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的延伸]——仁德和玄德的妙用

 矇眬 2010-05-13

仁德,是理顺政治的学问。玄德,是转化矛盾的智慧。二者用于政治方面都是互相参照和互为补充的,仁德属于儒家治国经邦,维持安定团结的必不可少政治手段,玄德是用于解决矛盾化害为利的重要手段。是开拓事业必不可少的手段。无论仁德和玄德,都需要丰富的哲学知识。前者,是建立在了解人的根本需要的基础上,以热情、善心、诚意、礼节、宽容、包容,以情感动人、感化人等手段为治国原则,但是由于有礼的加入等级制,突显了儒家常说矛盾,所以儒家学说不得不用借用周易理论作为形而上学的旗帜。但始终不能排除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礼的假面具在暗中搞阴谋破坏活动。致使在治理过程,由于有礼不断深化感情的掩护,反而不断加剧矛盾进展,直到矛盾激化到必须要爆发为分裂的情景下,才发觉从前所犯的错误是自欺欺人和过度的包容。因而在看似大好形势的时候,不久就出现一场灾难。从这个观点上看,仁德的政治基础的确是趋向于形而上学的。往往是依靠抽象的感情、礼节观念抹杀人的个性,以此维持人的不正常、不平等的关系。因此以仁德治理是不可以长久独立存在的。没有道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手段介入,仁德是根本上站不住脚的。这种现象可以从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关系可以看到。但是不可否认,仁德礼仪等方面能起到维持表面上的和谐作用,尤其在战乱时期或天灾人祸的时候,有它一定的凝聚力。


    孔子和老子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观点基础元素是根本上不同的,可是用道作为自然力的方面却几乎是同出一辙的巧合。这正是中国人的福气。
由于德性是创业和守业之道的最高级展现,所以能保持巧妙地处理人事关系、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中,充当开关转换键的作用,所以具备智慧的德行又叫做玄德。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就说明玄德是讲究实惠性的,它不主张多出一分力,也不主张少出一分代价。在平平淡淡中保持长生久视之道。但在实践中要处理的具体问题时自有它的绝妙之处。老子主张人与人的关系和国与国的关系建立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原则保持独立的为正常之道。对于关爱人的长成方面,按照“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处理同一阵线、同一国家、同一团体的人与人关系方面,老子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其贵,不可得而贱,故天下贵。”的平等互利关系。无疑,这就从大方向划分了一般在战胜自然中出现的困难,是以团结整体人的力量的为主。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是始终是存在矛盾斗争的特点,因此必须站在整体的立场、观点,所以又牵涉到大我、小我、自我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道家的哲学,是趋向于唯物辩证法。因此,开创事业不可没有它。它把人、事、物的脉络关系划分得清清楚楚。老子极力反对以智治国,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战胜困难必须要有智慧,识别忠奸真伪必须要有智慧,后者又牵涉到道德上的问题,所以《道德经》整本书,极少提到智慧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