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名山与皇家道场的融合

 超凡子 2010-06-04
道教名山与皇家道场的融合
 
作者:褚红霞 汉石 周靖        来源:中国民族报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传说是太子玄武当年修道的处所。资料图片 

武当山上的复真桥。资料图片 

  明永乐十年(1412年),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奉旨来武当山规划宫观建设。但是,800里武当绵延纵横,如何将它营造成一个“道法自然”的人间仙界呢?孙碧云想起了一个自宋代开始流传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玄武在武当山修仙得道的传说。永乐十三年(1415年),依据玄武修仙故事敕建的武当山被冠以“大岳太和山”之名。

  朱棣与玄武之缘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修行之人的心中,此时,阳气充足,正是吐故纳新的最好时候。吐故纳新才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春日的清晨,武当山太子坡的道长们似乎在和着阳光的节奏起舞。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气的环境中,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着自然而生长。

  600年前的明永乐十年(1412年),也有一位道长站在这里。面对无限春光,这位名叫孙碧云的道长却心事重重。这一年,68岁的孙碧云接到了永乐皇帝的诏书,令他将武当山规划为大明王朝的皇家道场。

  如何规划这座大山才符合皇帝的心意呢?孙碧云思量良久,想起了不久前永乐皇帝曾急召武当山道长简中阳进宫。这次跨越千里的召见,只为了一个从宋朝开始流传的道经故事。

  武当山道长简中阳告诉永乐皇帝,武当山主神玄武本是北方的一个神灵,历经千辛万苦到南方来修炼,最后得道成仙,成为仅次于天(玉)帝的亚帝,而且每当人间遭遇灾难的时候,玄武神便会下界,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或许从这些故事中,朱棣得到了一些启发。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得皇权的帝王,朱棣常常会在深夜被噩梦惊醒。与玄武神的相似之处,成为朱棣灵魂的出口。据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祝建华分析:“这个真(玄)武是从北方打到南方的,最终在南方修仙坐镇天下。这跟朱棣的经历非常相似,所以朱棣觉得他应该借此来制造‘皇权神授’的舆论。”

  史书记载,简中阳入宫不久,朱棣便下诏书给孙碧云,让他前往武当山“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朕将卜日营建”。孙碧云是历代武当山道士中接受皇帝圣旨最多的一位。作为张三丰的高徒,孙碧云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使明朝皇帝对他赞赏有加。求仙心切的朱棣还曾请孙碧云充当信使,传递他对张三丰的仰慕之情。于是,当朱棣想要敕建皇家道场时,造诣深厚又久伴君侧的孙碧云便成为最佳人选。

  玄武修仙故事和武当山水的自然融合

  孙碧云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意,可是,该如何在一座大山身上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呢?在一遍又一遍的攀爬和思索中,一个原本抽象的构想在孙碧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站在巍巍山顶,他决定将玄武修仙的故事融进武当的山水之中。

  道经故事中记载,静乐国太子玄武入武当山后,他的母后不舍与儿子分别,便一路追随而来。在一段曲折的山路上,她喊了太子18声,却下了18步,而太子在对面山上应了18声,却上了18步。孙碧云在久久的思索后,将这段蜿蜒的山路作为母子分别的“上下十八盘”。

  传说中,皇后继续追赶,终于抓住了太子的衣角。太子却拔出宝剑,将衣角割断,不想竟劈山成河,皇后被隔在了对岸。于是,孙碧云便将这条河称做“剑河”。后来,国王令大臣率500员精兵入山寻找太子。精兵们入山之后,准备渡过涧水时,突然涧水陡涨,九渡不能入山。因此这条山涧被称做“九渡涧”。自此之后,无数个春去冬来,静乐国太子在武当山踏上了修道之路。

  在漫长的问道生涯中,太子曾想要放弃,但在神灵的点化下终又回头。跨过复真桥,太子脚步坚定,再次回到太子坡之后便不言放弃。于是,太子坡又名“复真观”。

  今天,从空中俯瞰太子坡,其背依陡岩,面临九渡涧,地势狭窄,很难像平原地带那样展开横向铺陈。在此修宫建观,似乎违背了皇家道场应有的“皇权中轴”形制。该如何取舍呢?孙碧云想到了修习多年的《道德经》。《道德经》里边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的核心就是以自然为法则。此时,孙碧云豁然开朗,或许只有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讲求天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才是规划皇家道场应该遵循的根本。

  公元1412年的初秋,孙碧云终于将太子入山修道的故事融入了山水之间。然而,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孙碧云清楚地知道,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让这座大山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才是永乐皇帝的真正意图。

  至上皇权在武当山建筑上的完美体现

  今天,从远处望去,太子坡依山造势、重叠错落。其宫观采用了象征极尊的红墙绿瓦,仅次于故宫的等级。它成了道教宫观中皇家建筑法式与江南园林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历经4个月的精心规划,孙碧云向朱棣递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永乐十年(1412年)的农历七月初一,朱棣用黄榜诏告天下,他决心大修武当宫观,以答谢玄武神多年的护佑。昔日寂静的大山将要开始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修建。

  从此,30万名工匠汇集武当山,开始了浩大的营建工程。在长达12年的修建中,正是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和智慧营造了一个个巍峨的宫观。

  南岩是武当山36岩当中最美的一岩。传说当年玄武到武当山已经修行42年的时候,他突然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离天越来越近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女子,要许身于他,但是他直接就拒绝了这位女子。于是,这位女子纵身跳下悬崖,因为玄武想要救人,所以也随着她跳了下去。这个时候,崖下突然出现了5条灵龙,五龙捧圣,玄帝终于得道成仙。至此,玄武修仙的故事在南岩宫完美收场。

  或许,从太子坡一路行至南岩,武当山的修建让孙碧云更深刻地理解了《道德经》。一句简单的“道法自然”,让他体味良多。自然山水与道经故事巧妙融合,构成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每一个建筑单元都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因此,各宫观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峰、峦、坡、崖、涧之间。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说:“故宫是建在平地上,武当山各宫观是建在山上的,而且是根据山形的特点来加以布局的。这在古建筑里应该是规模最大、跟自然的山形结合最完整的一个。”

  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当山作出这样的评价:武当古建筑群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道法自然”的深层含义

  1415年,孙碧云接到了明永乐皇帝特赐给南岩宫的供器。显然,孙碧云的苦心规划甚得朱棣的欢心。永乐皇帝不仅为南岩赐宫名“大圣南岩宫”,还深情地说:此名山胜境,必得高人羽士看守。于是,命孙碧云为南岩宫住持,统领全山道教事宜。这一年,武当山接到了一块由永乐皇帝下令颁发的圣旨牌。朱棣严肃地写道: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不许生事喧聒,伤害祖风者治以重罪。

  当时朝廷派了400多名道士在武当山负责办道修道。这400多名道士是需要有人来供养的,谁来供养呢?为此,永乐皇帝下发圣旨:拨犯人500名去那里做佃户,专一供赡。更为特殊的是,前往武当山的犯人并非普通的犯人。

  据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考察:“在武当山这样一个被称为大岳的圣地,明成祖肯定不会把杀人放火的重刑犯放在这里。他发配过来的犯人主要是一些政治犯、经济犯,这些犯人此前或是政治家、艺术家,或是医生等。武当山的道士也是全国选派过来的高道。这些道士在这个地方生活,要求周围的人文化素质也比较高。同时,这些佃户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到武当山,他们不光是一个人来,而且是一家人一起来,带着他们的耕牛、钱财一起来到了武当山。这样整个武当山的生产、生活都带动起来了。”

  在道人们心中,“道法自然”就是指遵循自然的法则。但在孙碧云的构想中,它不仅是指宫观营造中的依山就势,还有道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佃户的辛勤耕种下,武当山农田肥沃,物种丰富。一片生机盎然中,孙碧云体会到了“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从此,武当山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