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佳:孔子的“无为”思想

 hongzhuanyidui 2019-09-02

王维佳,西北大学毕业。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延安市实验中学教师。

卡尔·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提出公元前八百年至二百年间是世界范围的“轴心时代”[1]。的确,这是东西方文化绽放的最为绚烂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坏乐崩,“道术将为天下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文化人分门立派各圆其说,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自西汉以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提到“无为”思想我们就会想到老子,提及老子,我们自然也冠之以“无为”,似乎从古至今这几千年来“老子”与“无为”二词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已经约定俗成为彼此的代名词。

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的社会责任,而老庄哲学则重视世间的一切自然状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儒家与道家“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2]。但是,从《论语》出发细细品味,二者不过是殊途同归。

“无为”其实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自然而然,“不作为”状态,其更加深广的内涵在孔子的思想中无处不在。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3]p63“中庸”思想与“无为”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孔子不像老庄那样激进,而是处于封建社会的保守阶层,究其一生凭借着游说与教学在乱世中传播着道德责任,孜孜不倦。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也有“道不行,乘俘浮于海” 的念头。老子有句话非常好:“生而不有,为而不持。”[4]孔子也讲:“天何言哉?百物生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阳货》)[3]p185天不言不语,却让天地万物有条不紊的运行着。所以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尤为重要。“中庸”不是要求我们平庸或者庸庸碌碌一辈子,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包括名誉、权力、金钱。 孔子对于简朴的生活状态十分赞赏与向往,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3]p11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3]p58子曰:“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3]p6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3]p9颜渊与孔子将这种不为困苦都能乐在其中的美好的人生状态呈现出来,促进了我们对于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更加深刻的思索。幸福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名利,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达到了内心澄明的精神境界。

在与墨家实用主义,注重解决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相比较之下,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确实是处在“无为”局面。墨家批评的虽然有失公允,但却不无道理。孔子重视只剩下外壳的“礼”,注重祭祀,强调“厚葬久丧”,重视弦歌鼓舞,通过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来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利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并且据《荀子》一书记载的孔子在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这个故事中孔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5]推断儒家相信“命定”论,一切是命定的,《论语》中孔子常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侑》)[3]p27,他常常形容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为政》)[3]p12,伯牛有疾,子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3]p57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3]p111从《论语》的记载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力量,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影响的客观力量,是人们困境中的精神支柱也是一种冷漠的存在。同样在孔子看来天和命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天道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就如我们经常自我安慰的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孔子的为政思想也能够体现他的“无为”意识。具体来说,孔子强调从政应当恭己、德治、仁治等都是从人自身出发,是对人内心高尚情怀的培养。首先,从“性相近也”(《阳货》)[3]p179孔子认为“德”的本身就具有“无为”的特性。孔子说:“夫水,编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如同空气一般为万物提供生存条件,但是却柔弱不争,自然而然。孔子认为人类的“德”也是同样,本之于最自然最纯粹的心灵,毫不伪装做作,

有着无为的韵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也是如此,既包含了德,同时又有许多更高一级的内在修为与外在表现。仁的核心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3]p6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3]p121。这种博爱其实最贴近人的真实情感,是抛开外界金钱名誉的诱惑之下的最顺乎人性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恭己就是强调修身、以身作则,这在《论语》中多处都有显现。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3]p136孔子认为君主要治理天下,首先应当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修养,在社会生活中为百姓起到表率作用,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子路》)[3]p134的效果。在《老子·五十四章》中提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徐,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4]p144老子与孔子都深受周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影响,其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老子年长孔子二十岁,孔子常向他学习,孔子的思想也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儒家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以老子“以身为天下”的理想为蓝本。这种“修己以安百姓”(《宪问》)[3]p137的“无为”思想对于世世代代的统治阶层或者平民百姓都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精神上的影响。

在孔子那里,“无为”思想在政治论、人生论等多个方面上都有较深刻的体现。本文通过“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真切地考察孔子思想,进一步把握了“无为”的内在意蕴,使得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能够有更全面、深刻的把握。

欢迎关注“延安教工之家”

主张尊师重教 倡导快乐工作

引领健康生活 服务职业发展

延安教职工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