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近代史上三位最杰出的政治家

 昵称329821 2010-05-25

         欧洲的近代史,一般是指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15世纪,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这并不算长的一段历史里,欧洲产生了三位叱咤风云、名震寰宇的政治家——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俾斯麦。这三位巨人的政治军事实践,不但改写了本国的历史,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欧洲的近代史上,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他们的辉煌与风采;在整个世界历史中,他们也留下了光华夺目的一页。


                                                     英国议会民主制的奠基人——克伦威尔
    就整个世界历史而言,1640年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英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而敲响封建社会丧钟、创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首要功臣,便是领导这次革命的领袖、英国的奥利弗·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      
    克伦威尔坚定地站在国会一边。他回到亨廷顿,从自耕农中招募士兵组成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国王得以拒绝谈判。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    
    英伦三岛建立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任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3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      
    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独裁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    
     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政权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前,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民主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独裁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      
     从1653年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人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1658年,克伦威尔死于疟疾。护国政体也随之瓦解。      
     克伦威尔死后,他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从此英国进入近30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当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独裁统治时,英国终于在1688年爆发了“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在革命中被迫宣布退位。政变的结果正如克伦威尔在1640年所期望的,即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君主立宪政体,完成了这场历时近50年的革命。      
        尽管克伦威尔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克伦威尔毕竟完成了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他和在美国民主制的创建中功勋卓著的洛克可以相媲美,只不过人们视洛克为思想家,而视克伦威尔为实干家而已。


                                                        大闹欧洲的“小矮人”——拿破仑
        出生在18世纪欧洲的小矮个牛人——拿破仑,其一生的经历比任何传奇小说都精彩,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他以其超震撼超绚丽的军事业绩,使“拿破仑”三个字成了“战神”、“超人”、“强者”的代名词。在西方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个人像拿破仑这样如此长久得获得的赞誉。他凭着个人非凡的努力,从普通的科西嘉岛民,成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叱咤欧洲二十余年。他所建立的荣耀使得法兰西人在欧洲赢得前所未有的尊敬。革命使得拿破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他以自己的方式使得革命扩展到整个欧洲,将欧洲人从沉睡中唤醒,他更是以法律的形式使得法国大革命的成就得以保存,而这部法典至今仍是大多数国家法律的蓝本。
        拿破仑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亚丘镇,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比欧拿巴特。法国只是在他出生前15个月左右才获取科西嘉。年轻时拿破仑是一位民族主义者,认为法国人是压迫者。但是拿破仑却被派遣到法国军事院校学习。1785年毕业时,他年仅十六岁,就开始在军队当少尉。四年后,法国革命爆发了,刚成立不久的法国政府几年之内就卷入了同几个外国列强战争的急流之中。老天头一回赐给了拿破仑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指挥炮队在1793年土伦包围战中,从法军和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此时他已经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把自己看作是法国人。他在土伦包围战中立下了战功;被提升为旅长,1796年又被提升为驻意大利法军司令。
        从1796年到1797年,拿破仑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随后以英雄的身份返回巴黎。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
        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返回法国。拿破仑回到法国发现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他指挥意大利之战的成功而不是出征埃及的溃败。拿破仑利用这一优势,一个月后就与阿贝·西叶雨及其他人一起发动了一次政变,宣告成立一个新政府——执政府,他任政府的第一执政。虽然拿破仑主持制定出一部完备的宪法,并为民众投票通过,但那只不过是他实行军事独裁的一付假面具,他很快就战胜了政变中的其他同谋者。  
         拿破仑飞黄腾达的速度令人吃惊。1793年8月在土伦包围战之前他只不过是个无名鼠辈,一个24岁的非完全法国血统的小军官;不到六年以后,年仅30岁的他就成为法国无庸争辩的君主,他在君主的宝座上一坐就是14年多。
        拿破仑统治法国期间,政绩显著,有声有色,他的治国本领丝毫不亚于他的军事才能,仅一部对西方历史影响深远的《拿破仑法典》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不过他最震撼的业绩还是大闹欧洲,单挑群雄。如奥地利一直是反法急先锋,他们几乎每次战前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打败拿破仑,但几乎每次都反被拿破仑打败。马伦戈会战、乌尔姆会战、奥斯特里茨会战……奥地利人提起这些“衰战”就恨不得撞墙!虽然奥地利有一个难得的名将卡尔大公,但面对强大的拿破仑,卡尔最终也只能退隐江湖。延续了八百多年“香火”的“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用神话般的军事才略画了上句号。
        拿破仑一贯主张的方针就是做革命的保卫者。但1804年他却正式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而且还让他的三个兄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登极。他的这些行为无疑引起了一些法国共和党人的忿恨——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法国革命理想的彻底背叛——但是拿破仑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困难却是战争。虽然法国与英国及其同盟国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长期战争中,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不断地赢得胜利,但是却无法打败英国的海军,从而也就无法征服英国。1805年拿破仑时运不济,在特法拉加海角上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英国海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彻底胜利,获得了海上的控制权。虽然拿破仑仅在特拉法加海角战六周后大破奥俄联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未能真正补偿法国海军惨败。 
        1808年拿破仑愚蠢地使法国卷入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场长期而无目的的战争,使法军多年陷入困境。但是拿破仑铸成的致命大错是他的征俄之战。
        俄国军队初期的糟糕表现是拿破仑对俄国军队的实力做出了误判。于是乎,悲剧开始了:1812年,拿破仑亲率的60万征俄大军被俄罗斯的严寒和库图佐夫的忽悠给报销了,从此,牛气“小矮人”再也“牛”不起来了,先是败阵莱比锡,后是饮恨滑铁卢,拿破仑被一大帮敌手疯狂“群殴”,虽拼死血战但还是寡不敌众。更何况,这时“小矮人”的脑袋也不像从前那么清醒了,失误不断,用人不当,如此一来更是难敌群雄,帝国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战争神话从此破灭,威震天下的欧洲霸主成了小岛之上的窝囊囚徒,这真是应了咱中国一句俗语——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拿破仑有许多缺点,做过许多错事,是个双面英雄。但拿破仑作为一个一生都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人们更多地记住了他的功绩。“这世界上没有比他更伟大的人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价拿破仑。一项民意调查表明,拿破仑仍然被法国人认为是除查理大帝和戴高乐之外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凭着他的宝剑和法典,拿破仑就成了现代欧洲的先驱者。”法国历史学家让·图拉德最近在他的一次演讲中强调,“拿破仑是欧洲之父”。
拿破仑只是一个凡人,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无法苛求历史,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为了明天,让我们记住双面英雄拿破仑以及他的成功与失败。


                                                  统一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在德国近代史上,只要一提到奥托·冯·俾斯麦(下称俾斯麦),世人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印象:身材魁梧、桀骜不驯、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傲慢无理、性格粗俗、暴力残忍。像彼得大帝、拿破仑一样,俾斯麦在世时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传奇式人物。他运用“铁血”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把德意志作为世界强国推上了历史舞台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还不存在现在的德国,只有一个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实际上仍保持着封建割据的局面。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进程。正是俾斯麦的出现,将四分五裂、任人欺凌的的小邦国,变成当时世界第二强国。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国和法国统治阶层的意愿和图谋。 
        自19世纪50年代后,俾斯麦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自己的庄园,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这个领导权不能被德国资产阶级所掌握,更不能被工人阶级所掌握,而必须由普鲁士容克所掌握。因此,他一方面主张用强力压服资产阶级,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他也清楚,欧洲列强,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在德国内部,普鲁士的霸权一定会遇到奥地利的坚决反对。对于这些障碍,只能用武力作为后盾。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强权统治,根本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的一致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天下的大问题不是靠演说,不是议会辩论就能够解决的,只能靠铁和血”。“铁血宰相”之称,便源出于此。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反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他对德国事务的不断干涉,激起德国民族运动的高涨;同时欧洲列强因同法国有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麦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取得节节胜利。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推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利益服务的政策,一方面采取许多措施,加强对德国的统治,对外则推行大陆政策,在1873年和俄、奥成立“三皇同盟”,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一方面继续推行铁血政策,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到19世纪80年代末,俾斯麦的内外政策连遭失败,在威廉二世继位后,他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甚至自己好景不长的俾斯麦,被迫于1890年3月17日辞去宰相职务,回到自己的庄园。一代枭雄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孤独生活。1898年,俾斯麦在卡尔斯鲁厄逝世,享年83岁。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向资本主义列强的重要历史时期。客观地说,德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它有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但是,统一后的德国实力逐渐强大,可能是这种“铁血政策”的不断影响,德国逐渐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