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国学基础课》

 锵咚锵书屋825 2016-09-22

 

 

中庸不是简单的和稀泥、找平衡。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雍也》

面对天人之辨的大环境,需要《易经》的智慧把控实体与实体之间、关系与关系之间、实体与关系之间的状态。

智不是慧,真正的智慧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掌握,能让大脑升级。

智慧地看世界、综合地看世界、全面地看世界,同时立足个体,面面俱到。

把握和同、王霸、情欲、华夷,也靠中庸的智慧。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二程兄弟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历史中的“中庸”解释

(1)指平常的。犹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说教。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3)泛指谨慎、妥善协调的处事方法(用一个字形容为:政)。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在《中庸》中找出“中庸”的出处,讨论《大学问》中是否有“中庸”的思想。

黄向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