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封建礼教的约束,旧社会的男男女女,陌生的青年男女,见面的机率是很少的。即便是至亲兄妹姐弟,也是要分开的,儒家经典云:男女七岁不同席,就是说的这个,怕做出有伤风化。黛玉刚到贾府,二舅母王夫人叮嘱她要远离宝玉,黛玉不解:“……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就连被公认为爱而活的黛玉也知道,在她们那个时代,女孩子是不能和男子见面的,跑出家门找个人自由恋爱更是天方夜谭。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古代爱情在表兄妹表姐弟产生。为什么有那么多一见即钟情的,例如《西厢记》里的张君瑞和崔莺莺,《红楼梦》中的林红玉与贾芸等等,在《三言二拍》里这样的巧合事例就比比皆是了。 再来说宝钗。宝钗和宝玉之间有没有爱情?他们是否相爱过?第八回中,通过宝钗的丫头莺儿之口,第一次道出了金玉之缘的起由。宝玉来看望宝钗,说了几句家常话后宝钗一眼瞥见了宝兄弟那块奇异的玉,于是很自然地要求鉴赏一下,“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里十分有趣,宝钗看到宝玉的玉上铭文竟与自己锁上的八字严丝合缝,念了两遍却问旁边的丫头为什么发呆。以宝钗的聪明和沉稳,她不会在看完后,直接对宝玉说出来金锁与宝玉上的话是严丝合缝的一对,但又要让宝玉知道,所以就想借助于莺儿表达了。而莺儿也的确是宝钗的贴身丫头,很能体察主人的心思,笑嘻嘻中说出了金锁宝玉原来是一对。从此金玉良缘的说法被贾府上下皆知,而木石姻缘—即宝黛前盟陷于风雨飘摇中,并推动着整部书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 如果说对刚得知自己金锁和一个青年男子的宝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双时还有些觉得突然,以后的日子宝钗开始就越来越注意起他来。实际上,我们前面说过,大家小姐们跟同阶层的其他青年男子也没接触的机会,出现在这些女孩子眼中的只有贾宝玉这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容貌俊秀,家境优越,对女孩子们周到体贴。更主要的是,他是贾家的娇子,是皇帝宠妃的亲弟弟,正牌的国舅爷,贾家未来的继承人。谁嫁给了他,谁将来就是现凤姐的角色--当家少奶奶,颐指气使呼风唤雨。也许在有意中也许在无意间,宝钗主动接近贾宝玉的次数越来越多。 第二十六回,宝玉被自己父亲带出去一天也没回来。林黛玉不放心,晚饭后来到宝玉的住处怡红院。从大观园布置图和宝玉说过的话我们知道,潇湘馆和怡红院离得很近。来到院门前听到晴雯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原来,这时宝钗早来过了多时,而且很长时间了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大观园中的人们时间很充裕,一向以礼法自持的宝钗,完全可以在第二天白天遇见宝玉时问候一下,即使是当天晚上就想知道宝玉的去向,也可以只派个小丫环来,可是宝钗竟亲自来了,而且不思归去。这里可以看出宝钗对宝玉的关心有加的,比黛玉还甚。宝钗对宝玉的关心,仅仅是表姐弟之间的关爱吗? 第三十四回,金钏之死与忠顺王府琪官逃跑事件,都与宝玉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贾政把他痛打一顿。回到自己卧室,宝玉的妾袭人给宝玉褪下内衣,已是血肉模胡。正这时,丫环急报:宝姑娘来了。袭人赶紧拿过来床被子给宝玉盖上,这时宝钗手托跌打药已进了屋。宝钗此举可说是相当冒失,也可以看出宝钗对宝玉的伤情是太关心了,已经顾不上这时闯进来会让主人宝玉和袭人难堪。然后对宝玉的一番话,俨然是女友对爱人的语气:“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说完又觉得太过忘情,低下头红着脸弄衣带。那种娇羞,那种关切,那种柔情,那种蜜意,都在这几句话这几个动作里表露的淋漓尽致。一时,连宝玉也被感染,“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钗对宝玉不仅仅是表姐对表弟的关心,而是对宝玉的爱情。 遗憾的是,宝钗宝玉在思想上相差太多。随着宝玉的年龄增长,他的叛逆性也越来越严重。宝钗头脑中封建正统思想已根深蒂固,两人之间在思想上已再难起共鸣。宝钗的爱情之梦,随着宝玉的抛妻离家彻底破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