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现代服务业重要性日渐凸显。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即佩蒂?D克拉克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对世界各国各类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变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和完善了佩蒂?D克拉克定理。世界经济史也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截止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43.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至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至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至45%。 其二,现代服务业开放是大势所趋,现代服务贸易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内容。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显示出现代服务贸易在未来时期内,在世界市场上持续扩张的态势,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则为现代服务业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前提。这客观上要求打破国家壁垒,实行自由化发展。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出同期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将“平分秋色”。 其三,现代服务业竞争的信息比较优势日益突出。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传统比较优势将逐渐弱化,信息比较优势将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所谓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各国或地区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和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以及一国或地区所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时效和稀缺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操纵与控制能力将成为服务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其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拥有现代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在世界现代服务贸易市场分享着绝大多数份额。然而,近几年世界现代服务贸易的方兴未艾,也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经济转轨的国家提供了不少机遇。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纷纷对本国服务业予以扶持,促使其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印度软件业为例,印度软件出口从1980年的500万美元猛升至1998年的10亿美元,已占据世界软件市场的12%。在过去的10年中,年出口增长率超过54%,远高于33%的印度国内收入增长率。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信息技术对服务业传统特征的发展与改变必然对服务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的服务行业不断出现,原本与实物生产过程混合在一起的服务作为一个行业独立出来,或者原本作为生产某个阶段或生活阶段的服务独立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与企业。服务业规模扩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消费者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幅度较大。服务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农业与工业,它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是信息化对服务业的最重要影响,即服务业发展重点从消费者服务业和分配性服务业向生产者服务业过渡,服务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发展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长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信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西方经济较为发达国家里的就业人数与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以致出现了丹尼尔·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信息是人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保健、教育、娱乐和文艺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
生产者服务业作为产业集群在全球城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定位直接带动了全球城市中心区的再度发展(gentrification),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与产业轻型化,后方办公(back-office)推动了全球城市产业的空间均衡化。在经济服务化成为全球性经济发展趋势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城市服务业的就业与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引发了产业利润率的差异与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产业以利润率、居民以收入为依据展开对城市空间的争夺。在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的条件与郊区综合服务功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中心城区成为产业与居民争夺的焦点,中心城区空间成为稀缺资源。产业与居民争夺的焦点在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接近与利用上。由于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上,产业与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争夺主要表现对中心城区空间的靠近与占有上。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在居住在中心城区所获得交通成本节约与居住在郊区所获得清新空气、充足的阳光和空间相比较,前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权重。产业与居民空间迁移既可以通过政府对旧城改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方式进行。这样,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区逐渐聚集了高产业利润率与高收入群体,而中低收入群体与低利润率的产业则不断向城市郊区迁移。国际化城市空间呈现极化现象。 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现象突出地表明了在资本全球性流动与资本主义世界性生产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吸引资本到本国与本市投资所作的努力。在工业化尚未完成而又面临着信息化的任务下,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国际化城市采取的极化策略,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一种现象。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短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和基础设施的短缺,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的定位带来的空间极化可能表现更为突出。相于人口在城市中心区集中而言,这种空间极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空间聚集,是人力资本、财富与科技知识的空间集中。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也表现了新的国际劳动生产分工条件下,全球性生产与地方性生产的分离。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条件下,一种贯穿于全球的生产体系产生了。它在全球以世界城市为节点,构筑了一个全球性的流动空间。国际化城市的空间极化表现了它试图融进全球流动空间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