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百超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如何诞生的?是不是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臆想杜撰出来的呢? 思想只有跟思想碰撞,才会产生新思想。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在师生交流中获得新启示,形成新思想,绝对不是好老师。同样,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在互动中得到新认识,新思维,也定然不是好学生。 翻开《论语》,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倘若想成就好老师,好学生,我们就应该回归到孔子的教学模式。 孔子的教学有什么特色呢?那就是交流。互动使孔子成就了儒家思想。如果没有对话,儒家思想就会变得空洞和贫乏,而缺失内涵和生命力。下面我们通过孔子的仁学来说明儒家思想体系是如何通过师生答问而建构起来的。仁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克己(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第十七》) 礼是仁的最高标准。仁者在视、听、言、动方面都要符合礼。符合礼,就是仁。要符合礼,就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对人要恭、宽、信、敏、惠。唯有做到这五点,才能赢得做人的尊严,赢得众人的信任和拥护。 (二)爱人(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仁者,首先要自爱。在自爱的前提下,去爱护别人。自爱是基础,爱人是自爱的延伸,把他人当做自己来看待。但是,爱人是具体的,与礼、孝悌是相联系的。所以爱人首先体现在亲亲,即孝悌上,然后推广到众人。 (三)立人(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仁不仅体现在对他人的博施和周济,即物质上的帮助,也体现在对他人事业、理想上的推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境界。扶持他人成功即是自己成功,这便是仁者的胸怀。 (四)尊重人(6)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十二》) (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仁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之于别人等等。也表现在对待日常生活、工作、事业、他人的态度之上,即日常起居要态度端庄,担任工作要敬慎认真,和人交往要忠心诚恳等。 (五)慎言(8)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第十二》) 仁者,说话必须慎重,因为实行仁都很困难,所以说话更加需要慎重。 (六)先人后己(9)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六》) 仁者,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勇于担承,一马当先。在别人享受成功快乐的时候,自己落居人后,不跟别人抢功劳,才是仁。 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己、爱人、立人、尊重人、慎言、先人后己等方面,就算是一个仁者。孔子这些有关仁的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篇,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有关仁的陈述,以及仁内涵的扩大和发展,都是孔子在答问之际产生的。 假如没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仁的思想内涵会不会如此具体、丰富和完整呢?我们不妨看看孔子有关仁的独白。孔子在独白中论述仁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依仁、里仁、欲仁、当仁(1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 (1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第四) (1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七》) (1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仁者,要以仁作为依归,一心向仁,与仁者同在,一起弘扬仁的精神。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想成为仁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一个仁者。为了实现仁道,还要勇于担当责任,绝不谦让。 (二)守仁、成仁(14)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第四》) (1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凭借聪明才智可以夺取天下,但是必须用仁德去坚守它,用庄重态度来对待百姓,用礼来约束自己,否则就会失去天下,失去百姓。 同样,用仁德获取的富裕和显贵,才是正当的,就会心安理得去享受它。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作为一个仁者,时刻不能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一个志士仁人,绝对不会做一些损害仁的事情,相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来捍卫仁。 (三)仁与德、言、勇(17)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第十四》) (1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仁者,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一个有高尚言论的人,他的话足以成为警语或座右铭,成为影响人们道德行为的明灯。一个仁者,也是一个勇于担承责任的人,仁者无所畏惧。一个仁者,还要具备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 (20)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一个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是一个缺少仁德的人。 (21)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第八》) 而一个只知道好勇没有仁德的人,也会导致社会动乱。 (2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第四》) 一个人,如果不以仁德来作为生活目标,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动荡不安的,时而贫困,时而安乐。而一个仁德之人因为施行仁道而安宁,智慧之人因为施行仁道而得利。所以,仁德是一个人享受安乐富贵的保障。 (四)民与仁(23)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4)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第四》) 君子需要仁,普通百姓是否也需要仁呢?其实,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可是,为了私利,有人宁愿跳到水火中而死,而不愿意为实行仁而去死。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显然的,一个人所犯的错误,与他所在的团体所犯错误性质有关系。观察分析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是否具有仁德。 (2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 尽管需要仁德,但是,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都很少见。爱好仁德无疑是至高无上的,厌恶不仁也是仁的化身,至少可以不受没有仁德的人影响自己。人人都有力量去维护仁,可是把力量用于维护仁的人毕竟少见。 (2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第四》) 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爱什么人,憎恨什么人,他们一清二楚。 (五)仁者寿(28)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 山的特征是平静稳定,宽容仁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一个仁者,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因此,仁者的内心是稳重的、安详的、坦荡的、宽厚的,因而,仁者可以得到长寿。 (六)仁与礼乐(2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第三》) 仁者是维护礼制的中流砥柱,也是维护雅乐的正能量。一个人,如果缺乏仁德,就会破坏礼制,制造或者沉迷于靡靡之音,扰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从以上引用的20个独白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对于仁的阐述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尽管这种分类比较粗糙肤浅,但可以通过它们来作一番初步的分析。这20个独白,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及仁的定义、思想内涵等方面。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仁学思想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回答诸多学生所提出问题时而阐发出来的。倘若把《论语》当中师生有关仁的对话抽掉,仁的思想就变得空泛,最终也构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论语》是一部儒家思想著作,也是一部教育经典,他记载着孔子和学生们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儒家思想,不纯粹是孔子的思想,也学生的思想,正是师生的问答,共同缔造和完善了儒家学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通过交流,孔子和他的学生共同造就论语,造就了儒家思想。如果互动可以造就孔子,造就七十二弟子,造就论语,造就儒家思想,那么,今天,我们为何不通过对话,再造孔子,再造七十二弟子,再造论语,再造思想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