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部分 立足主旨,赏析技巧(1)」

 百了山人 2010-05-17
「第四部分 立足主旨,赏析技巧(1)」
2008-07-30 19:01

【要点探讨】

形式为内容服务,技巧为主旨表达。不少鉴赏题由技巧切入,解题时则须立足主旨,领悟情感,去赏析技巧运用的妙处。如2004年高考全国(山东)卷要求鉴赏张籍《秋思》中的细节描写,你只有抓住作者客居洛阳惦念亲人的主旨,领悟那种深切而又难于言说的乡情,才可能赏析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的形象传神之处。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有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有对比,有烘托,有想像与联想,有托物起兴,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或说“即事抒怀”,如通过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托物言志,有伤古怀今、借古讽今。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褒实贬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例如,《琵琶行》中写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了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写了听众的反映,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温皆掩泣”。这些渲染有的烘托了“送客”时的环境气氛,有的则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实例探究】

例一:【04年江苏高考,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方法】(1)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2)抓住题眼,结合诗句,逐句分析“怨情”。

本诗最能体现主旨是就是语言的重叠和对边地名称的列写。本诗题目是“征人怨”,已明确了整诗的主题。“岁岁”重叠之后自然是对无休止的战事的“怨”,“复”字又对在边塞频繁调动的“怨”,“朝朝”又是对无尽休的练兵备战的“怨”。前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痛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最后两句写景,“青冢”“黑山”都处边塞,让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这就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经过这样梳理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做出如下的回答: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例二:【04年福建高考,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方法】这是一首抒发幽情苦绪的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诗中所写,不过“秋夜无眠”四个字,内容上延续了古人悲秋的主题,屡见不鲜,其妙处在于,作者只选取了三更前后铺床欲睡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又写得深婉含蓄,耐人寻思。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无一语抒情,而“情”字隐含其中,不仅有情,而且情很浓重。在表达中不着一个“愁”字,而是让这种愁浸透在所见到的每一种景物中:第一句“夜久无眠”的原因自然是愁了,在愁中对天气的感受是“清”(清凉、凄清);第二句“烛花频剪”是在凄清无眠之夜中的所为,“欲三更”则进一步交代了“无眠”,可见愁之深;第三句中“凉”字无疑是一个关键字,它不仅是“秋夜”中天气的实写,同时也是作者内心剧烈的感受——孤寂悲冷;最后一句是一种衬托,人在秋夜中孤寂无聊而秋月却不解人情,依然故我,从而加重了这种愁。景中寓情,以景写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带愁意,此诗的好处在此。

经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回答:

三、四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是:“凉”。“凉”字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幽寂(或心凉)。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这两句运用了顶针句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造成了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深婉的意境,同时,月与梧桐又是最能撩人情怀的景物。在这漫漫秋夜,孤枕难眠,烛花频剪,伴我者惟有月华与桐影,此情此景,愁何以堪!这样,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借此渲染题中的“秋”字。(答“缺”字,言之成理即可)

例三:【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1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方法】本题的考查点为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次要求最高。应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巧;最后,还要咀嚼文中的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很值得玩味,它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诉,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细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上时间的“匆匆”,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经过以上的理解和梳理,注意题干的提示性语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说诗人以平常的手法达到了不寻常的效果,答题时要从这里切入。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所以“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又起,从而引发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四:【04年广东高考,16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方法】这是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注意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的作用,也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或以美景衬乐情,或以美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哀情。要依据原诗歌,寻找蛛丝马迹作为证据,来证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首联,“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包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的“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颈联,“落日”二句直接承接第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会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借此咏怀。“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是一致的。“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的意思。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上“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吗?

答案:

(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比喻意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寂寞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者说法。理由: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作者说法。理由: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积累借鉴】

你应该知道的表现手法(一)

1.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身名远播。又如杜甫的《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好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耐人寻思的概念,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这时的庐山,在他已不是笼统地肤泛的面目,而是达到了具体的抽象。

再如熟悉的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2.衬托——为了使描述的事物更具有特色,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的意境就在一个“静”字,以月出惊动的山鸟在春涧中鸣叫反衬春涧的空寂。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又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这里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正衬)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景,即看到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翔,诗人想到自己却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关于衬托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清人王夫之说得最中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3.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还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诗中铺写的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使整个画面富于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渲染上离愁别绪。

4.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有时烘托和陪衬并用,我们称之为“烘衬”;有时烘托和渲染相随,我们称之为“烘染”。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篇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全是侧面描写,烘托出雪下得大、积得深。尤其是诗人有意选取了“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趣。“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是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渔翁”),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扩大轮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阔大,主要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莅上,当然都是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就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5.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用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辛弃疾)等诗句都运用了白描手法。

6.虚实相生——这是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的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是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写,这一比喻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7.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子儿女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

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作者巧用“对写” 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又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

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你应该知道的抒情方式(二)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啼下!”全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惟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写景诗。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地工笔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②借物抒情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

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十分成功的采用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的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把红豆称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此诗还有一个题目是《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恋朋友的情绪。

此诗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接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物品来寄托相思。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