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7

 书中定有宝 2010-05-13

不要紧,试试看

别害怕,孩子,试试看,说不定你能做得很出色呢。试一试嘛,失败了不要紧。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现代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一定要……”,而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也就是说,家长们习惯了用命令的口气,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非但不鼓励,而且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只能说,这样的父母非常愚蠢,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给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你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他明白了,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鼓励孩子去尝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试试看。比如,他要求做切菜、煮饭这样的家务活;他主动要求上街买东西;他要学骑自行车。二是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做某事。例如,对胆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一个人睡一晚上;一个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帮你打电话;带着孩子在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让孩子来付款结账。

  时时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不论他做得好不好,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以肯定的。那么,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啬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

  不知你的孩子幸运与否。你的鼓让孩子离成功更近自信的孩子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自信,才敢于去做。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什么呢?当然缺不了家长的鼓励。有最亲爱最信赖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打气、加油,孩子怎能不满怀自信?

  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个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一个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一个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

  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父母从来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甚至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那么孩子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能力得不到丝毫的锻炼和提高。将来步入社会,也会像只无头苍蝇,面对很多事情束手无策,还谈什么成功,谈什么作为?

孩子,我们想跟你商量件事

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思。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

  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你们为什么都不问问我愿意不愿意?当娟子听说要把自己送到外婆家寄养一年的时候,大哭着质问爸爸妈妈。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爸爸非常生气。是啊,孩子,这事也由不得你,我和你爸爸明年会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妈妈也发话了。可我也是这个家的人,为什么你们决定之前都不跟我说一声?娟子还是觉得很委屈。好了,这事已定了。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都先跟你商量好吗?妈妈打圆场了。娟子也没办法,只得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不知道这位妈妈说话是否算数,是否等到真有下次的时候,又把孩子完全撇在一边。

  一个家庭,除了父母,还有孩子。可是,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你们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里地位是平等的,都一样地重要。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请叫上你的孩子吧:来,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有种亲近感。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有的孩子还真能贡献出一个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好点子来呢。哪怕他真的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父母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

  代沟问题一直是令孩子与父母都深感头疼的问题。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固然有时代观念的影响,但是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的。父母有父母的一套价值观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价值观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如何能不产生冲突和矛盾呢?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是避免两代人产生代沟的有效方法。而实现两代人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与孩子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被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多,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

父母应该这样说的话

孩子拿回了成绩单,你的眼光不要只盯着他考得不好的科目,还要看他考得优秀的科目。把数学考得这么差,还有脸回来见我这样的数落改为语文考得不错嘛,数学得加把劲哦,应该不会太难吧。当他本以为要挨骂的时候,你给他称赞与鼓励,孩子会为你的理解而感到惊喜,为不让你失望而加倍努力。

不能妥协于孩子的撒泼耍赖

您不应该说:好吧,别哭了,改天妈妈给你买。

  您应这样说:你这个要求很过分,妈妈不能答应你。

  您不应该说:今天不行,明天好吗?

  您应这样说:等你用得着的时候,再买不迟。

  孩子撒泼耍赖时,不要随便满足他

  也许你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

  商店里,卖玩具的柜台前,小孩子看上了某个玩具,说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缠着妈妈要买。妈妈好言哄他:这个玩具不好,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或者说:今天妈妈没带够钱,明天再来买好吗?孩子不依不饶的,非要买。妈妈这时来气了:今天说不买就不买,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气上来了,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最后,妈妈实在没办法了,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买下来。

  没错,孩子是暂时给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尝到了甜头的孩子,找到了对付家长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还会继续使用,甚至会使用得登峰造极。孩子学会了耍这种小聪明,他的要求会越来越离谱,那时,家长更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他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不能得到满足。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妈妈说一句回头再说”“过几天再买,就立即破涕为笑。他们相信父母不会骗自己,期待过几天,玩具就真的给买回来了。事实上,父母也不过是为了暂时摆脱尴尬局面,向孩子扯了个谎,开了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话是值得信赖的,他对这个承诺充满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兑现,可以想见,他会是多么难过和气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许会瞬间坍塌。这种欺骗的战术,除了伤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有什么好处呢?况且,这种手段也只能糊弄孩子一两次罢了。

  同时,还应注意,父母以回头再说这样的话回避与孩子的对立,想借时间让孩子忘记自己说的话,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不与孩子产生矛盾的目的,这么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孩子也没有思考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拒绝他的理由

  孩子虽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无理取闹的时候给他一个可以相信的理由,他会听进去的。

  对于脾气实在很倔的孩子,家长大可把他带到一个人少的地方,给他时间,让他闹够闹累了,再郑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给的理由充足、有说服力,他肯定会乖乖听话。比如,孩子耍赖皮,硬是要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来一起买,好吗?或者说:这个玩具要等你大一点才可以玩,明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买给你。在充分说明理由的同时,也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玩具不适合你玩,咱们去买小人书看怎么样?

  总之,你得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总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过不去。

  小贴士

  如何增强孩子的满足感

  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等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是成正比的。梦寐以求而终于得到时的喜悦,和想要的当时就得到时的喜悦,是有天壤之别的。给孩子买玩具也一样。当他想要火车、布娃娃时,父母立即答应,孩子获得满足的程度就会降低,也不会产生视如珍宝的惜物之情。同时,也难以培养忍耐这种十分重要的素质。

严厉管教孩子要说明理由

您不应该说:说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没有为什么。

  您应这样说:不是妈妈偏不让你去,是因为那个地方正在装修,太危险了。

  您不应该说:这件事你就得听我的,问那么多做什么!

  您应这样说:你还太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做了。

  强词夺理没有说服力

  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

  妈的话你也不听吗?

  我是你老子,我说怎样就怎样!

  不少家长还不知道或不习惯以平等的身份说服孩子。孩子反驳或辩解几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当作一种打压孩子的王牌。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威压孩子。

  没错,这一手段很见效。孩子什么也不说,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过是他无力反驳和反抗而已,并未心悦诚服。他仍会在内心里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

  向来强词夺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两个人吵架,往往理亏的人叫声最高,希望借声势压人。父母在说服不了孩子的时候,以权威身份来压服孩子,实际就表明自己已经到了理屈词穷的境地。稍微懂事一点的孩子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可不要把他们当傻瓜。

  何况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不讲道理,他越不会信服你。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么,他都想和你对着干。

  再说了,孩子又不是无赖。你跟他讲道理,他不会不听。能说服他,他一定会乖乖地听你的话。比如孩子提出某个要求,而你又有难言之隐,大可不必沉下脸来呵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说一句你还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再告诉你,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对那个要求恋恋不舍,你也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转移他的注意力。

  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不希望给孩子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不要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父母强词夺理,以个人威严来压服孩子,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有的孩子天性软弱一点,平时惧怕父母。所以父母说什么都乖乖听从,而自己从不考虑对错好坏。

  妈妈的话你也不听吗?这样的话,就是说妈妈的话必须绝对服从,没有道理可讲,暗含的意思是除了听我的,不要再想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惟父母之命是从,为了不惹父母发怒,就一切照办。

  父母可以用这种手段把孩子培养为听话的孩子,但同时也是培养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甚至唯唯诺诺的人。

  面对父母的这种不讲道理,孩子有时会忍不住加以反驳,因为他有他的想法。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认真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对比,能领悟到一些是非对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况,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处境。有时也许是误会了孩子,一句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话,会特别伤孩子的心。因为他不仅得不到理解,而且还被强迫遵从父母的意思

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

您不应该说:叫你不要到处乱扔垃圾,你长耳朵没有!

  您应这样说:孩子,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把垃圾到处扔,那我们生活的地方会多么脏啊。您不应该说:那些东西家里又不是没有,你还去跟小孩子抢,丢不丢脸啊。

  您应这样说:跟别人借来玩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去抢呀。

  孩子犯错误是件很平常的事

  先来看一个例子。

  孩子在院子里踢球,一不小心,球被踢飞了,砸到窗户上,玻璃全碎了。这时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火冒三丈:早就说了叫你不要在院子里踢球,你就是不长耳朵,现在也不长眼睛,以后你再在院子里踢球,看我怎么揍你。本来准备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被妈妈这么一顿数落,觉得挺委屈的,也对妈妈感到失望。从此后,不论妈妈说什么,他根本听都不听了,更别说放在心上。这就是失败的教育。

  在生活中,谁不犯错呢?大人难免,何况孩子。而且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该的。他们有时候犯错误甚至都是无心的。很多时候,是大人夸大了孩子的错误,把不严重的事弄得非常严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气不说,还让孩子无辜地受责骂。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把孩子犯错误当平常事来对待,对他们犯错误表示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因犯错误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

  过分的或者不问缘由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想想,犯了错的孩子,他内心里本来就很害怕,担心挨骂、挨打,有时可能不是他故意的,想对父母解释,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他在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还会感到失望,觉得父母并不理解和宽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只会越来越疏远。

  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家长自己首先要冷静。所以不论有多气,都必须压住怒火,先弄明白整件事的经过,了解孩子是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错,错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他怎么不对了,应该怎么改正。

  就像开头举的例子,孩子踢球打碎玻璃,完全是因为不小心,并不是他故意要这么做的。就算砸碎了玻璃,也不用对孩子侮辱加威胁的。

  如果妈妈能平心静气地对孩子说:院子不是踢球的地方,妈妈以前就告诉过你的,你看,现在砸到玻璃事小,要是砸到人了,多危险呀。以后要到球场去踢球,记得要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这话妈妈只说一遍,你要记住哦。那么孩子不仅能知道怎么错了,还会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以后也不会再犯了。

告诉孩子:你可以失败

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

  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允许他们适当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成绩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压力有关。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效应: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那么,请你也给孩子这份信任吧。

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有交代

您不应该说:小孩子不需要懂这些!

  您应这样说:孩子,这个问题很复杂,等你长大一点了,妈妈再告诉你。

  您不应该说:告诉你了你也不明白,一边玩去。

  您应这样说:这个问题妈妈也说不好,等明天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如果在一个咨询台询问一件什么事,但是对方只是随便敷衍几句来搪塞你,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这样的事呢?你又会怎么想?

  估计你除了气愤,多碰壁几次后,再也不会去咨询什么事了。

  那么,由己及人,也来想想孩子们吧。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有时他们也没有途径去满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问父母。而父母们往往觉得他们只是在没事找事,问的问题实在多而无聊,甚至可笑。有时,大人又因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便应付说现在忙,过一会再说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时大人实在恼了,没好气地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这样的态度,首先,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会趋向于迟钝。其次,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

  奉劝家长,要孩子优先。无论多忙,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可笑,多么难以回答,都要认真地对待。这样,不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发展,也能确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基础。

  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答复

  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来,却让父母难以回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的家长正在烦心,孩子一问,便没好气地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去!或者说: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态度。毕竟,大人之间的纠葛,跟孩子说了无益,何况还讲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这样的话来把孩子的问题顶回去不可吗?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内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兴趣问问父母,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而且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再也不问父母问题,甚至疏远父母。这样的次数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不断淡化,交流与沟通的和谐关系被破坏。长久下去,孩子的心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的问题。即便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出关心,并明白地告诉他,你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或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你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许孩子提问并不一定就是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的快乐有时在提问这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对孩子提问有个交代,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万不要随便乱说,胡诌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