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新版的走向

 斯拉萬月 2010-05-09
去年我翻译了一本关于Facebook的书,里面讲了一些web2.0,尤其是Facebook优越性和走向的问题。其中让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一点是Facebook与其他类似web2.0网络的差异:Facebook网络建筑在实名制的基础上,尤其当年Facebook尚未对公众开放,功能基本等同于现在的“校内网”的时候,用户必须拥有Facebook网内几所大学的email地址才可注册登录。我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把Facebook的一些特点与豆瓣比较,再结合我自己的使用经验,我感觉二者的商业模式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Facebook的重心是把用户的私人关系网络化,对个人社交网进行全面管理,它与用户的真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为什么,隐私权保护,是Facebook的重要环节。Facebook开放它的技术平台之后,涌现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应用,有的基于用户的实体生活,有的基于兴趣爱好,但不论哪种应用,都是从“个人社交网管理”的中心分散开来的,是个人社交网的辅助附加。最能证明此点的是Facebook的友邻添加一项,按照该书作者的有限样本调查和我个人及朋友的经验,Facebook用户不太倾向于添加不认识的人为友邻,除非这个人是朋友的朋友,或共属于某种真实的具体的线下社交圈,比如校友或工友。
比较Facebook,豆瓣是起于兴趣爱好的,是一群对电影、图书、歌曲有兴趣的人自发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的平台——至少在改版前是这样的。在豆瓣微博化、Facebook化之前,大部分用户对评论的态度都十分认真,他们为此而来,也纯粹因为兴趣爱好的一致而彼此结识。因为这些用户在真实生活当中彼此并未拥有交集,因此大家除了交流爱好,对各自生活的琐碎细节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用户主要的内容贡献是他/她今天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心中有什么感受之类的微博内容,那么他或她的内容在主要用户群中并不会引起强烈反响。并不是这些琐碎的内容不好,而是豆瓣的初始定位不在于此,它推荐的核心用户,它在首页上长期保留或推荐的内容主要都是影音产品以及相关评论,它是以评论为中心,或者说,是靠发展兴趣爱好为中心吸引周边用户的兴趣管理网络体系。
豆瓣这次的改版则标志着其网站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前作为核心的电影、图书及音乐被“分立而治”,从首页独立出去。现在的首页强调的是微博(“我说“)和友邻动态,这个改变明显的是向Facebook和Twitter的运营模式靠隆,甚至连页面布局与视觉观感都有所接近。
但豆瓣Facebook化,我觉得存在一个特别难解决的定位问题。如前所述,豆瓣是靠兴趣整合起家的,它并不基于用户的实体关系网。而新版豆瓣似乎想把“实体”和“兴趣”两条路线都加以囊括,它想把这两类目的风格都极为不同的用户全笼络其中;但从目前的版式看来,它似乎还是卡在了一个有点尴尬的中间部位。如果它打算彻底发展成为Facebook类的实体网络管理社区,那它目前最重要的版块就是”同城“;但因为新用户注册并不需实名制,也不像Facebook那样强调各种各样的实体社区,最受欢迎的小组也还都是依照各种兴趣爱好自发聚集起来的松散组织,隐私权保护也是个同样棘手的问题,在网络内容重心从评论转向”个人八卦“的过程中,现有核心用户对陌生人微博的支持度还有待考量。原来以发展兴趣爱好为中心的核心用户非常有可能感到失望,甚至选择离开。可以想象,如果市面上出现一个类似旧版豆瓣的专注个人爱好整合的兴趣管理网站(并且开发出类似博客“一键搬家”的功能),它将对豆瓣造成严重的威胁。
另一方面,如果豆瓣不进行变革,把重心只放在评论用户上,那么它就会错过风靡全球的Facebook/Twitter风潮。显然,用户人数的增加是极为有利可图的,而豆瓣的最终目标也还是要盈利——并且,不仅仅是作为兴趣管理网,靠媒体营销进行小规模盈利,而是作为关系管理网,靠多种多样的普遍广告营销进行大盈利。
豆瓣的友邻单向化,我个人感觉就是它应对从兴趣管理走向关系管理之尴尬的一个尝试。正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大多数用户是因兴趣(电影、书籍或音乐)而来,彼此互不相识,需要双方确认的朋友认证体系并不利于这种基于陌生人交往的网络社交环境,因此还不如把朋友变成一个单向的标签,由每位用户自行按喜好进行归纳。与此同时,首页抛弃书影音评论推荐,将兴趣彻底清出视线范围独立存在,则更加重了友邻选择的重要性。豆瓣由此向用户发出的信号是,友邻,也就是豆瓣关系网,才是第一位的。拥有什么样的友邻,决定了你的豆瓣体验就是什么样。而“朋友”广播的存在,则是从芜杂的友邻动态更新中进行过滤的唯一方法,这要求每位用户精心控制加入“朋友”标签的关联数,维护一个小而精的feed子圈,才能够继续原来的兴趣管理功能,由自主选择的“朋友”子圈来完成以前由首页评论推荐来实现的兴趣推荐功能。
相对于Facebook以实体为本,结合兴趣的成功发展道路,豆瓣是靠兴趣发家,慢慢向实体关系管理的方向转移。Facebook开放应用平台的实践说明实体网络管理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并非没有可能,所以豆瓣新版的反向摸索也并非没有希望。对于每位普通豆瓣用户来说,我觉得精选友邻是改善豆瓣体验的最好方法。关注可以广,用来扑捉整个大社区的脉动;但朋友一定要精,数量也不能太多,才能保证朋友feed的更新速度不会太快,有质量的推荐才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在主页上,而不是淹没在七嘴八舌的口角浮沫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