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花白绢病的识别及防治

 2009妙手空空 2010-05-09
白绢病是兰花的一种常见病害,虽然不会大面积爆发,但对兰花的危害性大,往往造成整株兰花的死亡,给兰友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白绢病潜伏期长,容易传染。一旦兰苑里发生了白绢病,那么就可能每年都有发生,且病情会逐年加重。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1  症状识别  白绢病主要危害兰花的茎部(即我们所说的芦头)。致使兰花的茎部皮层变褐色腐烂,表面产生绢丝状菌丝及菜籽状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病株最后慢慢死亡。

    2  传播途径  病菌是以菌核或菌丝留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菌或菌丝借浇水,修剪,换盆等作业向四周传播蔓延。

    3  发病条件  病丝不耐干旱,发育的温度28—32度,生长温度为8—40度。菌核耐低温,抗逆性强,零下10度或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然能存活。自然条件下5—6年仍然能萌发。使用带病菌而未腐熟的有机肥,或重复使用带菌盆土,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容易诱发此病。酸性土壤适宜病菌生长。

    4  防治方法

    (一)保持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使用石灰即可。

    (二)发现病株,隔离。放于太阳光下爆晒,可有效杀死病菌。

    (三)  使用石灰水浇灌病株。

    (四)  药剂防治  使用五录硝基苯拌土撒于兰花茎基部土面,或用甲基托布津,甲霉灵,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乳油,喷施或浇灌茎基部。连用2—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