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奴”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老梧桐 2010-05-12

 

     “父母把你们养育成人,要花多少钱?”这是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给初三学生布置的一道亲情作业题。300多份答卷交上来,孩子们自己吓了一跳:最少的也在5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130余万元。算完这笔账,有的学生当堂痛哭流涕。


        孩子们的计算结果靠谱吗?或许用靠谱与否来衡量之,有些简单化了,但是,一个五年前的数据是: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刊物《青年研究》上发表调研报告称,把一个孩子抚养到大学毕业,父母的直接经济支出高达48万元。


        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客观地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育儿成本高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就笔者的观察,把孩奴的出现归结为教育理念,不说是一种错位,也是一种偏颇。就笔者的看法,所谓“孩奴”,决不是“中国父母的很多负担,其实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面对“中国的父母要想不沦为孩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之说,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从表面现象来看待孩奴现象,而非从社会根源上进行追究。要知道,孩奴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收入的50%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敢轻易跳槽,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高消费,孩子就是唯一”中隐藏的父母心血不可忽视,而“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将来不是重点大学毕业,找个像样工作都困难。与其日后让孩子啃老,不如趁现在年轻能打拼,咬咬牙,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条件”更代表了天下家长的心声。对此,仅仅能说是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笔者以为,父母甘心成为“孩奴”是个体对社会分层的恐惧,是对子女向上流动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转型期社会的分层过程中,还有诸多因素影响阶层的正常流动。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社会分层是客观事实。教育是决定社会分层结构或促成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流动方向和社会地位高低。也正因为如此,父母才甘愿或者不得不成为“孩奴”。


         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各个阶层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和机会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家庭背景、权力因素对个体影响也日益凸显。如果说权力、社会关系等的介入导致了起点的不平等,那么这些因素同样也始终操纵着竞争过程中的规则和机会。事实上,在起点不平等的前提下,即使在以后竞争过程中做到了规则透明公正,机会向所有社会成员公开,那依然还是不公平竞争。这种竞争和分层机制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家长对子女在社会阶层位置的担心。笔者以为,正是这种担心和忧虑,促使了众多“孩奴”的出现。

 
      父母不得不成为“孩奴”还在于社会不平等有一定的传承概率。你是弱势群体的一分子,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获取或分配过程中就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你没有更多资源获取机会,你的下一代也同样有可能重复你的命运,结果就是阶层的历史性维系和传承。这足以让个体产生对社会分层的恐惧,而在恐惧之下,就把作为“孩奴”当成了“救命稻草”。谁愿意自己的子女永远处于社会不利位置呢?


          必须承认,个人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能力和努力,一方面受社会出身的影响,上一代中的不平等会在下一代中显现。那么,面对“孩奴”的涌现,笔者以为,如果仅仅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进行解答,恐怕是一种错位,也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也就是说,我们应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待“孩奴”现象。

 

       精细化养育成“孩奴”推手是表层化认知。必须明确,“孩奴”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