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桑寄生

 学中医书馆 2013-05-01
桑寄生 拼 音:Sangjisheng
英 文:Chinese Taxilus Herb
日 文:ソウキセイ
拉丁文:Herba Taxilli
异名
    桃树寄生《圣惠方》,苦楝寄生《本草求原》,广寄生《中药志》,相思树寄生、槐花寄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梧州寄生茶《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寄生茶(广西),松树寄生(海南)。
品种考证
    桑寄生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桑上寄生”,列入上品。《名医别录》云:“一名茑,生弘农川谷桑树上,三月三日采茎叶,阴干。”《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又云:“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今处处有。方家惟须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难以别,可断茎而视之,以色深黄者为验。《图经本草》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三月、四月花,黄赤色,六月、七月结子黄绿色,如小豆,以汁稠粘者良也。”综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桑寄生,系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现作桑寄生入药的钝果寄生属(Taxi11us)、梨果寄生属(Scurrula)外,尚包括槲寄生属(Viscum)植物。上述叶如橘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者,与桑寄生相似;叶似龙胆而厚阔,茎短似鸡脚,作树形者与槲寄生相似。
来源
    本品为桑寄生科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带叶茎枝。
植物/动物形态
    灌木,高0.5~1m。嫩枝、叶密被锈色星状毛,有时具疏生叠生星状毛,后变无毛;小枝灰褐色,具细小皮孔。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长8~10mm;叶片厚纸质,卵形至长卵形,长2.5~6cm,宽1.5~4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侧脉3~4对,略明显。伞形花序,1~2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己落叶腋部,具花1~4朵,通常2朵,花序和花被星状毛,总花梗长2~4mm;花梗长6~7mm;苞片鳞片状;花褐色,花托椭圆状或卵球形;副萼环状;花冠花蕾时管状,长2.5~2.7cm,稍弯,下半部膨胀,顶端卵球形,裂片4,匙形,反折;花丝比花药短2/3,药室具横膈;花盘环状;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浆果椭圆状或近球形,果皮密生小瘤体,被疏毛,成熟果浅黄色。长达1cm,果皮变平滑。花果期4月至翌年1月。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寄生于桑科、山茶科、壳斗科等20科50余种植物上。
产地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亦产。以广东、广西产量最大。
+栽培
采收加工
    以早春或冬季采收质量较好,将桑寄生割下,除去大技梗,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炮制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酒桑寄生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性状
    茎枝圆柱状,直径3~15mm;表面灰色至紫棕色,具有分枝、枝痕或叶痕,有众多细小皮孔,小枝有棕红色细毛;质坚硬,易折断,折断面木部呈裂片状。有时带叶,叶多卷缩,完整者卵圆形,全缘,棕色,革质,幼叶亦被棕红色细毛。气微,味涩。饮片为横切或斜切薄片,切断面皮部薄,紫棕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棕色,射线色浅,并可见年轮。髓暗棕色。
    饮片性状:桑寄生为椭圆形的厚片或粗细大小不一的段。茎被切面本部浅红棕色,皮部红棕色,外皮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细,断面不整齐。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黄褐色,有的有茸毛,单质。气微,味涩。酒桑寄生形如桑寄生,深黄色。
商品规格
    均为统货。以枝细、质嫩、红褐色,叶未脱落者为佳。
显微特征
    茎横切面:木栓层约为10列木栓细胞,常含棕色物质,有时可见皮孔。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散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方形、长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较薄,内含草酸钙方晶;皮层内方及中柱鞘部位有纤维束环列。韧皮部甚窄。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占茎的大部分,导管多单个或2~3个成群散在,周围均为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木射线宽1~4列细胞,有的形成石细胞,内含方晶。髓部细胞壁稍厚,有明显的纹孔;石细胞成群散在,亦含方晶。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淡黄色。①石细胞类方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或贝壳形,直径14~78μm,大多壁三面增厚,胞腔偏靠一边,内含草酸钙方晶或黄棕色、红棕色块,有的方晶包埋于棕色块中。②草酸钙方晶方形、长方形、短柱形或多面体,直径3~30μm,长至38μm。③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叶)中,直径8~25μm。④叠生星状毛淡黄色或黄色,完整者3~5叠生,每叠3~4出分枝,分枝多弯曲,壁稍厚。⑤叶断面观表皮细胞黄棕色;叶肉细胞黄棕色,有的含草酸钙方晶、簇晶或簇晶与方晶的合生体。⑥柱鞘纤维直径14~35μm,壁极厚,初生璧碎离,表面常有纵向裂纹。⑦木纤维直径10~27μm,壁厚3~7μm,孔沟稀疏。⑧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5~50μm,具缘纹孔多角形,排列紧密,有的具网状三生增厚。另有网纹、梯纹及网状螺纹导管。此外,有木薄壁细胞、髓部细胞、木栓细胞、淀粉粒等。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含量测定
+药理作用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与配伍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益肝肾,强筋骨。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秦艽、桂枝及杜仲、当归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本品补肝肾、养血,故有固冲任、安胎之效。多与阿胶、川续断、菟丝子等配用,如寿胎丸。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使用注意
    
食疗
    1.桑寄生煲鸡蛋 桑寄生15g,鸡蛋2枚。精盐适量。将桑寄生、鸡蛋各洗净,共入砂锅,加水用文火煎煮,至鸡蛋熟后去壳再煮10分钟,稍加精盐即成。饮汤吃蛋。功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养血安胎。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四肢麻木、筋骨痿弱、胎动不安或胎漏等。
    2.寿胎丸 桑寄生60g,续断60g,菟丝子120g,阿胶60g。将桑寄生、续断、菟丝子洗净烘干,研成细末,再将阿胶置碗内隔水蒸煮,阿胶化开后与药粉和匀泛丸。每丸约0.3g,每次服20丸,开水送服。功用补益肝肾,安固胎元。适用于肝肾亏虚、胎元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腹痛腰坠、阴道下血等。
    3.寄生散 桑寄生75g,鹿茸25g,杜仲75g。将桑寄生、杜仲冲洗净,晒干。再将鹿茸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润透为度,然后将其切成片状,晒干。将三药各研成细末,和匀。每次服3g,1日2次。功用补肾强腰。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不孕等。
-附方
    1.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2.治小儿背强,难以俯仰 桑上寄生二两,白术、当归各三两,鳖甲一斤。用滚汤泡洗净,用水一斗,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饴,加炼蜜二两,收之。每日不拘时用,米汤调服数茶匙。(《本草汇言》引《嵇氏方》)
    3.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 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4.治下血止后,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3~4方出自《杨氏护命方》)
    5.治产后乳汁不下 桑寄生三两握,细锉碎,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普济方》寄生汤)
    6.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二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7.治妊娠遍身虚肿 桑寄生一两,桑根白皮(锉,炒)三分,木香半两,紫苏茎叶一两,大腹二分半。上五味,细锉如麻豆大,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寄生饮)
    8.治滑胎 菟丝子(炒熟)四两,桑寄生二两,川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衷中参西录》寿胎丸)
-成药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用桑寄生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39g),开水冲服,每次0.5~1包,每日2次。疗程最短者4周,最长5个月,平均6周。共治疗54例,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率为24%,以重度心绞痛及气滞血瘀偏阴虚者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其有养阴通络作用有关。47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25例,加重1例[1,2]。
    2.治疗心律失常 用桑寄生注射液(每2ml含生药4g)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或静脉注射12ml,或静脉滴注18ml,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治疗37例,对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疗效较佳,有效率分别为55.5%和76.9%。对阵发性房颤亦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为75%[3]。
    3.治疗高血压 用桑寄生60g,决明子50g,煎水至150ml,早晚各服75ml,每日1剂,30日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忌食动物脂肪、猪内脏、猪头、猪脚,多食蔬菜,每日步行万步。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5例,其中I甲3例,I乙16例,Ⅱ期38例,Ⅲ期8例,合并高血脂52例,冠心病5例。结果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下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6kPa(20mmHg)以上]48例,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33kPa(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3~2.53kPa(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99kPa(30mmHg)以上者]13例,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4例。总有效率93.8%。其中合并有冠心病者5例,症状全部获得好转。合并有高血脂者,按标准检查27例,其有效率分别达80%左右[4]。
    参考文献
    现代临床研究
    [1]上海淮海制药厂,等.新医药杂志,1974,(3):16
    [2]上海第二医学院,等.中华内科杂志,1976,(1):39
    [3]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药研究参考,1978,(3):52
    [4]李爱兰.江西中医药,1989,(3):33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安胎 ①缪希雍:“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须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本草经助》②张隐庵:“寄生感桑气而寄生枝节间,生长无时不假土力,夺天地造化之神功。主治腰痛者,腰乃肾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精之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盖肌肤者皮肉之余,齿者骨之余,发与须眉者血之余,胎者身之余。此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同类相感如此。”(《本草崇原》)③赵其光:“能活血,益血脉于空虚之地,以治余气之病,以余气治余气同类相感也。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皆血脉不通行也。充肌肤,精气外达于皮之余,坚发齿,长须眉,精气内充则骨之余、血之余皆受荫之。安胎子寄母气而生,亦身之余,故为安胎圣药。”(《本草求原》)④黄宫绣:“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藉此以为主治乎。”(《本草求真》)⑤周志林:“此物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所云补虚羸、益血脉者,亦邪除则正受益耳。”(《本草用法研究》)
    2.论桑寄生祛风湿,利关节 ①许豫和:“草木生乎土,皆以土为母,寄生于桑,则以桑为母矣。桑乃箕生之精,故能治凡寄生得桑之全力,功倍于桑枝,能利关节,坚筋骨,关节利则风去,风去则血脉通,而筋骨坚矣。”(《怡堂散记·药性解》)②倪朱谟:“此药寄生桑上,故专主形骸寄生之胞胎,寄生之痈肿,寄生之齿牙、须发,能安之,消之,坚之,长之,其功独著。若治腰痛、背强,治臂膝上下筋骨流痛者,以形类薜萝缠绊桑木,相似筋脉之循行连络,以类相应,故痛可止,强可柔,筋骨上下屈伸不利者,可疗之也。”(《本草汇言》)③张石顽:“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古圣触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与子受母气无异,故为安胎圣药。《别录》言女子崩中,产后余疾,亦是去风除湿,益血补阴之验。”(《奉经逢原》)
附注
    1. 有些地区(如上海)以槲寄生作桑寄生用。
    2. 同属植物四川寄生T. sutchuenensis (Lecomte) Danser、毛叶寄生T. nigrans (Hance) Danser、锈毛钝果寄生T. levinei(Merr.)H.S.Kiu、栗毛寄生T.balanseae (Lecomte) Danser及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等亦作桑寄生入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