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如何培养和造就名师:用生命拥抱事业

 夜深卧听泉水潺 2010-05-21

  我们正身处一个教育倍受关注的时代。整个社会对教育都寄予无限希望,倾注莫大热情。
  社会呼唤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呼唤名师。名校造就名师,名师发展名校。名师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一流的名师,才能支撑起一流的学校。
  福建省厦门一中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名校。学校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正是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名师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学校教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因此,厦门一中历来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注重引进人才,精心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
  梳理我们近几年的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敬业奉献的主体意识
  敬业奉献的主体意识的形成,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更是名师成长的基本条件。
  我们十分注重名师内在素养的培养提高,一是要求名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天下为己任;敬业爱岗,热爱教育事业;任劳任怨,从小事做起;不断进取,超越自我。二是要求名师具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包括有不断创新的勇气;甘当人梯的气度;深爱无涯,奋斗不己。三是要求名师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在教学中的实事求是;在育人中的实事求是;在教育科研中的实事求是。
  营造发展名师的校园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大计,名师为重。
  我们推行“名师工程”,构筑“人才高地”,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第一资源、名师是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排头兵”的观念。通过加大投入、改革体制、优化氛围等一系列举措,营造有利于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校园整体环境。对于学校学科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骨干,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在若干学科构筑起具有省内乃至国内领先优势的“人才高地”,造就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名师”;立足校园,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高高级、中级人才的比例;积极响应国家级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和队伍建设计划;鼓励各学科发挥自身特点,以校园为依托,积极筹集社会资金建立著名企业或名人冠名的“讲座教授岗”,学校则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团队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梯队。
确立催人奋进的目标体系
  要确立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催人奋进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立足校本,能够在可以预期的较短时间内大面积提    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为依托,通过超前培训、适时培训、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教师教育途径,不断深化“建设——培训——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3年内,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积极进取、创新求实、触角敏锐、手段多样、教法灵活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努力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成为掌握新课程标准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不断地推出“名优”教师,使全体任课教师成为学生、社会、家长欢迎的学校名师。我们要力争使5o%的教师成为市级名师,使30%的教师成为省级名师,同时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出5名以上的国家级名师,最终实现“校以师名,师以校名,生因师名,师因生名”、“名师发展名校,名校造就名师”的良性发展。
  创设施展才华的发展平台
  我们相信,每位立足厦门一中讲台的教师都是好教师,学校努力创设更多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教师的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学校积极搭设教育科研的平台,通过营造教育科研的氛围,提供科研经费,定期以多形式、多角度举行业务能力竞赛,开展多项激励性评选活动,鼓励教师成名成家,以调动各学科、各层面教师的积极性,让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真正实现“你有多大能耐,学校为你提供多大舞台”的承诺。
  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师资力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提高的研修机会。我们深知,一个“学习型”的校园,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及时学习,不断充电”。学校平时着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走多元化的校本培训的路子。在做好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提高的机会。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比如,和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定期选送教师前往参加培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