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学问的精华,圣人大智的境界

 誉航西莲 2018-04-12

南怀瑾先生:儒家学问的精华,圣人大智的境界


责任编辑丨善资洁

迎分享


我们必须要回头反复慎思,明辨从上以来《中庸》的原文,由它开始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三句纲要,表示子思所得于父师之教的内明(圣)之学的精辟,然后说到个人学养的日用,是止于至善的中和常住的境界,这才是传统儒学孔门学问的精华。由此一贯的发挥,说明人性和人伦的大机大用,便是智、仁、勇的三德。换言之,“天命之谓性”是智慧的根源;“率性之谓道”的善行,是仁德的行持;“修道之谓教”,是有勇的功用。由于智德而能证得天人合一的天命之性,由于仁德而能完成人伦大道的功勋,由于勇德而能决断一切行为,归于止于至善的果位。但从天性所发起作用智、仁、勇的三德,它在功用和行为的现象上,虽分为三个不同的名词和作用,事实上,最初的也便是最高最后的根本,统归于天性之知的智德。而这个天性之知的智德,它又不同于世俗所说的聪明,古人所谓的聪明,是指一般人的耳聪目明而说,天性之知的智德,它并非完全凭借后天生理机能的耳目感官而来,所以在上古的文字中,便有用神灵等字义来形容它的作用。……佛学称成佛之道,便是大智慧的成就。但为了辨别这种超越性的大智,并不属于世俗的聪明智慧,所以便区别世俗的聪明,叫作“世智辩聪”。把超越性的大智,沿用原始梵文发音,叫作“般若”,这也就同《中庸》开头所说“天命之谓性”的自性本自具有的知智之性,是一样的道理。……尤其在《周易Ÿ系传》上说得更加明白,如“易,无(無)思也,无(無)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因此,我们可以做一结语说:性德之智,智而无智,无智之智,是为大智,用智不如人智两忘,这便是无上道谛,是大圣人的境界。


——南怀瑾先生《话说中庸》


【本文来源于南师讲述 仅供学习交流】


或许你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过去的已过去,未来的还没来

定中要有慧以及观的重要

回头是岸,岸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