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建军 | 一个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道理:幼儿在,不远游

 碎嘟嘟王建军 2023-01-14 发布于山东
                     谢谢关注


中国有一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意思很浅显,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果说出来,即使有人不接受,也不好意思说不。为什么呢?谁也不愿意脑门上盖一个“不孝”的戳啊。

到如果说“幼儿在,不远游”,估计很多人会大倒苦水。哼!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撇家舍业出去受罪呢?

生存,始终是我们考虑的第一问题。绕开这个原因谈生活,谈教育,总显得底气不足。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生的角度看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又远比混口饭吃重要多了。

十几年前,当时的大连万达足球队如日中天。他们的功勋外援金斯和汉斯却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准备回家了。为什么?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孩子得不到令自己认可的教育。他们想回到家乡,跟孩子在一起。金斯和汉斯的例子是个个例。在讲道理的时候,举个例很难证明普遍的道理。但是,据说在西方社会,家庭高于事业几乎是社会共识,没有多少人崇尚“舍小家顾大家”式的牺牲。

我从事初中教育快30年了。这些年来,与几百个家庭打过交道,发现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更多,另外亲子关系也受到更多影响。

父母不在身边,只能让祖辈带孩子。这看起来似乎是很好的资源优化组合—— 青壮年去忙事业,老人照看孩子。

但实际上,实际上这么做很短视,甚至可以说祸患无穷。从小处说,祖父母带孩子实在是力不从心。许多祖父母只能维持孩子的生存,缺少教育孩子的知识与能力。很多时候,让孩子吃饱穿暖后,就只能让其放任自流。往大了说,我们将面临由祖辈拉扯大的“留守一代”。一代人的教育严重缺失,他们的上升空间会进一步压缩,社会将陷入低层次的循环重复之中。

过去是“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现在是“打工—讨媳妇—生娃—打工”。

据说,在美国,亲子关系已经成了一门大学问,叫parenting,直译过来叫“做父母”。我们呢,嘴上背着“养不教,父之过”的三字经就背井离乡了。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更改,是做父母的几遍、几十遍、几百遍督促着实现的。与其隔着屏幕给孩子以爱的慰藉,不如牵着孩子的手一起回家。我这么说,你认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