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及胸腰椎疾病是多种慢性病之源。探讨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脑缺血、不自主运动、癫痫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关系。 近几年国内外报告证明,颈椎病及胸腰椎疾病是多种慢性病之源[1,2]。作者在40年前开始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深受中医经络学说的影响,确信脊柱病为多病之源,有物质基础和理论根据:①中医的经络学说为笔者提供启蒙。请看多种内脏疾病的治疗均在椎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有相应名称的穴位;②近代医学的解剖生理证实:椎管内脊髓是神经中枢而椎旁布满影响全身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纤维。祖国医学的针灸拔罐多在脊椎部治疗内脏疾病。近代医学的封闭治疗也是多采用椎旁神经根、神经节及椎管内注射。而中西医结合则为两者的合力。经长期研究认为:中西结合的重要部位应在脊椎。它是祖国中医学与近代医学最易理解互通的窗口,是中西医最易衔接的路口。而脊椎之首是颈椎,在宏观解剖上它是脑与躯体的桥梁,在微观生理机制和病因病机上它是脑与全身发生一切信息联系的枢纽。故经长期系统的观察研究确信:脊椎病与人类的多数慢性病有关,重点研究以颈椎病为首的脊椎病将对许多难治的慢性病开创新的防法途径。 不少专家在脊柱相关疾病方面已取得重大成果[3-4]。如魏征教授等动物实验结果已得到国际公认。作者经长期临床实践和研究对颈源性疾病得出如下认识。 1、初始研究 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脑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与颈椎病的关系作者于1964年开始研究,经11年系统观察,于1975年在国内首先总结了“200例颈椎病引致血压异常”的临床研究报告,指出颈椎病是引起高血压、低血压、血压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前瞻性追询回顾和后继随访研究证明:一个患者同时患颈椎病、血压异常、冠心病(心律失常在内)、脑缺血性疾病4种疾病为46%-52%;前后2-15年内曾患上述4种疾病高达64%-72%,据1000例病例分析和统计学处理,这4种疾病有内在互相关系,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的缓慢形成,到心、脑缺血往往在短时间形成,颈椎病发生后对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椎旁交感神经均可发生病理影响,尤其对植物神经的功能影响,不但可发生血压异常、心脑缺血并影响消化系、呼吸及内分泌等。下图示血压异常与心脏缺血、脑缺血三者又可形成“闭锁性循环”—互为因果。
2、颈椎病与神经衰弱、运动神经元疾病、小脑萎缩、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本院资料证明: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病因:①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②颈椎病患者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100%)。故认为:防治颈椎病对防治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几个类型———脊肌萎缩、肌萎缩侧束硬化、侧束硬化、延髓(球)麻痹均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①可以互相误诊,但目前颈椎病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疾病仍是主要倾向。总结本院40年的资料,误诊规律是:前根型颈椎病以上肢肌萎缩无力为主,易误诊为脊肌萎缩。中高位脊髓型颈椎病易误诊为侧束硬化,因往往无肌萎缩,突出表现为中枢型瘫痪。C5-7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表现上肢肌萎缩,下肢呈典型中枢型瘫痪,故易误诊为肌萎缩侧束硬化症。②二者共存:本院资料为25%-36%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确实共存。颈椎病已成为专科医师注目的运动神经元疾病之一。据解剖学分析:①多系椎体后缘骨赘对前束及侧束的慢性挤压。②挤压供脊髓营养的血管或植物神经造成脊髓缺血——变性反应。 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的关系,与运动神经疾病有某些共性:即既有相互误诊的问题,又有共存和因果关系。40年资料共发现22例有脊髓空洞症表现—即痛觉障碍而触觉正常。其中8例属将颈椎病误诊为脊髓空洞症,而有14例二者共存,作者认为颈(脊)椎病(有7例属于胸椎病变)是脊髓空洞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此14例中,8例有颈椎先天性异常,与文献所载,脊髓空洞症与颈椎先天性畸形的观点相吻合。近5年来经CT确诊小脑萎缩8例,全部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故认为颈椎病是小脑萎缩的原因之一。 3、不自主运动、癫痫发作与颈椎病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较多见。本院资料可概为下列几种:①肌纤维震颤、肌束震颤:肌纤维震颤是患者感到肌肉有酥酥地颤动,但医生肉眼尚看不到肌肉成束地跳动。肌束震动是前者的发展,可以看到肌肉成束地跳动。前根型及脊型颈椎病均可见到,但与单纯原发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比较少且较弱,故可做二者的鉴别之一。②阵发性肢体抽动及肌痉挛发作:颈脊髓受压较重者,常有肢体阵发性不自主抽动,多在踩着硬物或脚尖着地时诱发。此类患者踝阵挛100%阳性,但下肢病理反射并非100%阳性。肌痉挛或称肌紧张发作,系指肢体不自主的阵发性僵硬,表现为上肢屈肌紧张,发作时屈肘握拳,拇指握在掌心内,但肢体少有抽动,患者有恐惧感。③肢体舞动或投掷样动作:主要表现上肢(多为单侧)发作性难控制的大幅度挥动,每次发作多一两分钟自行缓解。作者曾遇一男性发作时需别人强力按住上肢,约10分钟/次。④痉挛性斜颈与半身扭曲:其病因尚不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认为多为功能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为器质性病并非少见。本院研究资料提示:颈椎病是一个较常见的病因。1986年曾收治徐州一位青年女性,为颈椎错位引致,整复后较快治愈。⑤癫痫样发作:电图正常。2例作脑CT正常,1例脑部MRI亦正常,4例经颈椎X射线片均在典型的颈椎病表现,2例CT(其中1例后作MRI)确诊为颈椎增生伴椎间盘突出。其中1例女性36岁为近期收治,3次在按压颈椎或椎旁诱发癫痫样发作,发作时除表现为上下肢(左侧为主)肌痉挛外,突出的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手苍白,发作后又有潮红,同时伴难忍的胸闷,发作5-10分钟/次。经治疗颈椎病合并应用抗癫痫药物缓解,此例仍在观察中。除大脑病变外,脑干的病变可引致癫痫已为公认。作者观察的颈脊髓病变引起的癫痫有下列特点:有确诊的颈脊髓受激压;发作时脑电图正常;类似贾森氏运动型发作,但都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符合文献所述植物型癫痫。关于其机制,初步认为系“颈脊髓的异常电活动”。近期观察的1例虽脑电图正常,但发作时肌电图表现明显异常:颈脊髓支配的肌肉出现高波幅时程放电:电压6-7mV,时程达30mV。不发作时电压亦较正常人高,但较发作时低,为4-5mV,15-20mV。另外,还发现2例胸椎间盘突出出现单侧下肢癫痫样发作,其中1例符合胸椎间盘陈旧性脱出(已有钙化)合并胸脊前动脉综合征。5例颈椎病(其中3例CT确诊为后纵韧带骨化)出现极似感觉型癫痫发作:平时在低头时即有林米特氏征,偶尔在低头过程时出现放电样半身麻木或双下肢麻木伴无力,时间极短,多在几秒至半分钟内恢复。因此,初步研究确认:颈椎病是林米特氏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院的资料统计该征主要是颈椎病引致,其次为多发性硬化症。由于本院是颈椎病集聚的医院,故是否反映全貌,尚待神经内科专家更多的观察。⑥颈椎病与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质和纹状体变性疾病,至今原因不明。有病毒感染、遗传、动脉硬化、中毒、脑外伤、药物反应等多种学说。作者,-年来经常遇到该病与颈椎病共存,并发为颈椎病是本症的原因之一。系统观察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7-56岁。颈椎病合并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①多为轻型脊髓型颈椎病。如为重型颈椎病则出现肢体肌阵挛,其发作形式与帕金森综合征有相似处,其实质不同,是锥体束受累的体征。但亦有少数患者既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又有病理反射阳性等锥体束征。②多数患者较轻,进展缓慢,以单肢或半身受累居多。其中4例3-5年后向对侧发展。③抗震颤药物有效,但不明显。 4、颈椎病为猝倒症之首因 所谓猝倒症,即突然跌倒,时间短暂,神志多清醒(或仅有短暂意识朦胧),多可起来继续原来的工作。发作前多无预兆。本组共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26-57岁。全部患者发作后经心电图、Hort检查排除心源性昏厥,血糖检查排除低血糖,脑电图及CT,MRI检查排除颅内病变。计:①高位颈椎-寰枢椎病变17例,占75.5%,其中8例是在回头转颈时突然跌倒,7例是在排便后转身时跌倒(男5例,女2例)。此17例X射线检查所见:寰枢关节旋转移位8例,单纯侧移位5例,2例为枕寰融合,2例有椎动脉沟环形成,此4例均合并有颈椎病,寰枢椎移位不仅可出现椎动脉缺血,严重者还可造成延髓与颈髓连接处的椎体交叉产生急性缺血而倾倒。②中下段(C4以下)颈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上关节突增生前移位、后纵韧带严重骨化共11例。其中6例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从前方突然因转颈挤压椎动脉,造成椎动脉突然血流中断而跌倒。临床也曾遇到有钩椎关节增生,又有上关节突增生,椎动脉受到前后挟挤,此类患者更易发生猝倒。 5、颈椎病与后纵韧带骨化症 后纵韧带骨化多见于日本。于1960年日本首先报道,现已证明中国已相当多见。本所仅5年即收治206例。此病病因尚不明。有学者提出本病与糖、钙代谢异常或性激素等内分泌有关。作者认为颈段后纵韧带骨化与颈椎病密切相关(本所资料该症位于颈段者占98%,后纵韧带骨化症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特殊类型。根据是:①发病年龄与颈椎病相似。②约20%患者追询青少年时代有外伤史。③在骨化的同一平面90%可发现颈椎病其他表现,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上关节突移位增生、项韧带骨化等。④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基本上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同。需特别强调的是:两病的临床表现与X射线、CT,MRI所见有时不成正比,而后纵韧带骨化症比脊髓型颈椎病更突出,有的患者骨化占据了椎管的1/2,但无明显脊髓受压体症,可能与病程长、脊髓功能的代偿适应有关。 6、颈椎病与睡眠眩晕症 作者将在睡眠中或初醒时突然发作的眩晕称为睡眠眩晕症。本研究资料证明,颈椎病是中老年眩晕主要病因之一。286例颈性眩晕中有14例是在睡眠中或初醒后发生;8例在睡眠中翻身突然晕醒;6例在睡眠初醒发作。在作者所遇睡眠中及初醒突发的眩晕中尚无1例不是颈椎病,即100%有颈椎病变。此类眩晕的特点是:①入睡前无头晕,睡眠较深,发生于向浅睡转变相中或发生深睡突醒时。②病情较重,病程7-10天缓解。③绝大多数是寰枢关节突然位。本组14例有2例X线张口位示偏移或枢椎棘突偏移。④手法复位有良效。其发生机制:①深睡中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向浅睡转变相中,突然转颈翻身,致关节滑脱。②枕头不合适或睡中头落枕,致头颈扭曲。两种结局均可使椎基底动脉发生扭曲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急性脑缺血发作。椎旁及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累亦可能发生作用。总之,此类眩晕经TCD检测属于急性可逆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医界未认识此病之前,几乎100%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近来由于颈性眩晕逐步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及时确诊率日渐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