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作品欣赏

 寻雨 2010-06-06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山水、花鸟、无一不精。将工笔与重彩水墨溶为一体,造诣精深。

 

  •  



     《黄山九龙瀑》

     纸本水墨小青绿设色立轴 67×180公分 乙亥(1935)十一月

     大千先生29岁那年(1927年),曾与二兄善孖带领门人及子侄,初游黄山。四年后大千第二次去黄山,携带当时尚未普及的相机和笨重的玻璃底片,拍了叁百多张照片。

     大千先生此画以巨松为近景,采用石涛的技法。而全幅山岩上的松树,由大而小从近处推向远方,突显空间的距离感,显示他了解西洋定点消逝法的透视观念。为了突显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坚挺的质感,他用侧笔直皴或斧劈法。

     从全幅充塞密实的山岩布局来看,大千巧妙地运云气为呼吸,通瀑布为血脉,又在右上方的圆峰处留白,以突出建在巨岩峭壁上的二亭与奇松。在设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浅绛以外,又在适当的山岩上敷以较薄的石青、石绿,使得全画辉映着色调清俊明快的美感。

     而他在题语中,畅论黄山派各大家的风格:“渐江得其骨,石涛得其情,瞿山得其变,近人昌言黄山画史,遂有黄山派,然皆不出此叁家户庭也。”

     其实是暗指他此画已兼得黄山的骨与变,而又不失其情,反映出他兼学叁家的总成就。比较此一时期大千其他的黄山图,这一幅显然是比较严谨的经意之作,因为这是他为一位至友“汉卿先生”所绘。“汉卿”是张学良先生的表字,大千一生对他赠画不断,交情不言而喻。

 

  •  

 



     《水月观音》

     纸本水墨浅绛立轴 173×88公分 丁丑(1937)二月十九日

     在宋元之际,极为流行画“水月观音”,然而留存在我国境内的数量并不多,反而在日本存有不少藏品。大千先生赴日留学以后,又几度往返日本,想必有所接触。

     目前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一幅元人《水月观音》,虽然观音的姿容与大千此画并不相同,但是全幅布局,岩石、悬瀑、波浪等,却都与大千此画形神相似。可见大千这一类观音作品,基本上也都有所本。

     大千先生一生中,重复画过的这一类大同小异的观世音像,并不在少数。此画开脸,显示了大千在民国初年时期的品味,在下眼皮部分,晕染出浅浅的眼袋,表现一种惺忪慵懒的美感。但自敦煌归来以后,在线条、设色、开脸和衣纹方面,都明显受到壁画技法的影响,风格上产生相当大的差异。

     观音,是普受民间敬爱的佛教人物,也是大千一辈人物画家当时共同的题材之一,如南张北溥的溥心畲先生,也有不少这一类观世音像的作品。

 

  •  



     《仿唐人吉祥天女》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132×63.9公分 午(1942)上元(西历3月1日)

     大千先生在1941年五、六月间,远赴敦煌的途中,经过安西,即往城南百余里的榆林窟,作为期五天的观摩。

     大千抵达敦煌之后,11月底离开敦煌到西安,为了临摹壁画,又再度专程前往榆林窟,大约停留了20天,当时临了一幅五尺高的五代人所作《吉祥天女像》。

     后来前往青海西宁寺,除了观摩青海着名的“塔尔寺”与其壁画以外,主要是想从喇嘛壁画师那儿,了解传统佛教绘画的技术问题,也顺道采买了大批画布、画笔、画纸、胶粉,以及名贵的石青、石绿和朱砂等矿物颜料。此行大千结识了青海省主席马步芳,请他批准五位喇嘛画师离境,前往敦煌协助大千的临摹工作。

     就在此段期间,大千除了画一些酬应当地仕绅的画作以外,他在1942年的上元节根据他在榆林窟所摹的《吉祥天女像》,又另作此画,寄给在四川的老友张群(岳军)先生。大千与张群的交往早在1927年已开始,交往至深,他俩长期的友谊,一直维持到1983年大千去世。

     此幅《吉祥天女》虽以石青、石绿、朱砂和白粉为主色,但由於敷色面积皆不大,显得简朴而高华,是比较素雅的设色效果。人物身材比例匀称丰腴,线条圆浑流转,衣带飘逸,作前行回首的姿态,造型生动而肃穆,是大千敦煌中期的一件佳作。

 

  •  


     《临刘道士湖山清晓图》

     绢本水墨设色立轴 223.5×84公分庚寅 (1950)嘉平月(1951年1月8日-2月5日)

     1945抗战胜利,大千到北平搜访旧迹,在他得到董源《江堤晚景》的同时,又得到一件世传为巨然的山水。后来经大千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一幅画并非巨然的,而应该是刘道士的作品。

     大千在此幅《临刘道士湖山清晓图》的长题中,说明了巨然的画,例如故宫的《秋山问道》,有“矾头风蒲,苔点散簇”的特点,而此画全无。而且世传“刘道士以道士在左,巨然以僧在左”,此画中有位朱衣道士,大千因而认定为刘道士作品,并且将之定名为《湖山清晓》。这样的考证工作,已经不是一般画家份内的事,或能力所及。大千先生实际上也是走在时代前端的美术史家和鉴赏家。

     《湖山清晓图》中的云气渲染,是《江堤晚景》中所没有的,而此画表现技法的独特之处,是水纹的部分,与《江堤晚景》中规律的鳞纹迥异其趣,不但不作水平的波纹,而是由斜向的曲线纹所组成。

 

  •  

 



     《红叶玉鸦》

     纸本设色镜片 113.5×45.5公分 丁亥(1947)嘉平月(1948年1月11日-2月9日),

     大千先生画花鸟,开始时是从新罗、八大、徐渭、陈淳等写意风格入手,到了1930年代,经由明代的陈洪绶,上追宋人的工笔花鸟,例如滕昌佑、林椿、宋徽宗等。

     当大千在北平时,常常和画友于非厂一起去鸟市,观赏各种鸟类。他在四川青城山居时期,常见到山花异鸟,并且自己养鸟以便日常观察或写生。所以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到他病目之前的1950年代初期,是大千先生工笔花鸟的高峰时期,之后他又只画写意的花鸟。

     大千题画时曾说,“青城山中樟柟漆树,未秋先红,璀灿如锦”,指得就此画中的这种红叶,是他在青城山居时秋冬间庭院中的实物。枝上栖息的白羽鸟,大千名之为“玉鸦”,有时也称作“雪鸦”,是大千在青城及成都所蓄养的一种异鸟。

     这幅《红叶玉鸦》用笔设色都非常精致秀雅,而毫无匠气,足以与古人一争长短。




     《仿唐人控马图》

     94.5×46.3公分 乙酉(1945)嘉平月(1946年1月3日-2月1日)

     大千先生这幅《仿唐人控马图》,与《明妃出塞图》作于同时同地,都在北平颐和园。

     从此画的风格来看,使人好像看到唐人壁画一般,是张大千在敦煌面壁钻研之后,才产生这般浓丽与清雅并俱的风格。

     画中描写一片踞高下望的绿色高原上,一位白衣红领、唐人冠服的控马师,向后拉控一匹全身乌黑但有白蹄的雄武骏马。马身的乌黑,是用一种不发光的槟榔墨多次晕染而成,有一种浓厚的感觉。马的前蹄腾空,马尾激烈地摇动着,人与马的互动姿态相呼应,画得极为生动传神。

     当大千1960年左右为“画谱”中动物一节作插图时,曾将此马的姿态画入谱中。

     张大千的二兄善孖擅长画各种动物,在养虎画虎之前,早就精於相马画马。大千早年跟随他习画又耳濡目染,因此也精于画马。况且大千在甘肃、青海地区时,既有骑马的机会,又研究中国古代的《相马经》,所以对唐宋人画的马也确实下过苦功,所以对自己画马颇有信心。此幅精妙绝伦,堪称是大千画马的代表作。

 

  •  

 



   《老树腾猿》

     纸本水墨设色立轴 240.5×122公分 己亥(1959)嘉平月

     大千先生在叁十多岁时就非常喜欢画猿,而且临仿宋代易元吉的作品。

     画史记载易元吉:“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观猿、狖、獐、鹿之属,心传目击,悉着毫端。又尝于长沙所居之舍后,开圃凿池,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多驯养水禽山兽,以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画笔之思致,故动植物之状,无出其右者。”(《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

     令大千先生万分神往,以易元吉为楷模。其实大千的经营园林,又何尝不是易元吉的翻版?然而易元吉之於猿猴,因为不像大千有转世传说的情结,恐怕不至於手拉着、或怀里抱着猿猴散步,更不可能带着猿猴去坐飞机了。所以即使称大千为“今之易元吉”,都还不足以形容大千在画猿方面的投入与成就。

     此轴章法,是将黑猿置于深山急涧的一株参天古木上,一臂攀援在粗壮的横枝后面,正眼注视观者,另一臂横向伸出,充分表现长臂猿的特徵。精描细写黑猿的五官、手足及毛皮,非常生动写实。而老干、枯枝、藤石的用笔,粗重洒脱,虎虎生风,与黑猿的细写,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猿身虽小,仍是观者注目的焦点。

  •  

 



     《山高水长》

     纸本青绿泼墨立轴 192.9×122.5公分 1976 夏

     此幅画面中央,泼墨叠彩翠绿斑然,有一高耸突兀的主峰,矗立云表,具有一柱擎天的气势。旁加皱纹,勾出悬崖峭壁,山中屋舍偐然,山顶的丛树中还有楼宇。主峰两侧奇峰平岗,上方湖天渺茫,风帆隐现,远山朦胧,显得意境渺远。在画幅下端,画了二株直立的巨柏,象征祝贺常用的“松柏常青”-长寿之意。左下角的桥通向外界,使得这神仙境界的洞天福地,不至于孤立于人间,而仍然是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之地。

     大千先生命题此画的《山高水长》,源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对人品高洁之譬喻,原文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实际上,也可以此四句来解读此画的结构和内容。大千作此画的动机狠单纯,只是为了要庆贺他尊敬的老友张群(岳军)的“八旬晋八华诞”。

 

 

  •  
     

 



     《临赵孟頫\秋林载酒图》

     纸本水墨青绿设色立轴 136×61公分 丁亥(1947)春

     大千先生此画作於1947年春天,也在北京的颐和园。之前的一年多期间,他在北平买到不少五代、宋元人的名迹,使他在敦煌临摹了大批重彩作品后,再接触这些正统派名家的卷轴画,他们工细精谨的笔墨,又成为大千最新的养份。

     画上的自题,说明了这是一幅临本,以青绿为主调,画面呈现明净华美,精丽而有士气的装饰趣味,正是赵孟頫所传承的南宋院体画的风格。在用笔方面,不论山石枝干、松针夹叶、屋宇舟船、流泉波纹,都非常细秀劲挺。至于画中的高士叁人,他们脸相、性格各不相同。其中一位高士手执拂尘在岸上缓步转身,神情闲雅,凝目注视舟中动态。舟中有两位高士对坐着,一位侧过脸看二名仆人正在交接酒瓮,另一位回首望向舱中的卷轴,而船梢站了一名童子正在撑槁。

     画中所有人物的神情、衣着和动作,安排得各如其份,很明确点出此画的主题,是高士们在明丽的秋光中,正要载酒出游。

 

  •  

 



     《临印度画仕女》

     绢本大设色镜片 99.1×49.5公分 庚寅(1950)夏孟(西历5月17日-6月14日)

     大千先生在阿坚达观画以外,也游览了佛教的名胜。五月初他们一行抵达印度北境与尼泊尔交界的山城:大吉岭。此地海拔2500公尺,树木青葱、山势磅礴,可以远眺喜马拉雅山雪峰,景色幽静,使大千不禁流连不忍离去,於是一家赁居於此。

     此画一看便知带有印度色彩,但是又与阿坚达石窟的壁画不同。原来大千是根据一幅约二百年前印度蒙古王朝时期的画,变化而成的。

     印度蒙古王朝的画受到波斯绘画的影响,两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中国的青绿工笔画,颇有相近之处,都比较注重线描,色彩平涂,不重视光影和立体的表现,而且所用的色彩,皆以朱砂、石绿、石青为主。

     然而大千此画以其深厚的中国画基础所绘之线条,特别是细草等,已经是中国化了。大千对此画的临摹兴趣,除了吸收异国画法之外,他所选择的,几乎全以胸部健美的美女为主题,这是唐代以后传统中国仕女画极少见到的。

     在大千的画作中,临阿坚达壁画已是少见,而此画临的又是波斯风的印度画,可能更是绝无仅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