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世界经济服务化的动力源

 漫游的鲸鱼1992 2017-05-14

在理顺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关系之后,在将中国工业化的阶段进行定位之后,可以明确服务业崛起的中期趋势。但是如果想要探究下一步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则需要从本质上寻找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1970s年代后,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大幅提升都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世界经济服务化的过程中有如下具体的现象: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上升,发达国家的趋势更为明显。发展中国家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而发达国家的现代和高级服务业比重较高;2)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后期的国家服务业内部出现了分化,批发零售贸易、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逐渐下降,而娱乐、休闲、艺术、健康和养老等服务行业占比提升;3)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后期的国家的信息服务业,以及和信息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与商业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4)各国的金融地产业迅速膨胀,和金融地产相关的服务业比重上升。

2.1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全球化”

70s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共生模式是世界经济服务化的动力源之一,可以从以下的逻辑进行剖析:1)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将传统制造业转移出后,自身的产业升级是“高级化”(无论是高级制造业还是高级服务业)的过程,提高了经济中服务业的占比。2)承接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 自身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以二次产业发展为主, 服务业伴随着二次产业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追赶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不断提升,只不过发达国家提升的趋势更为明显。

图:主要发达国家70s后服务业占GDP比重变化

图:主要发展中国家70s后服务业占GDP比重变化

2.2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需求升级以及人口结构迁移

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发展的平台,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红利。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升级提供了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居民的需求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需求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对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代表消费升级的娱乐、休闲、艺术和健康等服务行业占比提升。

而服务业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源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这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维度: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等。人口作为重要的要素,既是需求的方向,又是供给的主体。70s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龄化催生了对于医疗、健康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在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2.3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信息化”和“虚拟化”

通过观察1970s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结构,金融业、信息业、专业和商业服务业占比提升较大。这几大行业的发展则体现了世界经济服务业发展的另外两大动力源——“信息化和“虚拟化”:信息革命对于经济体中各个产业的改造从而使得作为中间投入的信息化相关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后布雷顿森林”时代“金融地产”领域的不断膨胀,使得相关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

2.3.1信息化——技术革命与经济的“服务化”

世界经济“服务化”的“信息化”,我们倾向于从长波”——技术波的角度去解读。从世界经济长波第四波的萧条和衰退期开始(1970s-1980s),世界经济计算机的投入和应用已经为90s年代信息革命的爆发做好了铺垫,在广泛地普及和应用中,信息革命已经对传统工业的生产流程以及产业的业态进行了颠覆和升级。

信息技术革命既表现为信息技术产品的创造和大规模生产和普及,如计算机及相关硬件和软件、与网络相关的各种设备、各种通信器材等等;同时也包括传统生产部门和经济部门的信息化改造,使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

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和传递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中心地位,而这些活动通常都被归属于服务部门。所以世界经济的服务化,更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因此可以说,信息化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是70s后世界经济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提高的“动力源”。

2.3.2虚拟化——从“实体经济”到“金融经济”

探究世界经济“服务化”背后的“虚拟化”因素,还需要从经济周期的规律去解读。无论是长周期还是中周期,经济都是按照“复苏周期—主导产业周期—虚拟经济周期”的步伐演进。这其中,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之间的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期,经济体中占据主导的固有的资本存量因为生产力过剩产生的边际产出递减,使得“求新求变”在孕育。技术创新备受推崇: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技术扩散。

80s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长周期的复苏与上升,加上信息技术创新并不断扩散至各个领域,使得实体经济部分领域的利润率非常之高,资本的积累主要积聚在实体经济的新兴产业和公司之中,金融领域主要是金融服务并获取一定的收益同时提高金融部门的收益率,由此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

实体与金融互动之后,实体经济领域的利润率走弱,新兴产业中更多成长性企业的进入,反而拉低了平均利润水平,这是金融资本开始向“泡沫化”与“虚拟化”寻求更高的回报:新产业的上市公司、城市化中的房地产价格、高新公司的股权等。由此也形成了“实体经济”向“金融经济”的过度。

回顾70s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世界经济,着实按照长周期“复苏周期—主导产业周期—虚拟经济周期”的规律演进。金融和地产的从“发展”到“膨胀”也贡献了服务业比重的提升。世界经济的“服务化”也是世界经济的“虚拟化”。

小结

1)在明确了“服务业崛起”的工业化后期大趋势后,需要从一个更细地更深入的角度剖析世界经济“服务化”最根本的动力源在哪里,从而根据中国的现实挖掘下一步服务业发展的线索。

270s后世界经济的服务化特征明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上升是趋势。这其中,全球化、需求升级和人口结构变迁、信息化和虚拟化是全球经济服务化的动力源。

3)“全球化”让发达国家专注于高端产业及服务业,让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制造业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工业化,服务业随之发展;需求升级和人口结构变迁是经济结构中娱乐、休闲、艺术、教育、健康医疗和养老等产业比重提升的重要推动;“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业态,使得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和传递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占据中心地位,而这些活动通常都被归属于服务部门,让经济出现“服务化”;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世界金融地产部门的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使相关产业在GDP中占比上升,让经济出现“服务化”特质。

4)中国的工业化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充分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和地产资本化,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服务业的两大动力源“全球化”和“虚拟化”推动了过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5)回到中国经济目前的现实,可以看到需求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信息化”对于中国各个产业全面地渗透和融合正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线索,决定着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