱,浙贝母四钱。
共研细粉,每服三钱,每日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 ⒀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补缺肘后方》) ⒁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
(《肘后方》) ⒂心脾气痛,有痰。
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⒃疟疾寒热。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⒄气虚盗汗。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
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⒆消渴饮水。
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
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⒇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治不愈)。
用牡蛎(熬)二两、栝楼根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米汤调下。
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
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酒关下。
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闭(服治血药无效者)。
用牡蛎粉、黄蘖(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小茄香汤送下。
(23)小便数多。
用牡蛎五两,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
极效。
(24)梦遗便溏。
用牡蛎粉。
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25)阴囊水肿用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共研为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为愈。
又方:改冷水调糊为葱汁,白面同调。
不儿不用干姜。
(26)月经不止。
用牡蛎煅过研细。
加米醋揉成团,再煅再研,加米醋调艾叶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醋汤送下。
(27)刀伤出血。
用牡蛎粉敷涂。
(28)痈肿初起。
用牡蛎粉末调水涂搽。
药干即换。
(29)瘰疬。
用牡蛎煅过,研为末。
取四两,加玄参末三两,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尽除根。
又方:瘰头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饭后服,茶汤调下。
其效极验。
【临床应用】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5钱,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巩固疗效。
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
共治10例,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3例初期疗效不显,其中两例经加龙骨、酸枣仁服数剂后亦收到较好效果。
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
【贮藏】置干燥处。
相关人群
1. 病虚而多热者宜用。
2. 虚而有寒者忌之。
食物相克
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制作指导
1. 收敛固涩宜煅用,余均生用。
2.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目眩耳鸣,烦热面赤,或渐觉肢体不利者,可与代赭石、生龟甲、白芍、怀牛膝等配伍,以平肝滋阴。
3. 阴虚火旺者,可与玄参、麦冬、黄连等同用。
4. 肝肾阴亏,肝火灼津为痰,痰火凝聚而成瘰疬瘿瘤者,可与玄参、贝母相合。
5. 自汗、盗汗者,可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配伍。
食疗作用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
主治眩晕耳鸣,手足振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惊痫癫狂,瘰疬瘿瘤,乳房结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崩漏带下,吞酸胃痛,湿疹疮疡。
其他相关
《纲目》云:“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雌无雄,故得牡名。曰蛎曰?,言其粗大也。”此乃古人臆断耳。
特性
雌雄同体,存在两种生殖功能,会因时间不同改变自己的性别。
远志--------主梦邪\祛痰开窍
【中文名】远志(《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葽绕、蕀蒬(《尔雅》),棘菀(《本经》),苦远志(《滇南本草》)。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
【植物形态】细叶远志,又名:山茶叶、光棍茶、小鸡棵、线茶、山胡麻、米儿茶、燕子草、草远志、十二月花。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根圆柱形。
茎丛生,径约1毫米,上部绿色。
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长0.8~4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明显,无毛或稍被柔毛;无柄或近无柄。
总状花序偏侧状,长5~12厘米;花淡蓝色;萼5片,3片较小,线状披针形,两侧2片花瓣状,长圆状倒卵形;稍弯斜;花瓣2,基部合生,两侧瓣为歪倒卵形,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状,顶端着生流苏状的附属物;雄蕊8,花丝基部愈合呈鞘状;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2室,花柱弯曲,柱头2裂。
蒴果扁平,圆状倒心形,长、宽4~5毫米,绿色,光滑,边缘狭翅状,基部有宿存的花萼,种子卵形,微扁,棕黑色,密被白色绒毛。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生向阳山坡或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本植物的苗(小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
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
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

【药材】①远志筒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
表面灰色,或灰黄色。
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有些有细纵纹及细小的疙瘩状根痕。
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微有青草气,味苦微辛,有刺喉感。
②远志肉多已破碎。
肉薄,横皱纹较少。
③远志棍又名:远志梗、远志骨。
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此外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化学成分】根含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远志皂甙元A和远志皂甙元B。
近又从本植物和同属美远志的根中分离出一种皂甙细叶远志素,即2β,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另含远志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物碱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①法痰作用远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有祛痰作用。
提取物给狗口服,可促进气管分泌,作用强度为:美远志>桔梗>远志,如用酚红排泄法则为:美远志>远志>桔梗。
但麻醉犬口服远志煎剂1克/公斤,并不能增加气管粘液的分泌,可能因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所致。
②对子宫作用我国西北之远志煎剂对离体豚鼠、家兔、猫、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6.6%煎剂3~6毫升(体重16.5公斤)对孕狗在位子宫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③溶血作用远志和桔梗相似,含有皂甙,亦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溶血作用强度为:远志>美远志>桔梗,远志肉(皮部)比远志木的溶血作用强
【炮制】远志:拣去杂质,切段,筛去灰屑。
炙远志:先取甘草煎汤,去甘草,加入拣去木心的远志,文火煮至甘草水吸尽,取出,晒干。
(每远志100斤用甘草6斤4两)蜜远志:以炼蜂蜜加入适量开水和匀,拌入炙远志,稍闷,微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斤炙远志,用炼蜂蜜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远志,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
②《得配本草》:(远志)米泔水浸,槌碎,去心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经疏》:苦微辛,温。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肾经。
①王好古:肾经气分。
②《滇南本草》:入心、肝、脾三经。
【功用主治-远志的功效】安神益智,祛痰,解郁。
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
(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
(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
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
主梦邪。
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⑦《纲目》:治一切痈疽。
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
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

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②《药性论》:畏蛴螬。
【选方】①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
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
(《古今录验》定志小丸) ②治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远志(研粉),每服一钱,每日二次,米汤冲服。
(《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圣济总录》远志汤) ④治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不问虚实寒热: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
(《三因方》远志酒) ⑤治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仁斋直指方》) ⑥治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去心),捣罗为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搐药入鼻中,仍揉痛处。
(《圣济总录》远志散) ⑦治气郁成鼓账,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
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
(《本草汇言》) ⑧治小便赤浊:远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朱氏集验医方》远志丸) ⑨治吹乳:远志酒煎服,滓敷患处。
(《袖珍方》) ⑩善忘症。
取远志为末,冲服。
⑾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
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米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
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
此方名小草丸。
⑿喉痹作痛。
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
⒀脑风头痛。
把远志末吸入鼻中。
⒁吹乳肿痛。
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
药渣敷患处。
⒂各种痈疽。
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
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
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⒃小便赤浊。
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