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体编纂人员两年的艰辛努力,《黄冈市教育志》终于编纂完成,付梓之前,披阅再三,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有幸担任黄冈市教育局局长八年,深感黄冈教育的博大精深和品牌的来之不易,由上任初的如履薄冰,到卸任时的战战兢兢,对黄冈教育的难以割舍之情和敬畏之意无以名状!我常常思索,黄冈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市,教育为什么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究竟有那些深层的东西值得去总结和挖掘,值得传承和弘扬?读完这部志书,给了我启迪和回答。 一是崇文重教,兴学育人的传统,使黄冈赢得了“教育之乡”的美誉。黄冈教育源远流长。初唐武德四年,即建有兰溪学宫,为荆楚儒学之始。北宋建雪堂书院,开鄂东书院之先河。南宋办河东书院,跻身于全国22所重点书院。明清两代,儒学发达,书院广开,讲学著述,蔚为大观。时至清末,西学东渐,新学勃起。辛亥革命,教育鼎新,涌动出国留学风潮。“五四”运动,新文化春风乍起,新民民主教育始在黄冈萌芽。民国时期,虽战乱频仍,办学维艰,然教育事业绵延不绝,门类逐步孕育齐全。新中国成立后,接管改造,推陈出新,病树前头万木春。十年文革,教育虽遭重创,然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办好教育为人民,在传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踏着坚实的基础腾飞。扫盲教育,提前三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惠及千秋子孙;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领先;体制改革,助民办教育启航;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职业教育,从小到大;成人教育,如火如荼。黄冈历届党委、政府,情系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弹精竭智,谋定而后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捐资助学,共襄善举。正因如此,才铸就了黄冈教育今日的辉煌。所有这些,我们不会忘记,黄冈人民更不会忘记! 二是黄冈的人文精神,塑造了黄冈教育。自古至今,黄冈人喜爱读书,崇尚文化,追求书香,知识改变命运的精神诉求深入骨髓。著名的“背冰抱玉”、“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红安县二程村,其发奋求学的励志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黄冈人。在黄冈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毕昇、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影响中国乃至人类历史发展的大科学家,诞生了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文学评论家胡风,文学翻译家叶君健,作家秦兆阳,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爱国诗人闻一多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铸就了朴诚永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成为激励黄冈教育顽强拼搏,开拓前进的不竭动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新中国成立后,从这块教育沃土上接受完基础教育而进入大学,现已成为知名者,更是枚不胜举。“吾黄人文,号为冠楚。”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是黄冈教育人的奋斗精神,成就了黄冈教育。黄冈名师荟萃,青胜于蓝。南宋毋制机分教河东、雪堂两所书院,主张“教人必明体适用”,启黄冈教研之风;明朝耿定向敢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当时的讲学运动;清代陈诗,主讲江汉书院20余年,状元陈沆、探花陈銮皆出自门下,堪称一代名师;清末李卓侯,倾其家财,开设私塾,创办新式学堂,林育南、林育英、林彪和其子李四光均受其启蒙;“五四”运动以后,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戴季英等革命先驱,发展平民教育、创建列宁小学,兴办工农夜校,以教育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培植革命力量,引发“黄麻暴动”,一举震惊中外;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办抗大十分校,方毅主持七里坪军政训练班,刘西尧借教师身份敌后抗日。仁人志士,浴血奋战,点燃黄冈教育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初,梅白代表政府接管学校,黄冈教育扬帆始发,岁月流金,沧桑正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支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秉承红烛精神,律己诲人,育得桃李成荫。送30万书生嶦宫折桂,接百万学子反哺家乡。尤其是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基础教育以其“高成材率,国际奥赛摘金夺银,教学资料风靡全国”三大教育现象而轰动全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黄冈教育品牌蜚声海内外,其辉煌成就屡屡被媒体异化为黄冈“神话”,但我以为黄冈教育没有“神话”,要有也只有“普通话”。 黄冈教育的特点是能够坚持夯实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把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巧妙结合在一起。黄冈教育汲取了鄂东优秀文化的精髓,并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形成了具有深厚的教育历史文化底蕴,酿成了团结奉献、扎实进取、勇于创新的黄冈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是革命老区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冈教育人去追求,去创造,为人民奉献更加满意的教育。 《黄冈市教育志》以“存史、资治、教化”为宗旨,记其渊源,以传光荣历史,载其兴革,具明发展轨迹,上可告慰先贤,下可为后者借鉴,亦可作诸君研究黄冈教育之工具书。愿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志为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图未来之发展,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打造更加靓丽的黄冈教育品牌再续新篇章! 赘述数语,权以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