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枫桥夜泊》诗碑传奇 真有千年诅咒吗

 缄默10 2010-05-21
2010年05月21日08:17

 

寒山寺几乎毁于灭佛浩劫中

李天石教授介绍说,唐武宗不单单崇信道教,他还做出了更加骇人的举动——灭佛。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三武灭佛”之举,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其中,唐武宗的灭佛规模最大。唐武宗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关键的经济因素外,主要是因为道士赵归真等宣扬佛道不能并存,而唐武宗自己也认为佛僧的存在影响了他修炼成仙。据说,为了让皇帝下定决心灭了佛教,当时的道士还散布舆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他们解释说:“黑衣者,僧人也。”这样的情况下,武宗灭佛就理所当然了。

从会昌二年(842)十月起,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会昌四年(844)二月,武宗降旨“不许供养佛牙”。到会昌五年(845),武宗又下令僧侣凡40岁以下者全部还俗,不久又规定为50岁以下,很快连50岁以上的如果没有正式度牒的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僧人也被强迫还俗。

据李天石教授介绍,唐武宗在会昌五年七月下旨裁并天下佛寺,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的纳税户。如是外国人,则遣返回国。

武宗这次大规模的灭佛,天下一共拆除寺庙4600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还俗成为国家的纳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

作为佛教重地的苏州寒山寺,在这次佛门浩劫中,自然是未能幸免。寒山寺最早的古塔,据推测就是毁于此时。

年轻天子为何会喜欢《枫桥夜泊》诗?

既然唐武宗不喜佛教,他又怎么会喜欢那首让寒山寺扬名的《枫桥夜泊》诗呢?李天石教授表示对此没有研究,但他建议记者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

专门从事心理分析的陶老师热线的心理专家认为,唐武宗是27岁继位的,对于一个政事繁忙的一国之君来说,此时才尤其偏爱一首诗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追溯起来,这可能要和唐武宗幼年的处境以及内心深处的意愿有关了。

其实,相对于立储之争,幼年的唐武宗的日子并不艰难。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唐敬宗和唐文宗弟弟的他,根本就不奢望做什么皇帝,只是游离在权利斗争的边缘。但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任意废立皇储,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这对于年幼的他来说确是一种极度的愤怒,同时也伴随惶恐、痛苦和焦灼不堪。历史已经证明,唐武宗总体而言是个好皇帝,有抱负,有魄力,有建树,很显然,这些品格在他幼年时期已显端倪。对权利斗争一知半解,对未来岁月的茫然无措,对宦官任意弄权的严重不满而又无能为力,这一切让他惴惴不安。他因此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想忘掉不快。当他接触到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时,感觉到了一个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的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异乡旅客卧闻静夜钟声。这种境界对于找不到出路的他而言,无异于是世外桃源,也许,只有在此诗中方可寻得内心想要的那种与世无争的宁静。因此,刻碑留念或许便是他寻求永久宁静的一种方式。

唐武宗死后,被安葬在位于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的端陵。那么,他的陵墓内到底有无那块《枫桥夜泊》诗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