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173计划”震动长三角

 norwoods 2010-05-19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中的竞争内耗问题和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在程度上不是降低了,而是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越来越严重了?为什么文化上如此丰富、资源禀赋上如此相同、历史上具有如此密切联系、经济结构上如此互补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却在经济发展中如此四分五裂,形不成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呢?”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毫不隐讳谈了自己的观点。

  目前对于长三角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内耗,是经济、贸易、制度、市场的壁垒。这是记者在长江三角洲采访时来自江浙两省普遍的看法,而且反应最强烈的就是上海的“173计划”。

  “173计划”,就是上海为了适应制造业的承接转移,把降低成本试点园区的规划用地面积从67平方公里扩大到173平方公里,并对园区内的重点新增企业进一步加大税务支持力度。据了解,这个“经济特区”主要是面对世界500强企业。

  上海的“173计划”是今年4月23日推出的,很快就在长三角的各市中引起强烈的震荡。“173计划”很明显地就是上海在强化外资的进入。“上海是在坚守着制造业基地地位,以此来确保两位数的增长。”苏州市政府的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是这样看待“173计划”的。

  有人说,在长三角有两个“算不准”。一个是算不准的是今年以来有多少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论坛,据说在杭州和南京有时一天有好几个这样的会;另一个算不准的就是,长三角各地的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底线。如一个外商与一个地方已经基本谈妥投资协议,可就在签字前,却被另一个城市拉走了。一面是高唱一体化,一面是搞“暗度陈仓”或是小动作频频。这显然是一个悖论,但这是长三角目前的一个现实。有人说,“173计划”将带来新一轮的引资大战。

  上海明确了“四大中心”,服务自然而然地就应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题,而上海面对着众多现实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诸多转型,大批人员的转产转岗等等),又不得不死死地不肯放弃部分制造业。同时还不难发现,长三角内部的产业趋同,使得这一地区的竞争也将加剧。如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实现彼此的双赢,这是摆在长三角的共同话题。在长三角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8个城市选择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长三角能否真正实现经济一体化,上海的“龙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说,这就看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胸怀。苏州人至今还对上海把新机场放在浦东耿耿于怀,这给来苏州的外商带来多少不便,有人说这是上海人最大的“阳谋”。而苏州面对“173计划”,据说近日也拿出相应的办法,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而招商引资的力度,主要比拼的是地价的厮杀,这是彼此都心照不宣的办法。

  刘志彪教授对记者说:“一体化不排除竞争,但竞争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然而现在竞争的主体却成了政府。”

  客观的说,这也不是沪苏浙管理者们所要看到的局面。近两年来,两省一市的政府官员也在不断为长三角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加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做出努力。据了解,现存的“长三角”内部协调机制有涉及三个层面的三个会议:“江浙沪省(市)长会议”,自2001年起每两年由三省(市)长参加;由长三角15市的常务副市长参加的“经济协调会”,也是每两年一次;三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存在的“协作办主任会议”。

  就沪苏浙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虽然已从务虚不断走向务实,但“173计划”又让江浙两省多少有些失语。

  上海处于中国东部地带和黄金水道的尽头,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两地为依托的“长三角”已被公认为是全球第六大都市群和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对于“龙头”来说,没有“龙身”和“龙尾”的配合,也是孤掌难鸣;同时,没有“龙头”的引领,一切更无从谈起。然而在各地方政府都以GDP、税收、就业等为政绩“考核”的约束下,其行政博弈的出发点自然而然就放在本地利益的最大化。但在记者采访中,来自江浙两省的普遍看法是,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和体制下,政府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正面效应,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上海作为“龙头”和“老大”就得有“龙头”和“老大”的样。这种来自下面的话,可能上海管理者无法听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