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传说的史话
1.1 车夫、农民和小虫子 不列颠人说,long long ago, 司马路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他教人们先放一把火,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人们尊重他的创造发明,拥戴他当首领,给他一个绰号,叫做“炎帝”, “炎”就是火光。 《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 (炎帝图) 炎帝首领传了八代,有个农民为了致富,搞了点副业煮盐,结果在煮盐过程无意中参透了化学,学会了冶炼金属,后来又能用金属制作兵器。这个传说中的盐夫后来也得了个绰号“蚩尤”,但这个绰号是敌人给他的,“蚩”,是蔑视人的话,意思是小虫子。“尤”,是农民的意思。 这下可了不得,在史前时代掀起了好一阵血雨腥风。小虫子带着好多人拿着金属做的武器去攻打炎帝,炎帝的部落民举起木头大棒抵挡,哪里抵挡得住! (被妖魔化的蚩尤图) 炎帝没有办法,去找当时另一个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黄帝。 黄帝又叫轩辕,轩就是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所以黄帝其实是一个车夫头子。 据说黄帝曾经和炎帝打了三架,黄帝都赢了。也难怪,光脚走路的,怎么打得过人家有车一族。 现在面对更危险的敌人,黄帝和炎帝决定结成联盟应对,这就是传说中的炎黄合作。 于是炎黄联军在涿鹿的一块空地和蚩尤决战。 这一仗,那真可说打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可是仔细一琢磨,不过一群扎草裙或穿虎皮袄的史前人群殴罢了! 话又得说回来,在史前时代,这还真是一场不得了的厮杀。 上半场:拿着金属武器的蚩尤族占有优势,据说黄帝族九战而九败。 中场休息的时候,黄帝召集各个部落开会,上了两个替补,一个是擅长水利的应龙部落,一个是能用牛皮做大鼓的玄女部落, 应龙部落在河流上游,筑土坝蓄水,那意思,你一来我就放水,蚩尤族一看,这个眼前亏,咱吃不得。 这时老天爷也来帮忙,突然间狂风大作,尘沙漫天,迷雾大作。 黄帝把握战机,敲响玄女制作的牛皮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蚩尤人以为打雷了,害怕被雷劈,连死还落个坏名声,说是坏事干太多让雷给劈了,落荒而逃。 浓雾之中黄帝族以指南车指示方向,追逐蚩尤族,追击到冀州之野,活捉了蚩尤部落的首领。 一战定天下,炎黄联盟从此成为中原正统,蚩尤的子孙只好逃入深山老林,成为后来所谓“蛮”。 呵呵,蛮,也是个虫子! 司马路有时想,如果蚩尤获胜,后人岂不是要叫蚩尤子孙,龙图腾也要改成一条虫子。哦,忘了“蚩尤”是敌人对他们的贬称,如果蚩尤获胜,也许要叫“盐帝”。 1.2 特洛伊、伊尼阿和拉丁人
经过盲诗人荷马的述说,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铺陈,现代人沃尔夫冈•彼得森的演绎,特洛伊的故事深入人心,提起特洛伊,司马的脑海里立刻浮现盖世英雄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和巨大的木马、火光冲天的特洛伊城。 〉特洛伊木马图 长久以来,司马一直有一个疑问,特洛伊城固然被希腊人夷为平地,难道特洛伊人也灭绝无存了么? 有一个叫狄奥•卡西乌斯的希腊人,写了一部《罗马史》,从罗马的起源一直写到他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公元2、3世纪,相当于中国晋代) 这本书在讲述罗马起源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名字——伊尼阿! 这是一个特洛伊人的名字。 罗马诗人维吉尔在《伊尼依特》中如此吟唱: 伊尼阿斯背着他的父亲, 从特洛耶的火焰中逃出, 先到迦太基,女王狄多恋着他, 后来他到了意大利。 伊尼阿是特洛伊的盟邦达达那斯的王子,特洛伊沦陷后,成功出逃的伊尼阿带着他的部下,在爱琴海和地中海上流浪啊飘荡。 最后,他到了意大利海滨一个叫做劳林敦的地方;他在那里露营的地方,现在还可以看得见,因为他的缘故,那个海岸后来被称为特洛伊海滨。 还要继续流浪么?伊尼阿问神。 神说,你们就定居在这里吧! 但这里并不是无主空地,它属于国王拉丁姆斯。 拉丁姆斯想要消灭这些外乡人。 让我干掉他们吧! 拉丁姆斯对神说。 不,神说,把你的女儿嫁给他们的首领,和他们相亲相爱,和睦共处。 这个神看来和伊尼阿的神商量好了。 不过既然是神的启示,拉丁姆斯就遵照执行。他允许特洛伊人在此地定居,并且把女儿美丽的拉维尼娅公主嫁给伊尼阿。 拉维尼娅的嫁妆中,包括方圆四百斯塔狄亚(相当于74 公里)的土地。 伊尼阿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一座小城,并以老婆的名字命名,叫做拉维尼娅姆。 流离失所的特洛伊人啊,终于得到了立足之地。 呵呵,一片和谐景象。 然而,有人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这声音来自附近的卢都利人。 原来,拉维尼娅先前曾与卢都利族人的国王订下婚约。 夺妻之恨,焉能不报! 卢都利族人大举进攻,拉丁姆斯和女婿伊尼阿联合抵抗。 在第一次战斗中,拉丁姆斯不幸阵亡。 于是女婿伊尼阿继承了这个王国,逃亡而来的特洛伊人和土著人融合成为一个民族,伊尼阿为了纪念他的岳父拉丁姆斯,称之为拉丁人。 拉丁人,这个新生的民族将在意大利乃至整个地中海掀起一场风暴——罗马风暴! 1.3 茅草屋里的天子
曾经有这样一间茅草屋,茅草屋里住着一个中年男子,穿着一件葛藤织就的粗布衣,他的面前,还搁着一碗没喝完的野菜汤。 茅草屋前架着一张鼓,这鼓有个名,叫“欲谏之鼓”,无论是谁,只要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咚咚咚,茅草屋里的中年男子听到鼓声,就会出来见你,听你说话。 不但如此,许多大路的十字路口,也立着一根木柱,这木柱也有个名,叫“诽谤之木”, 木柱旁还有人值班,你有啥想不开的,跟这个人一说道,他就会带你去茅草屋,或者把你的话转告给茅草屋里的中年男子。 嘿,大伙说,我要见他干嘛呀,我又不要喝他那碗野菜汤。 司马路说,别小看这间茅草屋,更别小看里头这人。 这个人,姓尹祁,号放勋。 〉帝尧图 写至此处,草堂恰有友人司空君来访,司马遂搁笔与之聊了几句,此君瞥见屏幕上尹祁放勋字样,笑说,这个名字cool,莫非日本人? 司马路拿起大棒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再给他扫盲。 尹祁放勋者,尧也! 哪个尧? 此君依旧茫然。 司马路怒,鸟生鱼汤!就是鸟生鱼汤!就是韦小宝那个鸟! 司空君恍然大悟,早说不就明白了,鸟生鱼汤嘛!嘿嘿,这段历史的我熟得很,我正准备写这一个长篇,名字都想好了,叫《那些鸟生鱼汤》,好创意,怎不令人叫绝也。 司马揖手恭送,司空君高人,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子辈莫能及也。 司空君走至门口,回望道,司马,你对历史不知晓之处甚多,可将来问吾,不必害羞。吾司空大名,将来必与日月同辉,你可在文章中说认识司空,点击率必月破百万。 司马再揖手恭送,诺! 1.4 姚重华之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 司马路每每看到这四个字,就想起《方世玉》中皮糙肉厚的雷老虎,不觉好笑。 据说尧有十个儿子,嫡长子叫“朱”, 他的领地在今河南丹水一带,所以大家叫他“丹朱”。 丹朱并不愚笨,但是看起来他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才艺上,如围棋。 金庸之《天龙八部》中,苏星河身为逍遥派掌门无崖子首徒,资质本来在丁春秋之上,只可惜分心旁鹜,过多地注意于琴棋书画特别是围棋,结果武功不及丁春秋。 苏星河的形象,颇似丹朱的影子。 看来尧对这个儿子颇为失望,只好另寻接班人。 东夷部落有个盲人姓姚,叫瞽叟,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前妻生的,叫重华,小儿子是续弦所生,叫象。 姚家的内部关系,是六个字:“父顽、母嚣、弟傲”。 既然后妈和弟弟容不得自己,姚重华只好逃出来,到处打工,先是到山西之历山当农民种田,接着去雷泽当渔夫打鱼,最后到黄河之滨当工匠制作陶器总之是为了糊口,到处奔波。 然而在做工过程中,重华的诚信声誉却慢慢积累起来,最后居然传到了四岳(四方诸侯之长)耳中,四岳把姚重华当作帝位继承人选推荐给了尧。 尧说,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 以德服人! 这四个字足以概括姚重华的品牌形象。 且说姚重华有三德: 1.孝友之德,虽然老爹糊涂,后妈嚣张,弟弟傲慢,姚重华还是不失人子之礼,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2.礼让之德,姚重华在历山种田,历山的农夫都学会了谦让说,请你种我这块田吧,这田肥沃。姚重华在雷泽打渔,雷泽的渔夫也都学会了礼仪说,请你到我这里抓鱼吧,这水鱼多。 3.诚信之德:姚重华在河边做陶器,精益求精,提出诚信做人、做陶即做人的口号,带动周边整个陶器行业的风气大变,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现象完全杜绝。 不但如此,姚重华还兼具领袖风范和偶像气质,拥有大量粉丝,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成为村落,二年成为乡镇,三年就是一个大都会。 如此贤德之人,怎不令尧动心,因此,虽然尧本人住着茅草屋,穿着粗布衣,喝着野菜汤,却送给姚重华一件细葛布衣(也是布衣,但防御度比尧那件粗布衣强一点,呵呵,开个玩笑),还让人给他盖了间婚房。 婚房? 姚重华和谁结婚? 尧的两个女儿啊! 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带着牛羊等嫁妆,来到姚重华的住处和他完婚,然后一起回到东夷部落。 据说姚重华的糊涂老爹和邪恶的弟弟象很是眼红,诱骗姚重华掘井,挖到一半,瞽叟和象填土将姚重华给活埋了。 做了坏事的象很得意,很快提出一个财产分割方案: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他只要哥哥的琴和两个老婆。 说干就干,象走进哥哥的房子,弹起哥哥的琴,色迷迷地盯着两个嫂子,唱道: 真的好想你, 我在夜里呼唤黎明…… 这时姚重华提着掘井工具走进门来,说, 弟弟,你真的想谁呢? 象大吃一惊,说,哥,我真的好想你啊! 1.5 强势君权的开端:帝舜时代
据说尧在对姚重华测试一番后,正式把茅草屋皇宫让给姚重华,请姚重华继续喝自己的野菜汤,然后自己就潇洒地漫游九州去了。 姚重华厚道,把帝位又还给丹朱,但是四方诸侯不买账,依旧朝拜姚重华。 这时姚重华发出了感叹: 天意也! 然而偏有那不解风情的,说尧其实是被姚重华篡夺了帝位。 《竹书纪年》和《山海经》等书零碎地记载说,尧的力量衰退,为舜所囚。 围棋高手丹朱知道后,率领夸父及三苗之部落,讨伐姚重华,双方展开大战。 结果夸父这个大块头无智慧,打仗打到一半,搞行为艺术“追日”去了,结果迷路不知所终。(夸父,善走,为尧子丹朱臣,与日逐走,见《山海经》。) 于是姚重华打败了丹朱,并把丹朱也妖魔化成凶神恶煞。 这时姚重华发出了感叹: 天意也! 不管怎么上得台,总之现在姚重华是“帝舜”了,还住不住茅草屋,喝不喝野菜汤,倒在其次。关键是上台之后的姚重华,执政风格颇显强硬,与尧时代大为不同! 最初在未正式继位之前,姚重华已经大举进行人事变革,譬如他起用了尧时代不得志的八元、八恺辅佐自己,又流放了所谓四凶,即混沌、穷奇、梼杌、饕餮,这四凶,单看名字就可知道多么糟糕,但仔细看看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前朝贵族,是姚重华行使强势君权的障碍。 ←图:帝王形象的姚重华 即位以后,从前号称以德服人的姚重华居然大行强化刑罚,真令人大跌眼镜。传说中如鞭刑、扑刑,都是姚重华的首创。至于流放之刑,更是常用。舜先后把把共工流放到北方的幽州,把欢兜(不知所犯何罪)流放到湖南的崇山,把三苗驱逐到西北的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江苏的羽山。 正统知识分子因此歌颂说,坏人都得到应有下场,天下人心悦诚服,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当然姚重华不光对人用刑,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官僚体制,给有政绩且忠于自己的人封官进爵,如夏的始祖禹做了司空(分管水利),尚的始祖契做了司徒(分管教化),周的始祖弃做了后稷(分管农业)等等。 无论如何,天子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百姓畅所欲言的唐尧时代,是一去而不复返了!也不再会有人如许由般逃避帝位,而是逐鹿天下、胜者为王——大家打破头抢着做。 从进化论而言,这确实是时代的进步。 1.6 洪水滔天
话说部落联盟首领“龋虫”召集各部落酋长开会,一个绰号“大块头”的酋长姗姗来迟,“龋虫”大怒,杀“大块头”以示众,酋长们胆战心惊,从此不敢怠慢首领“龋虫”。 部落联盟首领者,禹也。 被杀之“大块头”酋长,防风氏也。 20世纪30年代,在浙江发现了一系列上古文化遗存,包括村落、墓地、祭坛,尤以出土之玉琮、玉钺、玉璧三大玉器闻名于世。 有些学者认为考证所谓良渚文化、良渚王国,其实在传说中有所对应,就是位于今浙江北部的古防风国。 如果此说法得以验证,那么庶几可以推断,禹杀防风氏,目的在于统合良渚文化于夏文化之下,确立夏之霸权。 禹的权威,来自对大洪水的治理。 早在尧时代,大洪水就已经泛滥成灾。 所谓的大洪水,不但华夏古人有纪录,凡古老的国度,如两河流域、印度、希腊乃至与世隔绝的印弟安人,都以各自的记忆形式保存下大洪水的传说。 除了内陆国家,自以为古老的国家中,大概只有日本、韩国完全没有洪水一说,这反过来似乎又验证了所谓“古老”的含金量。 至于关于洪水起因,大多数古老文明以神话解释,奇妙地是还颇有所见略同的味道。 最古老的苏美尔人说是众神之王觉得人类唧唧歪歪太烦,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玛雅印第安人说是天神用木头雕成人,木头人却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天神决定发起一场洪水,以毁灭人类。 流传甚广的是《圣经》之《创世记》,由于人类在地上作恶,上帝决心要毁灭这个世界的文明。 说起来还是中国人最实在,大洪水与善恶无关,而是因为水神共工和别的神打架,一怒之下,撞折了擎天柱,以致于天崩地陷,洪水滔天。 有科学的解释,说是地球第四纪,因气候转暖,冰川融化,导致全球的海平面大幅上升,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大洪水。人类被迫离开水边的家园,向高地迁徙,随之留下了可怕的洪水故事。 洪水原因另论,危害可是明确无疑的巨大,孟老夫子曾回忆说: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如此洪水,灾难片如《后天》与《未来水世界》之类,大概有几分逼真,可供参考。 帝尧面对大洪水,可没想这么多,第一要务,是确认治水的人选。 众所周知,禹的老爹鲧,被委以治水重任,鲧用堵塞的办法,不能说他不尽力,但是九年过去了,终究徒劳无功。 所以禹接班之后,吸取了其父失败的教训,做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终于确定了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针。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史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对于禹治理洪水的功绩,后人由衷地感激:“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禹的治水工作大概持续到舜时代才完成,舜的晚年,丹朱的故事在他的儿子商均身上重演,禹在治水工作培植了自己的势力,确立了权威,成为帝位的有力竞争者,舜禅让给禹,其实是对现实的认可而已,卸除公职的舜到南方旅游,死在南方。 从轻易斩杀防风来看,帝禹似乎比帝舜更具威势,但帝禹依旧是公仆型的首领,宫室简陋,加上治水工作的辛苦,禹形容憔悴,大腿上无肉,小腿无毛,典型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图:辛苦治水的禹 1.7 专制之恶,萌芽于启
帝禹在晚年似乎打算把帝位传给一个叫伯益的人,准确的说,是传给伯益部落的首领。 伯益部落看来是一个鸟图腾的部落,和舜一样属于东夷族。 伯益部落首领姓嬴,这个姓大家想到了什么? 对,是秦。 伯益是秦(还有赵国)的祖先。 如果伯益能够顺利接班,或许禅让制就这样延续下去。 但是启跳了出来。 启姓姒,是大禹的儿子。当年大禹邂逅涂山的女子,结为夫妻,生下一个儿子叫启,据说涂山氏难产而死,因此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又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小孩子,还真是缺少点家庭的温暖。 启在本部落的支持下,袭击已经上班主持工作的伯益,杀了他,伯益的部落,四散逃走,往东逃的去了渤海湾,往西逃的去了黄土高坡,直到商代末年才重新在政治上崛起。 启的粗暴让各个部落感觉到了时代的今非昔比,本来这天子,大家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现在启这意思,他们姒家要独霸帝位这碗野菜汤。 有不服的,包括同属姒家的有扈氏部落。 启又拿着石刀木矛去打有扈氏,结果没人帮他,败了。 启回到茅草屋以后,发奋图强,尊老爱幼,严于律已,五讲四美,七不规范,各部落瞧着,觉得这小子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有点象他老爹大禹,民心就慢慢靠向启这边了。 在人民的支持下,启再次出兵,这一次就把有扈氏攻灭了。 做稳了帝位,启就不满足做个穷酸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建造了新的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他要过安逸舒适的生活。 此后,启的生活日益腐化,整日里酒国做英雄,温柔帐中逞英豪,直至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启虽死,君主世袭制度却确立下来,从此以后,无论贤愚,帝王从一家一姓出,要改变,惟有武力与阴谋而已,政治一切之核心,在维护一家一姓一人之私利,专制之恶,萌芽于斯。 启之前,有尧、舜、禹,他们号称帝,其实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启之后,有桀、汤、纣,他们也号称帝,但含义已经从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一个国家的专制君主,虽然这个国家本身还是一个松散的结构。 于是尧、舜、禹的茅草屋、石屋、木屋和野菜汤、糙米粥,成为了桀、纣的倾宫鹿台和酒池肉林。 司空君发感叹说,从尧到纣,古人的生活水平真是日益提高啊,由此看来,桀、纣才是真正的鸟生鱼汤,人民都喝上了幸福的小烧酒,美滋滋地吃上了肉串。 司马路插嘴说,老百姓可没酒池肉林,他们还是喝野菜汤、糙米粥。 对啊!这就是你不如我的地方。司空君笑,野菜汤、糙米粥,不就是尧、舜时代的天子待遇吗。桀、纣今日的酒池肉林,预示着老百姓将来的酒池肉林。 司马路大吃一惊,这么说,我们也能酒池肉林。 我已经酒池肉林了呀! 靠,把克扣我的几百文钱还了先! 不剥削你们这些打字写小文的,怎么酒池肉林!我闪…… 1.8传说的史话
某一天, 你在街头亲历了或只是看见一件事,你觉得很有趣,或很激动,于是你把它写下来,发布在你的博客上或发表在某个论坛。 某一天, 你的心情有一份波动,不为人察觉,自己却觉得无比惆怅,于是写在带锁的日记本里,藏下那一种心情的永久记忆。 中古的某一天, 一个古老的前辈观察到星空有巨大的灵光,长长地掠过夜幕,他拿起刻刀,把这件希奇的事情记录在竹简上。 上古的某一天, 一个更古老的前辈去田头耕作,看见了雨后那一道彩虹,他回去告诉了妻子,妻子又告诉了邻人,邻人告诉了行人,行人又告诉了远处的某个村落的长老。 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还在述说,关于一座天桥的一段传说。 这就是传说。 许多民族都留下了蒙昧时代的传说,那是比文字更古老的历史述说,但往往因为年代久远和阴差阳错,渐渐成为离奇的神话,歪曲了真实的本意。 传说不是历史,却是一种史话。就如同荷马史诗,谁能说那就是希腊历史,但哪一个研究希腊历史的,能不读荷马史诗呢? 所以炎黄尧舜,虽是传说,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全球通史》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曾在印度尼西亚待过、富有经验的荷兰官员,到了新几内亚就得使自己重新适应环境。 在印度尼西亚,他们是进入一个有等级制度、有阶级差别、已知道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的社会。在那里,他们是主人,并被当作主人看待。 在新几内亚,根本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巴布亚人过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在那里,既没有乡村议会,也没有伟大的法典制定者或官府。除了各种守护神和神灵对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外,一个人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 在荷兰人和巴布亚人之间,不存在打躬作缉的情景、有个印度尼西亚教师曾努力想使巴布亚人相信,见了长官,弯腰驼背,是表示尊敬的恰当方式,可他得到的回答是: “我们是人,人走路总是腰杆笔挺的。” 没有天生的帝王,也没有天生的奴隶,对专制的膜拜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与其说炎黄尧舜是帝王,不如说他们是部落首领。但到了启就不同了,世袭与强权,是帝王专制的两大基础,因为世袭,天下成为帝王私有财产。因为强权,天下人被动地敬畏帝王。 是什么将智慧与人力聚集,铸就两个亘古以来无以伦比的帝国? 又是什么溃散了制度和人心,最终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摧毁? 专制又是怎样一朵恶之花,如何在大陆的两端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