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e Word, and Read the World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对大脑给养的补充。繁忙的上班族需要思考加薪,市场化的教授需要思考如何发论文,自由的大学生要忙着谈恋爱、找工作,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让人们已经淡忘了“阅读”。 曾经读过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在这本书里周作人告诫青年读者如果想在某一领域娶得骄人的成就,就一定不能只拘泥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应该广泛的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扩大自己的视野。今天我又有幸拜读了郝明义先生的《越读者》,这本书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周作人先生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周作人先生从文学的角度论证了文学创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学本身,最好应该“另有技能”、“另有职业”,“单依文学为谋生之具,这样 的人如果多起来,势必造成文学的堕落”。郝明义先生则针对当代人“阅读”贫乏症提出了“越读”的口号。这里的“越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对阅读领域的超越,另一个是对阅读形式的超越。 首先就是要超越有局限性的阅读领域。中国文化里,总是爱把考试用的“经书”和其他的书作一区分。我们的学校教育通常并不是教我们怎样去“阅读”的,而是教会了我们通过死记硬背书本取得好的成绩。阅读的目的过于功利化,就会直接诱发阅读范围的狭窄化。教科书作为知识的凝结体的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教科书的迷信化和工具化让学生们失去了对已知领域的质疑和未知领域的探索。过度的功利化让学生们的营养大餐畸形化,最终只能培养出一些营养不良的畸形儿,所以“越读”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实现对阅读领域的超越。 其次,要实现阅读形式的超越。时代的科技进步,极大的推动了阅读形式的更新。阅读已经不在停留在纸界层面上了,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郝先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网络阅读这一新兴事物,他认为阅读“不再有网路与书籍之分,阅读不再有博士与高中生之分。” 美国的大学生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少有空看一些学科外的书籍。而中国的大学生却将大学视为“由你玩四年”的天堂。本应是自由自由阅读的中学时代被窄化到了对教科书的研读,而本应该有针对性有深度性阅读的大学时代却找不到了阅读的焦点。在读书等于考试的教育制度下,阅读成了一种负担,考试结束就意味着阅读的终结。 郝先生举的台大女毕业生的故事其实和我们的生活很近也很相似,从学生时代走过来,或多或少都对考试有种恐惧感和厌恶感,也很自然的对阅读产生一种抵制心理。高考结束后,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让我们有了更加充裕的阅读时间,但是习惯了教科书式阅读的大学生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阅读的方法,甚至很多人对阅读目的都是不清楚的。长期的精神营养不良让我们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产生了恐惧,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我们不知如何去选择,所以就索性不做选择,最终与阅读彻底告别。 对于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们,如何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的确是一件很困得的事情。郝先生针对人们的困惑,用很形象的比喻将阅读分为四类: 第一类阅读如同米饭、面条之类的主食,是我们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进行的,能让我们获得饱足感;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阐释了一个很复杂的分类概念,这样的阐述方式还是蛮有新意的。郝先生首先肯定了“主食”的重要性,但又指出 于是,作者谈到了对“美味”的追求,阅读就像饮食一样,当基本的生存需要被满足后,就会有更精致、更高级的追求。精神的美食通常都隐藏得比较深奥,“吃”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就会另很多追求者望而却步。最后,吃惯了精神大餐的人们也不应该忽视“甜点”的作用,作者用提拉米苏的例子证明了阅读“甜点”并不是洪水猛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