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曲線以1991年至2008年的人口增加數為依據,推導出未來的人口增長趨勢。可以看出,過去的人口增長有規律地在減緩。有一點上下波動,這是因為三年災荒人口大幅度減少,以後又有超高的生育率所導致的。按照這個規律,到2021年時人口不再增加。在未來的13年中,每年人口的增加數從600萬降低到零,平均每年增加約300萬人。這十三年中的總增加量只不過三千九百萬人。 2008年的人口數是13.28億,所以中國人口的最高值不過13.7億。不可能像外界所傳說的那樣14億,甚至15億。這裡唯一可能引起爭論的是官方統計的人口數是否可靠。今年又要進行人口普查,也許能給這個問題進一步的回答。
中國的人口問題的特徵早已從增長過快變成人口結構中撫養比超低,我們過著負擔輕鬆的好日子。但是這樣的日子很快將過去,反彈成為4-2-1家庭結構的老齡化社會。附帶說一句,中國人口結構中另外一個也許更嚴重的問題是性別比失調。 2008年年齡在1-4歲的孩子中男性人數比女性人數的比例是1.23,5-9歲中這個比例為1.21,10-14歲的為1.16。在這長達15年的時間段中,男人中有20%的人找不著對象,一輩子不可能結婚。這將是一個空前嚴重的社會問題。男女比例失調也與計劃生育有關。中國家庭都喜歡男孩,因而溺女嬰經常發生,還有產前檢查發現是女孩的就引產打掉。這造成現在性別比失調的嚴重問題。在一些特殊的縣城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性別比就很正常。
上面的分析說明,中國的人口問題已經不是增長過快,而是老齡化。事實上我國的老齡化已經不可避免。如何應對即將來到的老齡化社會?從個人的角度看問題和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問題,結論是不同的。從個人看,只要在年輕時儲蓄,老年時就有恃無恐。但是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個人儲蓄未必能夠解決老齡化問題。這裡涉及到現在如何借錢給將來,或者現在如何問將來借錢的問題。前面提到的人口欠債,就是現在問將來借錢的一個例子。現在大家日子過得很舒服,將來子孫後代要還債。搞清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認清一個事實:當代人的消費都是由當代人的生產提供的,不是由前人的儲蓄提供的。當代人吃的糧食是由當代人生產的,不是幾十年前的祖先儲蓄在米缸裡的。更不用說當代人需要的醫療,教育等,也都是當代人提供的。所以解決老齡化社會的問題,不是簡單增加儲蓄所能解決的。要思考當代人如何能把錢借給未來的人。現在這一代人生活苦一點,將來的人活得容易一點。也包括如何避免問將來的人借錢。現在的人活得容易一點,但是苦了將來的人。比如通過破壞環境來發展經濟,將來被破壞了的環境是要治理的,這筆錢要由將來的人承擔的,因此就變成問將來借錢的一件事。
當代人儲蓄,必定有另外一個當代人借錢。不可能只有儲蓄而沒有借錢,而且借錢的人必定也是當代人,不是未來的人。如果這個借錢的當代人把錢用於購買家電,汽車,或婚喪嫁娶,花掉了,這樣的一借一貸,對將來沒有任何幫助。如果借錢的人是企業家,把錢用於發展生產,增加了將來的生產能力,這樣的借貸可能緩解老齡化社會的問題。但是還要符合一個條件,即這種生產力所需要的勞動力比較少,要比現在工廠中勞動力和資本的比例低。否則照樣沒有足夠的人力來開動機器。
保護環境可以避免問將來借錢,減輕下一代的負擔。類似地維護好一切設施,保持它們的良好狀態,也可以減輕下一代的負擔。房屋,道路,橋樑,機器,都需要經常的維護,不能實行“小車不倒只管推”的寅吃卯糧政策。人的健康的維護同樣是有利於減輕下一代負擔的辦法,特別是保護老年人的健康,它們的醫療服務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個突出負擔。減少它們的疾病,能顯著地減輕老齡化社會的負擔。
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緩解子孫後代的負擔。我們用我們的儲蓄建設地鐵,機場,高速公路和鐵路等。我們的子孫後代出生時,基礎設施已經建好,他們可以坐享其成,不必再用自己的儲蓄去建設這些設施。他們所要負擔的只是設備的維護和運作。類似地住房等方面的投資也起類似的作用。但是建築的質量必須能經受住幾十年上百年的折舊消耗。從這方面看,中國的建築質量普遍較差。我們很難看到有幾百年曆史的建築,而在歐洲就有許多老建築。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建起來的建築能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是值得懷疑的。
更重要的是知識的積累,我們的子孫後代利用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能夠生活的更好。哥倫布用87個人的船隊橫渡大西洋,現代婦女一個人就能橫渡太平洋。這就是知識造成的差別。教育也能起類似的作用。還有看不見的製度的改進也能改善子孫後代的生活。比如世界和平的保證,消除武器競賽和戰爭威脅,可以大大地減輕人類的經濟負擔。應對氣候變暖的成本遠不及戰爭開支的損失。但是愚蠢的行為也會增加社會的成本,比如恐怖主義大大增加了社會的安全成本。將錢借給外國也是一個把錢借給將來的方法。現在我們把節約下來的錢借給外國人,等將來他們還錢的時候,我們的子孫拿到我們現在的儲蓄。條件是外國沒有老齡化的問題,否則他們還想把錢借給我們呢。
總之,應對老齡化社會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認真研究,並製定相應的政策,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不可聽天由命,坐等老齡化的來臨。 (編輯:陸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