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比歇夫全名: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 生卒: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 苏联昆虫学家 ,数学家,哲学家。 所有的人,连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 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 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 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 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概述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要点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坚持就是成功。步骤⑴记录。运用各种各样的耗时记录卡准确地记录时间耗费情况。工作记实表,真实准确; ⑵统计。每填完一个时间区段后,对时间耗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看看用于开会、听汇报、检查工作、调查研究、走访用户、读书看报等项目的时间比例有多大,并绘成图表。 ⑶分析。对照工作效果,分析时间耗费的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⑷反馈。根据分析结果制订消除浪费时间因素的计划,并反馈于下一时段。《奇特的一生》,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传记。
柳比歇夫是苏联时代的科学家,他一生著作丰富,涉猎广泛,成就斐然: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 他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是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 看了上面的介绍,有人会认为他是不是一个非常勤奋,不分日夜做研究的人,那那就错了,柳比歇夫在这之外,还比旁人看过更多的话剧,去过更多的地方旅游,听过更多的名家音乐,搞过更多的体育活动…… 可最为令人惊叹的事情还不在这里,他人生格言的重要一条便是“感到疲倦就马上停下工作去休息”。根据书中记载,柳比歇夫每天都保持10个小时的睡眠——天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究竟是怎么做到上述那一切的呢? 这都是在于柳比歇夫有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统计法。其实这套方法本质上也就是“事前计划、事后总结”,但是柳比歇夫把他发挥到了极致,每天都记下自己当日活动的耗时,每月又累计叠加,每年又总结展望,摘书中一段为证: 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一九六五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十五分,陀布尔让斯基——一小时十五分)。分类昆虫学,参观——二小时三十分,安置捕捉器两个——二十分,分析——一小时五十五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二十分,《医学报》——十五分,霍夫曼的《金罐子》——一小时三十分,给安德朗写信——十五分。共计六小时十五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怎么是“共计六小时十五分”?从记录着,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它。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一九六五年的八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六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分类昆虫学 ——二十小时五十五分 附加工作 ——五十小时二十五分 组织工作 ——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 —— 一百三十六小时四十五分” “基本科研”这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 —— 一小时0分 8.校对《达达派研究》 ——三十分 4.数学 ——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曾诺夫 ——五十五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十二小时O分 7.学术通信 ——十一小时五十五分 8.学术札记 ——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 ——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 ——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这十二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一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三百七十二页,看完(共十六小时五十五分)——六小时四十五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九十一页 ——二小时0分 3.P.贝尔格的手稿——二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十七页 ——四十分 5.拉特纳的手稿 —— 一小时三十分 合计 —— 十二小时五十五分” 柳比歇夫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总结、统计、展望,归纳自己的得失,最后形成了一套极为高效的工作生活安排。根据这一安排,他认为自己倘能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就已经非常伟大了,事实上他所以能做出那么多的成就,也正是建立在这每天的七八个小时之上——不过必须说明,这是所谓“纯时间”,柳比歇夫自己在日记中是这么解释的: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 纯时间主要用来进行最需要消耗心智的活动,比如学术研究,而在此之外的准备、搜集、整理、积累,又包括上述大量娱乐、体育活动,柳比歇夫只用所谓“时间下脚料”来进行: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一定的地点。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它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把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这套时间管理法其实和现在通常的时间管理方法相类似,计划-行动-总结,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时间管理不好呢?(包括我自己)。这就是缺乏柳比歇夫的精神,为科研研究而献身的精神。 愿我们都学习柳比歇夫,不仅仅学习他的方法,而更学习他的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