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奖得主:欧洲财政主权的终结

 3gzylon 2010-05-22

  英文《中国日报》5月21日发表文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已故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晚年曾说,一种共同货币,也就是一个货币联盟,如果没有政治经济联盟关系的支持是无法长久为继的。他的意思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不仅要保证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还需要一个强势的中央财政权威机构的统领以及一家强大的中央银行作为后盾。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保证货币坚挺的两大支柱,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也同样是维持共同货币的必要因素。

  欧盟目前财政失衡,成员国国债危机四伏。尽管这一组织拥有一个强大而自主的中央银行,但各国财政却是各自为战的,而各国在政治层面上的统一也只是表面和局部的。订立于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理论上要求欧盟各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严格的财政规范制度。条约限制了各国政府赤字及债务水平的上限。这种限制结构显然是要避免因各国财政政策不对等而出现的组织内部不公平现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实正是要规避目前希腊给欧盟造成的困境。显然,这一条约并未起作用。就风险水平而言,欧元区国家国债水平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一个稳定的世界中,《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则框架如果能得到强制实施,或许会起到预期作用。但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该条约创造的是一个脆弱的体系,因为这一体系只接受一种温和的反周期性政策,其他财政政策均被排除在外。难怪早在欧盟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中,组织内部的核心国家及次要国家便屡屡突破条约为其设定的限制。如今,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税收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各国的“越界”行为屡见不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一项分析称,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刺激计划中超过80%的资金都是被迫拿出来的。

  欧盟自身存在反周期性并非坏事。但如果这种反周期性在金融危机后会带来财政失衡的威胁或者国债过高的危险,那么执行反周期性政策的适当性便值得商榷。换句话说,执行反周期性政策时的赤字或债务水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不宜过高,但欧盟眼下的赤字与债务水平显然不符合实施反周期性政策的基本要求。反周期性政策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繁荣时可以允许适当的赤字水平,而在经济衰退期可以容忍较大的财政赤字存在。

  如果目前欧盟执行的预算规则太过严格,在危机时代形同虚设,那么这种看似严格的预算规则实则为轻率的财政决策和行为敞开了大门。从理论上说,严格、深入的监控体系能够区分真正谨慎的反周期性财政行为与挥霍行为。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实难以强制实行这种理论上的监控。欧元区目前面临的紧迫挑战是某些国家财政稳定程度不断下降,而这些国家的信用等级也已跌倒谷底,债务成本与日俱增。对希腊而言,外部援助迟迟不来,国内政府也没有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复兴计划,即使国债到期,也只能继续拖欠下去。就算欧盟为希腊提供了援助,许多人认为希腊仍将继续拖欠到期国债,因为要彻底恢复希腊财政平衡所需资金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