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人像一粒沙子那样活着

 老客阿发 2010-05-17

  “八连跳”之后没多久,“九连跳”就发生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人命有恃无恐地挑战着公众的忍耐底线,也有效地提升了富士康的“知名度”。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在陨落的生命和夭折的青春面前,追问是沉重的,也是凌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会数数,富士康不会数数,短短半年时间,从一数到八,3天时间,就从八数到了九,富士康的管理层还以为他们数的是一个个元器件,“八”和“九”之间,横亘的却是一整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一条生命的分量还不够沉重的话,那么三连跳、四连跳之后,早就该反省了吧,早就该采取措施了吧?可是直到七连跳,富士康才想到请高僧来做法事,才想到设心理宣泄室。而有关政府部门面对“八连跳”、“九连跳”,为何能一直保持沉默呢?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发生在一家企业内部的事件,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难道还要等“十连跳”、“十一连跳”不成?

  富士康辩称,2008年,中国自杀率大约是每10万人中有12名自杀者,而富士康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大约有2名自杀者。原来这冰冷的数字可以掩盖一条条曾经活蹦乱跳的生命,成为“八连跳”其实很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注解,现在“九连跳”了,难道不担心再这么跳下去,超出全国的自杀率?不及全国的自杀率,那么全国企业员工的自杀率又是多少?请高僧做法事没有用,下一步,该请道士做道场了吧?

  富士康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认为,“许多问题,都出在上游,只是因为水流到了富士康这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所以大家以为是富士康的问题。”将员工跳楼归咎于社会,可水流到人家那里就没有“九连跳”这样骇人的事件发生,偏偏流到你这里就出事,这是为什么呀?

  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什么工人们就选择了死路?富士康压根没想明白。也是,他们根本不会去深入地发自内心地关注员工甲、员工乙的感受。所谓“生”者,既是生存,也是生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恐怕无一能真正得到满足。机械化的工作根本谈不上创造,谈自我实现有点奢侈;基层管理者动辄呵斥工人,尊重也谈不上;工人在工厂里基本上没有社交活动,住在一个宿舍里的都很陌生,情感没有归属;高强度的站立劳动,手被机器轧伤是常事,不安全;至于生理上的需要,不停地加班恐怕充足的睡眠是无法保障的。既然如此,看不到生的意义何在,像机器一样的存在,也就会像机器一样思考,正如4月初一名跳楼女工声称的那样,“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太长,这让她很心烦”,所以跳下去就成了“机器们”让自己停摆的方式。

  一名富士康员工对央视记者说:这里没有人关心你想什么,你高兴还是郁闷,因为人太多了。42万人拥挤在厂区,人就像沙滩上的沙粒。对生命个体的极端漠视也许是绝望产生的遥远源头。

  不深刻反思自己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粗疏与冷峻,只把工人当机器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只想自己“富”而不管工人是否“康”的话,“九连跳”之后还会有“十连跳”、“N连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