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流韵事》(二) 西门杏庵

 昵称251039 2010-05-17
             [卷五] 周邦彦:竟同皇帝抢女人    
   周邦彦是个了不起的词人,是北宋词界的集大成者、南宋词的开拓者。    
    周邦彦的词不太好理解,是吧?这就是周邦彦的风格,他总喜欢通过很刻意的构思,把自己的感情藏起来,有话不直接说,而是给你描绘一幅画,让你去欣赏。
 
         周邦彦最有名的词:《兰陵王》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周邦彦最有名的一首词。《兰陵王》,词牌名。  
   周邦彦的词不太好理解,是吧?这就是周邦彦的风格,他总喜欢通过很刻意的构思,把自己的感情藏起来,有话不直接说,而是给你描绘一幅画,让你去欣赏。  
   这首词如果“翻译”成现在的语言的话,大意是这样的:路两边,一排柳树整齐地站在那里,像一副美丽的图画,如烟如雾的迷濛中,绿色柔软的柳条像丝一般在风中舞动着。就在首都忭京城外、隋朝人修筑的河堤上,我都记不清看到过多少次送别的场面了:柔软细长的柳条触摸着水面,风吹得柳絮漫天飞落,这般送别的景色我见得太多了、经历得太多了。登高临望我在钱塘的故乡,有谁还认识我这个南方来的、疲惫的客人呢?长亭路上,一年又一年,多少次了,一批人进京,一批人被赶走,如果将每次折下柳条连接起来,估计被折断的柳条应该有一千尺长了。  
   多少次离别,想着过去的每一次送别的情景,还是一样的听着哀伤的歌曲喝酒,还是一样地灯火照着离别的酒席。还是这个季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梨花开了,该到榆树上取火了。面对同样的离愁,我无法不伤感。愁的是,只要一阵风迎面吹过来,你乘的船就像一只箭一般地消失在我眼前,只要你把撑船的竹竿往水里插进一半,船就离岸,你在船上回头看看忭京,已经过了若干个驿站,看一看送别的朋友,已经天隔一方、看不到人影了。  
   怀着离别的凄侧,离别的恨一点点地堆积!渐渐地离开河岸,绕过曲曲折折的岸边,一路看见那些津渡、码头,太阳慢慢地下山了,无边的春色写满离别的愁恨。我想念着我爱的女人,跟她一起在洒满月光的亭榭上一起散步的日子,那时候我们手拉手在一个桥上吹着欢快的笛子。现在回想那样美好的日子,宛如在梦里,自己只有孤独地暗暗流泪。那样的时光还会回来吗?  
   周邦彦的词在技巧上确实高出一筹,“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如果不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不了解“婉约派”总是喜欢把政治上感慨用儿女之青来表达的传统,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周邦彦词的妙处。  
   让我们来看一下周邦彦的生平和经历。
    
   靠《汴都赋》一举成名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入京,上的是著名的国立大学——太学,为太学生,当时20多岁。平民子弟周邦彦怎么有机会上这样的国立大学呢?这得感谢王安石实行的新法。新法实行,大学扩招,太学招生人数比原来多了一倍,远在浙江的周邦彦才有机会来到开封这个当时的首都上国立大学。  
   按照叶嘉莹先生的说法,28岁那年,正赶上王安石实行新法,周邦彦为了引人瞩目,早一点打出知名度,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出名要趁早”,就写了一篇《汴都赋》,洋洋洒洒写了7000字(号称万言),对新法大加赞扬,而且,用词很讲究,用的多是古文奇字,看上去很有学问。  
   神宗皇帝一看,有人写赋歌颂我、表扬我,心里自然高兴,喜形于色,命大臣在宫殿中大声朗读给他听。神宗一高兴,这样的“知己”岂有不用之理?别做太学生了,我给你个官做做。这一下就成了太学正。太学生还没有毕业,就直接被提拔当官了,成了大宋的领导干部。  
   靠《汴都赋》一举成名的周邦彦就这样平步青云。但是,现在顺不等于以后顺,靠拍新法马屁当上领导的周邦彦怎么也没有想到,欣赏他的主子神宗皇帝不久死去,真正人算不如天算。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如此,哲宗上台,哲宗是个小孩子,只能当名誉皇帝,实际上管事的是太皇太后——高太后。高太后反对新法,神宗的那一套全部推翻,新法全部废除,旧党司马光等一邦人自然被重新起用。周邦彦和新党自然脱不了干系,贬!赶出忭京。周邦彦心灰意冷地离开京城,来到偏僻的庐州当老师、教书去了,为庐州教授,后来据《清真先生逸事》记载,周邦彦又到荆州教书,再后来,又到到江苏的溧水县做知县。他这个人一生就是个被贬的命,此后的十多年,周邦彦一贬再贬,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外漂泊、沦落外地,经过社会的这一番“教训”,周邦彦的性格、为人都变了,再也没有当年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了,开始“学道退然”,喜怒不形于色,委顺知命,不再求富贵,变得逆来顺受、不再折腾、不再挣扎,不再进取了,国家大事在他看来已经远离自己了,他只求自保,他自我评价说“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  
   政治风云变幻,像天气,让人难以琢磨。若干年后,高太后去世,哲总亲政,又实行新法。旧党的人又被贬出京城,原来主张实行新法的人又被召回。周邦彦也跟着回来了。给他的职务是国子主簿,后来又做过官秘书省正字。到了宋徽宗时代呢,又被派到明州等地做知府,然后又被召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
  
   王国维:周邦彦是“词中老杜”     
   周邦彦是个了不起的词人,是北宋词界的集大成者、南宋词的开拓者。后来的王沂孙、吴文英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周邦彦和温庭筠在这个方面差不多,那就是:两个人都表达了什么心情、感情啥的,都不直接说,而是喜欢用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东西来暗示。  
   王国维是不太喜欢南宋词的,说他们太隔膜,不真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约写于1906年至1908年间)中这样评论周邦彦:“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王国维对周邦彦的态度有点奇怪,一方面说他论深远境界上,不如欧阳修、秦少游,另一方面又赞扬他在创作技巧方面,是一流。还肯定了他的音乐才能。稍后,王国维又写了《清真先生逸事》(写成于1910年),专门下功夫考证了周邦彦的生平事迹,还对周邦彦在声调和工力方面的成就大加赞扬,说“词中老杜则非先生(周邦彦)不可”,又把周邦彦捧到词坛第一的宝座。  
   王国维对周邦彦的态度为什么前后矛盾?  
   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在2003年招收博士生时,出过这样一道入学试题:“或谓周邦彦为‘词中老杜’,请予以述评”。按照王水照先生说,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冲”着苏东坡来的。众所周知,这个“或谓”是指王国维(虽然朱祖谋也有“清真之似子美”的品评,郑文焯有过“毕竟当以清真为集大成者”的相类意见)。
  王水照先生对上面的招收博士生入学试题预设的“标准答案”,要求论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王国维对清真词的评价,在不同文章中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即他在《人间词话》贬之为“创意之才少”,“能入不能出”,甚至比之欧阳修、秦观之“艳语”,竟有“淑女与倡伎之别”,但为什么在《清真先生逸事》中又说欧、秦乃至苏、黄,均“殊不逮先生”,并誉之为“词中老杜”?二是“词中老杜”具体含义如何,这就涉及如何理解他对苏东坡的评价了。
  那么,王国维是如何评价苏东坡的呢?他在《文学小言》(写成于1906年)又这么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意思是,三代以下的真正伟大诗人,没有人能超过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东坡了。这个结论,王国维突出的是高尚伟大的人格,也就是说“学问”和“德性”,这四个文学四雄真正能做到“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
    
   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的故事    
   周邦彦是个精通音乐的词人,所以,他能和当时名闻天下的名妓李师师传出绯闻了,并不奇怪,因为词本来就是写给歌女唱的艳曲,一个词人又精通音乐,想不风流都难。否则他们写的词给谁唱呢?周邦彦如此,温庭筠、柳永这样的才子也是如此。  
   周邦彦宋徽宗不是个好皇帝,把个好端端的北宋王朝给葬送了,可论起风流来,宋徽宗可不逊色了历代王朝的皇帝。诗、词、书、画、音乐,他都不错,还和名妓李师师偷情。宋徽宗自己是个才子,他也喜欢用才子型的官员。周邦彦这样的大才子,后来就被他用来主管的宋朝音乐的修订。  
   周邦彦竟然敢和皇帝争女人,这不是拿鸡蛋来碰石头吗?
  大约是周邦彦认识李师师在前,后来明知道皇帝和李师师整出艳遇了,按常理,李师师现在是皇上的女人了,你周邦彦避之惟恐不及才对,怎么还敢“见缝插针”去和李师师偷情呢?不巧的是,两个还差点撞到一块。  
   李师师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要不怎么能混到京城第一交际花呢。据《李师师外传》记载,李师师的家住在忭京。她一生下来母亲就被他克死了,家贫,其父王寅用豆浆当奶喂她,她才活下来。当时忭京有个风俗:孩子生下以后,父母爱孩子的话,就要送到寺庙去记名,名曰“舍身”。王寅就抱着女儿到宝光寺“舍身”。女儿一见老和尚,就哭。老和尚摸摸她的头顶,孩子马上不哭了。王寅觉得,这女娃和佛门有缘。大凡佛门弟子,习惯上都称“师”,所以就给她取名叫师师。师师四岁时父亲又里死了。一老鸨收养并教育了她,慢慢成了教坊头牌。  
   李师师性格豪爽,《水浒传》把女人总是写得比较坏,但李师师是个例外,所作所为让人肃然起敬。《水浒传》中的李师师侠肝义胆,真正喜欢的是燕青。燕青利用她的喜欢,告诉她宋江真心想招安,求她给皇上吹吹枕边风。是李师师相助梁山泊人成就了招安大事。  
   李师师喜欢结交各类朋友,人送外号叫“飞将军”,就是说,特别会飞,拴不住,从一个男人飞到另一个男人那里,即使皇帝也拴不住她那颗已经野了的心。这边暗暗和皇帝约会,那边呢,得空又和周邦彦偷情。  
   周邦彦色胆不小。据张端义的《贵耳集》下卷中记载说:有一次宋徽宗龙体欠安,周邦彦知道今晚皇帝不会去李师师那儿了,他就见缝插针,来看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缠绵,忽报圣驾前来,怎么办?如果让君臣二人在这里撞上,那周邦彦的麻烦可就大了。实在来不及多想,周邦彦吓得躲到床下去了。  
   宋徽宗春心荡漾地来到李师师的卧室,手里拿着带来金黄色的新鲜橙子,说是江南进献的,让李师师尝尝鲜。李师师少不得陪着开心,二人的悄悄话让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听个不亦乐乎。听了就听了吧,文人的毛病就是手痒,有暴露癖,后来竟然把这个尴尬情景写进《少年游》词里。这《少年游》的词是这样写的: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而那个不知深浅的李师师呢,竟然把这首《少年游》唱给了宋徽宗听了。宋徽宗问谁填的词,李师师如实说,是周邦彦。  
   这还了得?自己的隐私被臣子偷听了。龙威何在?皇帝的面子往哪放?宋徽宗恼羞成怒。回到宫里就把蔡京叫过来训斥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叫周邦彦,听说他很不称职,怎么不见京尹处理呢!蔡京马上找来京尹,把情况说了。京尹说,周邦彦人不错的,完成的任务也最好。蔡京,皇上对他不满,要处置他,你就照办吧。最后,给周邦彦安了个“职事废弛”的罪名,赶出京城了。  
   宋徽宗又来找李师师,师师不在。等见到师师后,问她到哪里去了。师师说:我听说周邦彦要走了,就去送了一下,不知你要来。宋徽宗问,他可曾留下什么新词?师师说,他新填了《兰陵王柳阴直》。然后抚琴唱给皇上听:“……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也许是皇帝良心发现,也许是为了讨好李师师,也许欣赏周邦彦的才华,总之,周邦彦又改变了注意,把刚贬到外地的周邦彦召了回来,还让听他担任大晟乐府的乐正。  
   这个故事传得很广,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事?清末的王国维先生在其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表示了他的怀疑:“此条所言,尤失实。” 王国维怀疑的理由有二:一,是徽宗微行,始于政和,而极于宣和。政和元年,先生已五十六岁,官至列卿,应无冶游之事。二、至大晟乐正,与大晟乐府待制,宋时亦无此官也。  
   也许,王国维先生是对的。   
   就算只是个故事吧,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出北宋时期,至少是在宋徽宗时代,文人嫖妓不过是时尚消费。男人和妓女鬼混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甚至算不得丢人,最多是才子的风流韵事罢了。苏东坡自己在杭州当官,还公然带着妓女去庙里见和尚呢。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宋朝人,宋朝人会玩、爱玩,玩女人、玩诗、玩字画、玩收藏,玩赌球、赌棋,那是时尚,是主流文化。玩妓女,那不是什么作风问题,而是风流。宋朝的这一传统从赵匡胤一开国就确定了吃喝玩乐的大政方针,他不杀开国功臣,而是来个“杯酒释兵权”,没有朱元璋那么狠。赵匡胤说,天下打下来了,你们都是我的功臣,打仗你们是好手,可如今需要的不是打仗,而是治国安邦,这些你们都是外行。我看,你们不如拿着高薪水,回家享清福,“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养天年”。就是让他们多养小老婆、好好吃喝玩乐。当时官场文化就是玩,好酒好色,笑贫不笑娼。  
   宋徽宗就是喜欢玩的人。别的不说,“靖康耻”够丢人的吧?连堂堂的大宋皇帝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都被金人抓去遥远的北方当俘虏了,北宋也亡国了。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成了人家的阶下囚了,慌乱中还不忘带上象棋呢。就是这样个不争气的主,不亡国才叫奇怪哩。所以我说,上面的故事从理论上完全可能的。
  
   [卷六] 李煜和大周后、小周后的爱情往事      
   亡国之前的李后主:春殿嫔娥鱼贯列  
   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是李煜的词,描写的是他当皇帝时候,在宫中纵情享乐的情景。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美丽的宫女刚刚上好晚妆,一个个光彩照人,肌肤像雪一般白。是在春天,宫殿里众多的嫔娥们排成一队,然后鱼贯而入,像鱼游泳一样前后相继。排箫声在宫殿里的池中的流水和天上的白云之间悠闲地流动、回旋,一遍又一遍地演奏《霓裳羽衣曲》。  
   一阵风飘过来,是哪个身上飘来的女人香?我喝得微醉,看着这些雪白的宫女,听着如此美妙的曲子,闻着这妙不可言的香味,喝着花酒,醉中手舞足蹈,拍打着雕阑玉砌的栏干,这是内心中深切的享受。酒阑人散,当我从宫殿回窝室的路上,我告诉下人们不要点红的蜡烛,我还玩够,不想睡觉,还要骑马去欣赏那一轮明月呢。  
   从上面这首词来看,李后主在亡国之前的享乐就没有节制。他想听凤箫声,就让人家“吹断” 水云闲,吹到断。他想听《霓裳羽衣曲》,就让人家“重按”,一遍又一遍地听。最后,都喝醉了,还不想回去睡觉,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  
   当年的李后主就是这么耽溺和享受的。叶嘉莹先生说过类似的话,说李后主这个人,是个没有反省、没有节制的人,不管是对悲哀,还是对享受。所以,他那种真情的投注,带给我们强大的感发。作为一个词人,他有他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作为一个在人群之间伦理之中的社会人,这样的人有他的缺点。他在自己的命运之中,就因性格而形成了一个容易导致失败的命运。  
   《霓裳羽衣曲》,自然和唐玄宗、杨贵妃有关。传说唐玄宗梦游到月宫里去了,醒来之后作了这么一首曲子:《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很有名,是唐朝最伟大的曲谱,现在当然失传了,在唐朝很有名,杨贵妃可以随着这曲子而起舞。  
   其实,《霓裳羽衣曲》在五代的乱世之中就已经失传了。后来,南唐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公元963年,李后主的皇后大周后根据得到的残谱开始整理,要知道,大周后是个音乐家。李后主就同他的皇后大周后一起整理残谱,终于整理完成,开始在宫中演奏。从此以后,李后主沉湎声色,不能自拔,于温香软玉中放纵自己。  
   李后主让大臣听,中书舍人徐铉听后说:“这种法曲原来应该很慢,为何新编之后这样急呢?”当时还有个乐工感觉这曲不吉祥。果然不出所料,一年后,大周后因病去世。李后主续娶了她的亲妹妹小周后。  
   李后主和小周后终日耳鬓厮磨,颇像当年“从此君亡不早朝”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当囚徒后的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在北宋当囚徒时写的一首词。这是词写得非常好,好到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李煜曾经是一国之君,南唐后主,治国她不行,不是那块材料,写词他却高手。“国家不幸诗人幸”一个南唐王朝的灭亡仿佛就为了成就历史上这个伟大的词人,这个以血写词的词人,这个“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语)的词人。当然,国家的灭亡也成就了他和小周后那美好、凄婉的爱情绝唱。  
   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中讲到李煜这首《虞美人》的开头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就这样惊叹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叶嘉莹先生说,头两句词突兀地劈天盖地而来,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这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人类的悲哀,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这是李后主感发的力量。  
   这样好的词真是不好用现代的语言来讲,不过,为了方便其见,我还是勉强用今天的话来“翻译”一下:
   春天来了,花又开了;秋天来了,花又惨败。春去秋来,月圆月缺,这样的往复什么时候是个头?昨夜,小楼上吹起了东风,皎洁的明月挂在天上,我不由想起我做后主的故国——南唐,可如今我是囚徒,回想往事,真的是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那华丽的宫殿,应该还在吧,只是熟悉的人变了,老了。试问你究竟有多少愁苦,那愁苦就像春天的江水一般,顽强地向东流去,不再回头。  
   国破家亡之后的南唐后主李煜这首词,让宋太宗赵光义看到了,极为不满,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莫非你想复国?  
   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多疑的人,因他自己就是靠杀死自己的亲兄赵匡胤夺得帝位的。有一次,赵光义对李煜从前的大臣徐铉说,你最近看到过你过去的主子李煜吗?徐铉,没有,没有。没有圣上的旨意,我哪敢私自去看他。宋太宗说,我现在就让你去看他。徐铉去了。这个李煜,真是一点脑子也没有,见到徐铉,他第一句话就说,我后悔当初错杀了主张抵抗的潘佑和李平。当初不听忠臣言,还杀了人家,现在自己成阶下囚了,才想到自己的当初的荒唐决定。他现在竟然在宋太宗赵光义的眼皮底下说这种话,简直一点脑子都没有,天真得可笑。徐铉回去,给赵光义汇报了李煜的话。
  原本就想占有小周后的赵光义决定杀死李煜。于是就命人给给李煜赐御酒——当然是下了毒药的酒,那种毒药叫牵机药。第二天,李煜就离开了这个无常的世界。李煜都死了,深爱着他的小周后还想活着吗?她可不想给那个凶残的赵光义当什么妃子,于是愤然自杀。据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卷28中记载,赵光义曾经“临幸”了小周后。有人据此为题材,画了一副画《熙陵幸小周后》,熙陵就是赵光义,因为赵光义的陵墓称为永熙陵。也就是说,赵光义早就着手计划占有小周后,李煜遭毒杀之前,赵光义已经强奸了小周后。总之,小周后的死与赵光义有关,因为,他让小周后住宫里去,不许她和李煜住在一起,这中间发生过什么,我们只能联想了。  
   从《熙陵幸小周后》这幅画来看,赵光义毒杀后主李煜,因为什么词而生气恐怕只是个借口,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永远占有小周后。所以才下牵机药毒死李煜。牵机药是很毒的,吃了之后手脚抽搐,然后痛苦地死去。  
   清人王士祯在这幅画上题跋说:“观此,则青城之事不足怜矣。”意思是说,看了这画,才明白“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别人欺侮,原来是报应,因为你们赵家在北宋初年就欺侮了别人,李煜和小周后死得多惨!“靖康之难”是对赵光义作恶的报应。
  某种程度上说,北宋亡国,和一个女人的自杀有关,种下了恶的种子。这个女人就是小周后。  
  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爱情往事    
  那么,小周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以至于让李煜为了她而丢了江山丢了性命。李煜是怎么认识小周后的呢?她在李煜的心中有重要呢?她和她的姐姐大周后到底出什么样的女人?  
   2009年5月2日的《今晚报》上有一篇何申的文章,《李煜的爱情生活:两个皇后是亲姐妹》,引用如下:
   南唐后主李煜本不想当皇帝,他只想当个风流才子。他善绘画、精通音律。他的书法学柳公权,甚得其妙,诗、文均有造诣,尤其词的成就最高。若不生在帝王家,他一生过得可能很愉快。可他偏偏却当了皇帝。  
   李煜前后有两个皇后,即大周后、小周后。这二位关系可非同一般,亲姐妹。大周后名蔷,小字娥皇,小周后名薇,其父是大司徒周宗。周宗是南朝重臣,先是娥皇经常随父亲出入宫廷,她容貌美丽,精音律、善歌舞、通书史,采戏弈棋,无不绝妙。中主李璟很喜爱她,就做主让她嫁给了李煜。娥皇在十九岁与李煜成婚。李煜即位后,就立她为皇后。  
   娥皇音乐才华出众,尤其擅长弹琵琶。是她修复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堪称大音乐家。《霓裳羽衣曲》原是从西凉传入的法曲,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的润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杨贵妃当年之所以能集玄宗三千宠爱于一身,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也与她最善于舞《霓裳羽衣曲》有关。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失传,到五代十国时只保存了残破不全的曲谱。当时一些宫廷乐人和民间乐人都曾试图修复它,均未成功。李煜得到残谱后,娥皇和他一起“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修复乐谱之后,二人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他们又调集教坊宫娥,由娥皇亲自教习。这之后,娥皇便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歌舞会了。  
   李煜和娥皇在一起的幸福,或许能把那些苦痛与屈辱冲淡些,只是他们幸福并不长久。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卧病在床。他们的四岁儿子很孝顺,看母亲生病了,也学着大人去佛堂前祷告,祝愿母亲早日康复,谁知因为年幼不小心,从高高的椅子上摔下来摔死了。爱子的死使娥皇悲痛万分,病情更加严重。  
   更严重的事又接着来,娥皇生病期间。李煜和她妹妹周薇相爱了,李煜的一首《菩萨蛮》描写了他和小周后浪漫而艰难的幽会: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后来娥皇还是知道了这一事情。陆游《南唐书后纪传》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大概就是说,娥皇抱病躺在床上,突然从帐后看到妹妹在床前,惊问:“妹妹什么时候来的?”天真的周薇没有仔细考虑便回答:“来了几天了。”娥皇马上明白了一切,她翻身向内,不再说话,至死都没再翻转身。  
   娥皇一死,李煜非常悲痛,写了很多的诗词悼念娥皇,即使在娥皇亡故多年之后,李煜仍然触物伤怀,不能自持。娥皇死后第三年,李煜立周薇为皇后,史称小周后。小周后也非常美,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都已无复当年娥皇时的盛况。  
   公元975年,金陵城破。李煜由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于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词都产生于此时。
  
   国破家亡的滋味: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    
   (一)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我用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两首词的大意如下:  
   (一)  
   回想往事只有悲哀,对着这些无限美好的江山,怎么也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无情的秋风吹打着庭院,台阶上爬满了苔藓。就让那珠帘遮盖着吧,不用去卷它,我如今落得囚徒的下场,从早到晚,谁会来看我呢?一个被软禁的人,谁理呢。  
   曾经手握在手里的象征着南唐大权的金剑,如今已经掩埋到地下了,当年那种说一不二的帝王气概也已经成历史了。秋天的天气已经有了凉意,天空明净而高远,月光洒满大地。我当时曾经拥有的金陵玉楼瑶殿,现在如梦如影,空空如也,就像秋天的月华一般照在秦淮里。
    
   (二)  
   窗帘外的毛毛雨淅沥沥地下着,春天就像街头逐渐暗下去的灯光,快要过去了。丝绸薄被,怎么能受得了那五更的寒冷。在梦里竟然忘记如今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主人,而是寄人篱下的囚徒,还长久地贪恋曾经属于我的那种宫廷快乐。  
   一个人不要凭栏看风景,想到南唐的无限江山,是什么心情?离开一个人很容易,但要再见面可就难了。咳!那飘零的花朵随着东去的流水流走了,不回来了,春天已经远去。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怎么能相逢呢。  
   据说,宋太宗赵光义看了这首词,看到词里李煜如此念念不忘他的帝王生活,他的家国,赵光义大怒。  
   那么,李煜怀念的仅仅是曾经属于他的帝位吗?恐怕不是,至少不全是,他想的只是那种曾经属于他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那种和大周后、小周后填词、唱曲、喝酒、玩乐的生活。因为李煜本来就不是特别愿意当皇帝的,没办法轮到他了,才当的。当上了,又不称职,把个好好的国家给葬送了。这是他的命。  
   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帝国的黄昏》。作者是李蒙吧。这是一部专门讲述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末代皇帝的著作,作者称南唐后主李煜为:爱情圣手词学宗师。作者说李煜当皇帝完全是“历史的安排”,非主观争取得来。关于李煜沦为阶下囚的过程,书中是这样写的:唐朝末年,庐州刺史杨行密占据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建立吴国。杨行密死后,政权落到大将徐温手中。徐温死后,养子徐知诰执掌国政,他废掉吴国末代皇帝杨溥,自己称帝,建立南唐。他说自己是唐玄宗的子孙,改名李昇。南唐后主李煜是他的孙子。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长相,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按照一般的继位顺序,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的五个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走向衰落,他的父亲李璟在后周强大的攻势面前,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形成隔长江对峙的局面。  
   在北宋建立后,李璟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璟病逝,李煜继位,年仅25岁。他即位在北宋建立之后,到开宝七年(974)南唐亡国,在位13年,历史似乎专门安排他来为南唐陪葬。  
   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赵匡胤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募人为僧,使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们诵佛,然后赦免。赵匡胤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更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整天念佛。  
   李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书法、绘画和文章也都很出色。书法独具一格,后人称为“错金体”。但在皇帝的位子上,他对于军事不感兴趣,根本不想用兵。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辞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填词,似乎在静候灭亡的到来。  
   北宋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在北宋灭掉南汉后,李煜异常恐惧,上表给宋太祖,改南唐皇帝为江南国主,自己把政权降格,中央的行政机构都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说明南唐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能励精图治,南唐抵抗的时间一定不止一年。但李煜并没有励精图治,而是借酒浇愁,写下《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还有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开宝七年(974)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知道请去就回不来了,就推说有病,没有去。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封了他一个违命侯。  
   到了开封,成了阶下囚,当了俘虏,李煜这才知道国破家亡的滋味。在《望江南》一词中,李煜这样感慨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昨夜的梦中,想到多少亡国之恨。那个时候,我是一国之君,在皇家花苑里和美人游览,那个时候我的车多得像流水,我的马像龙一般。花好月圆、春风得意。现在呢?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李煜终于体会到“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的感情很自然地变成哀悼,无可挽回地哀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生短暂又无常,他用生命写出了人生的那种无常的悲哀,正因为无常,因为短暂,所以“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从事有生的事业”(顾随语)  
   他的词有一种伟大的感染力,有生命,有血,有泪,他成了哀悼派的一代宗师。我们来看李煜那首著名的《相见欢》。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格就是人格,对于一个(诗)词人来说,心物是相通的。这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林黛玉看了落花,就想到自己的红颜薄命,对花伤己,感慨“红消香断”、“花落人亡”。在她的心里,花是知己,所以,看到落花,不光流泪,还独自葬花,边哭边葬,吟出了那首前无古人、悲天地而泣鬼神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诗,是抒情,也是语言、感叹,通过葬花,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有学者点评说: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落花这样的事,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感伤和悲哀。南唐后主李煜则写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样自然率真、情真意切而又强力感伤的词。李煜说,满林的花都“谢了春红”,春天的红色花朵,美得让人心疼,这么好的花,说凋零就凋零了,而且是全部凋零,未免“太匆匆”了。红花,这么美好的花,生命怎么如此短暂!太残忍了吧。“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美好的花迅速地凋零已经“太匆匆”,还有更无奈的事情:早晨还要承受寒雨,晚上还要忍受寒风。从早到晚,不是寒风就是冷雨来摧残,不分时辰,没完没了。  
   花犹如此,人何以堪?想想人这一生,得经历多少风吹雨打?那春天鲜艳夺目的红色花朵,那红色让人想到美人的胭脂,朝来的寒雨淋在花朵上面,就像美人的泪,为了这“胭脂”流下的泪,我要留下来,为她再次喝醉,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见眼前这朵红色鲜花,凋零了恐怕就再也见不着了。不过,春天去了,还会再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但“我的青春一不会来”。王昌龄在《出塞》中说“秦时明月汉时关”,现在看到的月亮和秦朝看到的月亮一样的,但是,明年春天再开的花还是眼下这一朵吗?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失去的不会再来。李煜感叹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遗憾就像东去的流水一样,向东去,长年不息。  
   总有人说,生在帝王家,是老天给李煜开的最大的一个玩笑,就连清朝的诗人袁枚也这么感叹说:“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意思是说,这么一个才子做皇帝真的可惜了,“屈才”了,否则他可以给后人留下更多经典的词作,这可真是文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其实,如果没有生在帝王家、没有亡国的经历,没有这种伤痛的体验,李煜就不可能写出那种大悲的、脍炙人口的词。
    
   [卷七] 柳永的爱情梦想:为伊消得人憔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大词人、词坛偶像——柳永。是传世名篇。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词。我说的“广为人知”,不单单指现在,还包括柳永那个时代,同样“广为人知”。当时,开封城里大街小巷的歌女都喜欢唱这首词。元人将它列为“十大金曲”。  
   我用现在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词大意如下:深秋的蝉唱得格外凄凉,两个人坐在路边供人休息的长亭里,有说不完的话,天已经黑了,还不忍分开。急骤的雨暂时停了下来。在忭京城郊外露天设帐,和心上人饮酒话别,心情暗淡,没有心情。两个人彼此留恋不已,船上的人不停地催促着,说船要走了,上来吧。“兰舟”,就是船,相传鲁班以木兰树刻作舟,所以后世以兰舟作为船的美称。拉着的手不忍松开,两个人就那么泪眼相望,想说点什么,却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想这次离开忭京走了又走,走到很远的地方,乘船在烟波浩淼的江水上飘泊,一直要到那暮霭沉沉的南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会为离别的伤感,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寂寥、冷清的秋天。今天晚上离开你之后,酒醒会在何处呢?我想会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吧。“晓风残月”,是一个文化语码,代表了相思、离别和感伤。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这么两句词:“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的《荷叶杯》中有这样的句子:“惆怅晓莺残月。”大意都是说惆怅的情绪。  
   这次分别,离开你,也许要好几年时间才能见面,没有你的日子,就算天天是良辰日日看好景,那对于我,也是虚设,没有什么意思。纵然心中有千种柔情蜜意,我又能跟什么人说呢?  
   这首离别词,写得太棒了!是鼓劲抒写离情的词中写得最好的词之一,堪称婉约词的代表作。“婉约词”和“豪放词”这两种概念,是明人张延首创的。后来,几乎所有评论词的人,都继承了这种说法。柳永和苏东坡分别代表了两种词风,柳词婉约明丽,苏词豪放隽永。柳永专写“子女情长”,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  
   “柳永以夜晚为舞台的词,在韵文史上是罕见先例的独特之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得如此逼真,就像我们就在眼前一般,那种离别的愁恨,触目惊心,简直让人不忍读下去。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上片将作者与恋人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写得凄楚无比,要离开最爱的人了,再好的酒菜,也没有胃口,无法下咽。下片则由个人的伤感提升到全人类的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不是个人的问题,所有人都可能面对这种伤感,离别的感伤自古以来就是有情人的不幸,将个人的离别哀愁提升到了全人类的哀愁。  
   好的词一旦“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味道其实就不对了。所以好词就像好酒,应该慢慢去品,越品越有味道。一首好的词,除了情感上打动人之外,还提供一个优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这样的句子,我们仿佛看到江南那美好的风景: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湖映青山,河畔人家,十里烟花。有兰舟催发。在这样美好的风景里,泪眼看着泪眼,什么叫低碳生活,这就是!多么美好、幽静的低碳生活、低碳爱情。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柳永和一个歌女的故事  
   《雨霖铃》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是柳永要到外地做官去了,不得不与深爱着的歌女告别。  
   那么,是什么样的歌女让柳永如此投入、爱得如此难舍难分呢?这个故事,正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因为那个时候柳永还没有功名,而歌女的身份更是难以上正史。民间倒是有多种说法。我记得网友“行走红尘”讲述过柳永和梅枝的传奇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在逻辑上应该是成立的。原文我找不到了,只能凭印象,讲述大概故事。  
   这首词中的女主角的名字叫梅枝,是名歌女。柳永这一辈子,大多数时间离开家乡,在外面为生活奔波,他又是个写词的天才。而,词,说白了就是流行歌曲,原本就是写给歌女唱的。所以,柳永认识的歌女一定不少,但真正让他终生不能忘怀、难以割舍的不多,梅枝是其中一个。所以,柳永为她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词——《雨霖铃》。  
  柳永与歌女梅枝是老乡,都是福建崇安人。两家的家庭背景也差不多,都是书香门第,从小在就在一块玩,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他们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生活习惯也一样,两个人比较容易沟通。
  之所以叫她梅枝,也是有来历的,因为她家有个规模比较大的梅园。众多梅树到了冬天,花开万朵,香飘满园,那种浪漫,想想就令人羡慕。宋朝人没有电脑、网络、手机,没有今天的人这么忙,这么累,再说那个时候空气也好,没有污染,典型的低碳时代。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诗词,很有文人雅兴。柳永与梅枝两个人就经常在梅园里吟诗作赋。梅枝天生丽质,聪明伶俐,琴棋书画皆通,柳永远的父母对这个女子也比较满意,到了说亲的年龄,柳家派人上门求亲,梅家也无疑意,两个人的婚事就这么定了。
  对于年少的柳永来说,娶得美人归那是迟早的事了,当下男儿要做的就是参加科考,求取功名,当官,这是那个时代男人的不二选择。  
  然而,世间事总是难以预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梅家突然遭遇变故,也不知道得罪了什么人、犯了什么事,总之,梅枝的爷爷进了监狱,受此连累,梅家被抄家。那种在梅园里吟诗作赋的悠闲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就是梅枝沦为歌女的原因。柳永的家人只想儿子考进士,当官,不想受此牵累,所以,与梅家解除了婚约。柳永非常爱梅枝,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无力反抗,只能顺从,但是他的心里面又怎么可能轻易忘记梅枝呢?  
  柳永风流倜傥,最喜欢陪歌女吃花酒,然后留下自己写的词。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柳永在忭京的青楼中,竟然见到了梅枝。重逢的喜悦,让柳永忘记了烦恼,天天在青楼中填词、听梅枝唱,直到不得不分手。
 
          皇帝也是柳永的粉丝    
   柳永算得上是北宋时候巨星级的词人,他不但在当时的国人有名,歌女们崇拜他,众多官员追捧他,就连当时的皇上宋仁宗也是个“柳词迷”,喝酒的时候,要求他的歌女就唱柳永词,一遍不够,就听两遍,三遍。历史记载,北宋的最后一位宰相何栗,在“靖康之难”那年,即1126年——那时候柳永已经死了七、八十年了,北方的金国人已经打到了汴京,兵临城下,首都遭围困,眼看就要攻破,国家危在旦夕,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这位宰相何栗大人仍然“时一复讴柳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如果再往前说,哲宗时的宰相韩维同样是酷爱柳词的,他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每酒后好讴柳三变一曲”,每次喝了酒都喜欢唱柳永的词。  
   柳永在国外也拥有众多的粉丝。当时的西夏人就到处传唱他写的词。叶梦得曾在《避暑录话》中提到这一点:“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苏东坡在汴京当翰林大学士时,对柳永词有点不服气。幕府中有擅长唱歌的人,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七怎样?”,人家客气地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那么,柳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的一生是否很顺利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关于柳永这个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中是这样写的:“柳永(生年死年不详),原名三变,崇安人。他是词的大作家……相传他是个风流浪子。他在词集《乐章集》里常常歌咏当时寻欢行乐的豪华盛况,因此宋人有句话,说宋仁宗在位42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  
  柳永在家里排名第七,所以有人就叫他柳七。柳永家世代做官。这个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写词的。他从老家福建到京城应考,一到繁华的京城,就认识了许多歌女,为她们写词。短期内就写出了知名度。风月场上哪里有多少真话,歌女们很喜欢唱她写的词,他的名气越传越大,很多歌女都知道他的名字,一见他就缠着他要写词。过早的成名让他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那时候年轻气盛,写就写,怕什么。他总觉得自己才华过人。所以,对于考进士这事,他觉得自己不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中状元的事。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高中状元。他曾经吹牛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自信大到了自负的程度,就有点过了。  
  考试的结果出来,柳永不是第一,不是第二,不是第三,都不是,他落榜了。到这个时候,他仍然很自负。酒后填词,写下了《鹤冲天》一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首词的大意是:黄金榜上,状元没有我的份。如此圣明的时代暂时遗漏掉了我这个贤人,怎么办?既然这次没有能够达成我的风云志向,干脆任意、疯狂地放荡一回,何必再谈论什么得到还是丧失呢?我虽然这次没有混上官服穿、穿的还是白衣,但是我是个才子词人,自然等于卿相。  
  烟花巷陌,隐约可以看到画着画的屏障。幸好,我有意中人,可以去寻访她。暂且这样偎红倚翠地过吧,这样的风流事,让人欢快、舒畅。青春短暂一顺,不要辜负了,我现在怎么忍心把考上进士这样的浮名,换成“浅斟低唱”呢?
  
  考场上,柳永屡试屡败    
  据说,这首发泄落榜牢骚的词一出世就引得不少人传唱。后来传到了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听了觉得柳永过于自负,自视甚高。仁宗初年的再试,柳永考试已经过关,本来该是进士了,但由于皇帝还记得他在词里面说过的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楞把柳永从榜单上拿下来了,还说让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永不是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吗?那就去填词好了,不用来当朕的官了。  
  这是柳永第二次科考失败。柳永听说失败是因为自己填词惹的祸后,大醉了一场,索性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纵情声色,经常在灯红酒绿中买醉,无所顾忌地填词。他填的词特别受欢迎,这样的创作除了成就他的大名外,也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回报,当然这钱是妓女给他的。因为一个妓女只要得到柳永填的词,有机会演唱了,马上就身价十倍,进而成为名妓。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中说:“柳永居京华,闲暇时遍游妓馆。所到之处,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一个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一个日日和妓女厮混的人,毕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正人君子”们骂柳永太不正经,一个永爱烟花巷的男人算什么男人。男人当官之后再去找妓女听曲,那叫风流;可是,一个男人没有功名,只靠和妓女混在一起、为其填词挣钱吃饭,那就免不了被社会主流嘲笑了。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载:徽宗时都人有“晓风残月刘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的对子。  
   当时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很简单,就是要考取功名,当官。柳永无法超越这一点,也不可能超越这一点。柳永同样对对仕途充满向往之情。填词充其量只能做为“业余”爱好,不能当成终生的职业。他必须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第一次,自己太骄傲,没有考上。第二次科考,考上了,因词惹祸,皇帝没有要他。之后,他屡试屡败。  
   他就到处游学、公关,也尝试过将自己填的词送给各级官员,想以此谋得一个小小的官位,但是,终于没有成功。  
   这么多年的飘泊,柳永在仕途上仍然没有谋到任何职位。一方面他感叹,“干名利禄终无益”(《轮台子》),说老子不要那个破乌纱了,游山玩水、填词陪妓不也逍遥吗?但是,另一方面,他常年郁闷,因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戚氏》),所以在外面飘泊的日子,就没有开心过,即使在夜晚也是“孤馆度日如年”。  
   就这样飘泊几十年,快到50岁的时候,柳永再次回到京城应试,终于在1034年(仁宗景佑元年)考中了进士。他被安排到浙江的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做团练副使推官,几年后被派到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市)晓峰盐场做盐监,一个非常底层的小官。就是在这里,他一改过去总写南女离别的词,而写下著名的《煮盐歌》这样的现实主义词,描写了盐民生活的艰辛。
  
   柳永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从用世的角度来看,柳永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历尽苦难、终生不得志。他自己说一生的就是“平生心事暗消磨”,一生都想用世,想为治国出点力、做贡献,可是太多次的挫折把他的意志都给消磨尽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驱驱行役,苒苒光阴”之中消磨掉了。但如果从词学的角度来看,柳永的孤傲的性格、坎坷的经历反而成就了这么一个天才的词人。  
   晚年,他奔泊于长安古道之上,面对萧瑟的秋景,写下《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他说,京城的古道上马迟迟而行,高处的柳树上蝉在乱叫着。阳光如海,山如岛。夕阳下的山那边,萧瑟的秋风在原野上吹,抬头遥望,四方的天与大地相接,如同幕布四角下垂。  
   归山的云啊一去无踪迹,哪里是美好的愿景?现在我老了,人也变了,不像从前那样了,现在的我,对那些妓女已经没有兴趣了,那些一起和我狎兴、嘻嘻哈哈的歌女之流、嗜酒之徒已经“萧索”了,很少有了。  
   人真的会变的,想不到当年那个风流才子、那个浪迹江湖的游客、敢恨敢爱的汉子、那个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柳永,如今的棱角终于被社会磨平了。口无遮拦、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的柳永已成符号。  
   经历过“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御街行》)的柳永如今“成熟”了,甚至有些后悔了。在《昼夜乐》中,柳永这样写他的“悔意”: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凭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我们再来看柳永的另外一首词:《蝶恋花》,词曰: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这首词写的同样是相思。  
   我用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我长久地站立在高楼上,虽然沐浴在细细的春风里,但是,极目远望,看到的是春愁,是一直蔓延到天际的沮丧、孤独和寂寞。快要落山的太阳照耀着远处的草色烟光,谁能理解我的沉默的“凭栏意”——手抚着栏干久久的不说话?我心离在思念谁,有谁明白?  
   我真的打算在疏懒中狂放一回,放纵一回,喝个痛快图的就是一醉,像曹操感叹的那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边喝酒边唱歌,强颜欢乐但最终还是无味。我天天想念你,整个人逐渐地消瘦,连衣带渐渐地宽松了,但是,为了你,我憔悴也值得。我心甘情愿。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相思之苦的词,不过,柳永是高手,把思念和愁苦写得不露痕迹。王国维比较欣赏这首词,他从中却读了做学问的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后他举了三首小词代表这三种境界。第一,你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说,不要总想走捷径,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第二,就是说,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做个“执着哥”,能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种境界,来自于辛弃疾的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家都喜欢热闹,都喜欢灯火辉煌的广场,都追求繁华,都喜欢喧哗,都追求被关注,但是,真正的大学问,不在这些喧哗的地方,在哪里呢?在“灯火阑珊处”,在寂寞的地方,在不被一般人注意到的地方。
  
   针线闲拈伴伊坐    
   当时官场不接受柳永这样的浪子。因为《鹤冲天》得罪皇帝,据说,柳永曾经到当朝宰相晏殊家去拜访、问计。晏殊说,贤俊作曲子吗?意思是说,你整天在烟花巷里混,你怎么总是作那些淫词艳曲呢?格调太低了。柳永听他这么说,心里很不舒服。就辩护了一句,相公(宰相的尊称),您不是也写词、作曲吗?晏殊说,我虽然也作曲,但没有写过“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话吧。  
   晏殊拿柳永《定风波》中的一句“彩线慵拈伴伊坐”,来嘲笑他写词的格调太低,过于庸俗,晏殊不但没有帮上忙,还嘲讽了他。柳永当时的心情肯定糟糕透了。  
   让我们看看这首被当朝宰相晏殊嘲笑的词《定风波》。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自从入春以来,见到那绿色红花都好像满面愁容,小女子思春之心无精打彩的样子,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鸟在柳树上鸣叫,我在懒在床上抱着棉被。小女子我洁白细腻的皮肤渐渐消瘦,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底垂蓬松而散乱,终日没有心情厌倦梳洗打扮。无聊又无奈,可恨那薄情的男人一去之后,连个音信都没有。  
   早知如此,真后悔,当初没把他的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下来,让他呆在书房里,每天只是念书写字就可以了。只给他好纸好笔,让他吟诗作词,整天陪伴着他,不离开。我干什么呢?我手里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相守,免得我像现在这样虚度年华、苦苦相思。  
   这首闺怨词,看上去格调确实不高,但柳永写得非常浅显易懂、天真诙谐,非常不正经。对于这种比较低下的妓女,柳永这么写就很真切,很有市井味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她们就是这么直接、明白。没有发挥的余地,也不用太多的联想。就是“镇相随,莫抛躲”,就是想让感情不变,一生相随、不分开,不要抛弃我。就可以了。  
   “针线闲拈伴伊坐”,从这里,读懂柳永,这句词对于理解柳永很关键。你念书,我做针线活。正是这么直白的语言,被业内的人说成太俗。但是,我们别忘了,柳永正是从妓女这里成名的。无论多少人批评他,他的词就是有市场,很多人喜欢。当然,这首闺怨词不是他的作品中最好的。他最好的词应该是《八声甘州》,苏东坡说《八声甘州》其中佳句“高处不减唐人”。就是说,柳永的《八声甘州》里,其气象、兴象、博大开阔方面,都不比唐人差。让我们看看这首词: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如下:秋天,经过雨的冲洗之后,更有一番萧瑟凄凉的感觉。一场雨后的秋风,一天比一天更寒冷了,关山江河,山的关塞、江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我站在高楼上,看到的是如血的残阳。每一处所都是红色花凋零,翠绿的叶子飘落,慢慢地万物的芳华消失都不可避免,一切都在改变,所有的生命都在改变,“惟有长江水”,只有现在我楼前的流水,沉默地向东流着。  
   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典故来自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想到眼下自己老了仍然一事无成,想到家中的妻子儿女,那种离别和相思,真是悲哀啊。我真的“不忍登高临远”,我不忍登高望远,多年平飘泊在外,遥望故乡离我太远了,我要回故乡的思念难以收拾。可叹这些年的奔波,为什么长久地滞留在他乡呢?想到我的妻子,还在她的妆楼上凝望,望眼欲穿,误认了多少回天际来的归舟。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天际识归舟,语出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她怎么知道,我也是一样,倚在阑干上,正凝望着远处,思念故乡啊。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柳永的《八声甘州》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得真好。苏东颇说的“不减唐人高处”的佳是哪一句?就是这句,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最害怕美人迟暮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顰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抚在栏干上,望着远处,云散了,雨停了,秋色渐远。天要黑了,晚上的景色萧瑟、寂寞,让我想起“宋玉悲秋”的典故。《楚辞》收录了一首题为《九辩》的长赋,据说作者是宋玉。宋玉是谁呢?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公元前3世纪的一位君子。其著名的作品《九辩》的第一句就是这么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在悲秋,因为《九辩》太有名了,所以“宋玉悲秋”就像成语一样,成为一种“秋士易感”的传统,就是看到草木零落就伤感。  
   法国汉学家郁白先生说,宋玉没有在《九辩》中找到一丝慰藉,诗中没有一丁点“及时行乐”的痕迹,没有任何快乐或某种上层秩序妥协的可能。宋玉的赋纠缠不休地渐渐滑向背井离乡的境界:草木摇落、远行、天高、水清与羁旅,全都是别离的符号,都是从已知跃入未知的符号。无论在外界还是在宋玉的内心世界,都不再有方位标:他不知所措,陷入了迷途。事实上,宋玉只“拥有”痛苦。  
   杜甫看了宋玉草木摇落的意象之后,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柳永则写下了“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轻轻的,风吹在脸上,顰花逐渐老了。月色有些凉意,花上的露水都冷了,梧叶飘黄了。这景色让人更加哀伤,那些故友如今都在哪呢?就像这烟水一般茫茫无处找。  
   难忘,那些文友的聚会,辜负了多少风月。经历了多少年,海如此辽阔,山如此远,不知道哪里是那些旧友重逢的地方?看着这双燕,难以传递远信,指着暮色中的天边辨认,没有看到一艘友人的归船。漠然相望,在声音要断了的大雁声里,我只能空空地望着斜阳。  
   寒士不遇而悲秋,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直有一个悲秋的传统,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也一直有一个借助于美女来寄托的传统。屈原在著名的《离骚》里就曾经这样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