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名将

 甜奇 2010-06-07
多尔衮:★★★★★

  (1612年-1650年)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子。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1636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占领北京。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年仅39岁死于河北承德。

  洪承畴:★★★★

  (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人。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崇祯十三年,清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因兵部尚书陈新甲、张若麟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因叛徒出卖,洪承畴被俘。洪承畴被送到盛京,“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洪承畴成为清朝建国的功臣。

  岳钟旗:★★★★

  (1686-1754年)字东美,四川成都人,据说是岳飞之后。文官改武职后,在历次征战中,以谋略见长,惯于以少胜多。历经三朝,先后参与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乱;他将孙子、吴起兵法灵活运用于战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如:大军速战(乌兰木呼儿);以迂为直(果密番部)。又如,雍正2年,他率兵5000人,深入敌境,5月以火烧郭隆寺,大破罗卜藏丹津万余叛党,在黎明突袭敌营,最后平定青海。另外他在乾隆时平定了金川叛乱。“自松潘至西宁,五千余里,烽烟肃清,青海为之夺气。”(《小仓山文集。威信公岳大将军传》)

  年羹尧:★★★★

  (1679—1726)清朝名将,字亮工,汉军镶黄旗人。多次参与平定少数民族武装叛乱。平定西藏叛乱,1723年青海叛乱,他官拜抚远大将军,领兵征剿,只用一个冬天,迫使叛军10万人投降,罗卜藏丹津逃往柴达木。以功高加太保,封公爵。后来因为居功自傲,被雍正帝猜忌,最后以92条罪状勒令自尽。其一子被处斩。著有《年将军兵法》和《治平胜算全书》。年大将军一生轰轰烈烈的,凡是谈清代领兵、打仗的,无不谈到年羹尧。

  石达开:★★★★

  太平天国翼王,太平天国诸王中最具有军事才华的指挥员。也是天国初期,清军最畏惧的人。他成功地指挥了夺取武昌和天京,在西征中他指挥的蕃阳湖战役更是兵家经典。逼得曾文正几乎投水自杀。令人可惜的是因为天京事变后洪绣全的猜忌,石达开领兵负气出走,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企图夺取四川以为立国之本,另建天朝。一路转战连连碰壁,他率领的20万大军离开他返回了天朝。兵力被严重削弱的石达开开始走向覆灭,前进到大渡河边时终于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这里,被优势的敌军合围,进退无路,石达开就此终结了他传奇的神话。

  曾国藩:★★★★

  湖南湘乡人,大清名臣,是理学经世派、洋务派代表,第一个发展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主张“西体中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曾国藩在湖南组织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对太平军作战。湘军是清兵中最能打的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所谓“无湘不成军”即由此而来。曾文正作为湘军的教父,治军以程朱理学和申韩之术,特别重视军魂的塑造,提出了“诚便是忠信”的观点。曾国藩长于治兵,而短于用兵。曾文正攻破天京的一整套完美的计划足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很冷静、狠辣的军事谋略家(曾剃头嘛)。在曾国藩等人的筹划下,清军长期以江北、江南大营掐住天国的命脉咽喉,屡败屡战。采取分化瓦解等手段收买招降天国叛徒,夺取了战略要塞九江、安庆等地,重兵围攻天京等环环相扣的煞手,使太平天国全无还手之力,一直被动防御,最终走上了覆灭的道路。曾国藩在镇压捻军采取河防圈制,以静制动,以主制客却惨遭失败。曾国藩的兵法虽然有一点落后,但曾文正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堪比三国的司马懿。曾国藩仍然以儒将资格跻身名将行列,虽然他这个儒将形象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儒将形象不太吻合。

  李秀成:★★★★

  原名以文,后称李寿成,又改为李秀成,1823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太平天国忠王,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白玉柱。李秀成奠定他在军事名将地位的经典之战就是击破江南大营。1860年3月19日,他精兵奇袭攻破杭州。引诱敌军分兵驰援,乘敌兵力分散,突然回师。5月初,李秀成组织太平军兵分数路,里外夹击,大破江南大营,歼敌数万,摧毁军营50多座,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威胁。李秀成后来率军西征,所向披靡,占领江西。进入湖北,但后听信英国领事的话,没有攻克武昌。至使天国援救安庆的军事行动失败。他回来退守天京,天京陷落后,被清朝擒杀。李秀成那种“取势于千里之外”的作战理念和指挥艺术,其对手望尘莫及。忠王李秀成屡败敌顽,独撑天国危局,无愧于一代名将的称号。

  左宗棠:★★★★

  (1812-1885年)大清名将,他的军事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晚清的军事将领和政局。初出茅庐的左宗棠与林则徐与一面之缘,林“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1860年,他在曾国藩、胡林翼的荐举,被授四品卿衔,开始长沙金盆岭募练5000楚军,以勇代兵,提出了精兵思想。左宗棠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在江浙一带对太平军作战。在曾国藩对付捻军失败后,左宗棠通过采取卡住渡口,封锁渭河,把西捻军围困在四河之间的策略,最终剿灭了捻军。1869年,左宗棠平定了回民马化龙起义。在平定新疆的战役中,左宗棠抬棺临敌,首次提出了纵深梯次配备军队的方案,具有现代战争的特征。左宗棠挫败了沙俄的阴谋,击败浩罕国的阿古柏,因为收复新疆,左宗棠被因此称为“塞防之星”。他是清以来第一个重视军队后勤补给的将领。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

  丁日昌:★★★★

  此丁日昌非甲午海战那个丁汝昌也。(1823——1882年)广东丰顺人,字禹生,又作雨生,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他的军事活动集中19世纪60年代,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是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1869年开始丁日昌第一个编练新军,为清末新军的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最终分立准备了理论前提。丁日昌在改革陆军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主张和设想。后来许多名将都出自由丁日昌力主创办的军事学堂,他顶着巨大压力促成了首批留美学生,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严复、刘步蟾。1875年继沈葆桢之后主持福州船政局。1880年,会办南洋海防,节度水师,旋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提出了许多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后来新军的设立作出的贡献不可低估。丁日昌的功绩可谓当世之颠峰。

  刘永福:★★★★

  (1837年-1917年)清朝名将,字渊亭,广东钦州人。早年当过水手。1857年,先后参加郑三、吴亚忠领导的反清起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称黑旗军。在清朝的征剿下,他余部三百余人进驻保胜(今越南老街),屯垦安民。队伍很快发展到两千余人。法国侵略军进攻越南河内等地,他应越方要求,率黑旗军与越军联合作战,在河内西郊大败法军,斩法军首领安邺上尉等数百人,乘胜收复河内。在河内城西纸桥一带同法军激战,毙法军司令李维业以下数百人。清廷被迫向法国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的官衔。他率黑旗军同清军联合向法军进攻,包围宣光,伏击法国援军,接着又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率黑旗军两个营赴台湾,帮办台湾防务。他在台湾同日军血战近五个月,拒绝日军劝降。但因清廷断绝援台,义军逐步退至台南,其的部下大都战死。台南失陷。刘永福潜回大陆。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80岁高龄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1917年1月,病卒。

  ================================================== =================

  〓★〓关于清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的特别说明:

  (限于名额数量和分布比重,我在选择中忍痛放弃掉了2位名将,第一个是陈玉城,另一个是赖文光。)

  ■乾隆帝:号称为“十全老人”,曾经发动十次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两次对准葛尔的战争;平定回部,平定台湾天地会;征缅甸、征安南;廓尔格战役,其实惟有平定西北的战役是他亲自指挥,但也显示了他的武略。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绰号“四眼狗”,但实际上陈玉成是位帅哥。陈玉成是清军最畏惧的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许多的清朝名将都曾是他手下败将。他14岁就加入了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在战斗中累立战功,很快地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其实早在天平天国初期,陈玉成已经是位不可多得的骁将。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战役他都战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军名将李续宾部,而闻名全国。参与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营的战斗。并主持策划了著名的惨烈的援救安庆战役,可惜功败垂成,此非战之罪也。安庆战役后,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清朝擒获,他就义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须绕舌耳!”的名言。勇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全期的擎天白玉柱。但其帅才稍嫌不足。

  ■李鸿章:最出彩的是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建立三洋海军。但是他因为职务原因很少有机会领兵出战,在甲午战争中拙劣的表现使他失去了成为名将的可能。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山人,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在军事上尤其是海防上、陆防上和军事训练上的主张本可以使他跻身军事理论家的行列,限于名额,忍痛舍弃了。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重要代表,一生忙于军政,追求军事改革,主张军事自强。第1阶段,强调“西体中用”;第2阶段“体用观”,并编练了“自强军”,成为新式陆军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张之洞建立的这支“自强军”改编成湖北新军,称为“天下劲旅”,成为了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鉴于张之洞并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搏杀过,所以不予选入。

  ■僧格林沁:满清亲王,执掌清朝最精锐的王牌军蒙古兵兵权。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取得胜利。还曾镇压捻军。但总结其军事经历发现他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在本来可以讲和的情况下,恃勇斗狠,使和谈破裂,并在关系北京安危的八里桥战役中大败,虽然其中有武器装备差距的原因,但他错误的指挥也脱不了干系。最后他在镇压捻军时屡败于赖文光;高寨楼中计,更显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丢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够格选入。

  ■施琅:原郑成功的部将,擅长水战,他整船练兵,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台湾,仔细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备,施琅2万大军,300艘战船突然袭击,郑将刘国轩仓促迎战,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敌之计“,又逢风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刘国轩12000人,刘国轩逃回台湾。然后郑氏就投降了。仅仅凭一次战役不足以位列历代名将之林。

  ■鄂尔泰:雍正时的云贵总督,以剿抚并施,解决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是“大一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实施。但鄂尔泰更多依靠政治手腕,军事手段只是相辅,因此不予选入。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在镇南关战役中冯子材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了法军第2旅指挥官尼格里。冯子材虽然参与镇压过太平军,但在征伐太平天国的战史上他的默寂无闻,说明他起的作用实在有限。直到60多岁才出彩,有了镇南关一战的胜利。他和施琅一样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么太多的韬略。

  ■聂士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他很有才华,但是作为名将如果没有成功的战绩作为支撑是没有说服力。仅凭抗法取胜升为总兵还不够。聂士成,他没有成为名将的土壤,那是他生不逢时,抗日、抗八国联军他好象没有太多可以令人信服的战绩,只是不怕死,爱国没有用。只有用胜利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才行。

  ■邓世昌:他位卑职轻,战略意义有限,称之抗日爱国名将,或者民族英雄即可。站在纯军事角度,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实际上起的塑造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军魂作用。硬要说他显示了什么很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指挥艺术,确实没看出来。他开着军舰去撞击敌舰途中被鱼雷击沉,至少可以看出他还是不够冷静。

  ■刘铭传:(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参与镇压天平天国和捻军,但主要扮演马前卒的角色,冲锋陷阵。1884年,中法战争起,以巡抚衔督防台湾。8月,法军侵犯基隆,攻陷炮台,他发挥官兵陆战优势,将敌击退。后法军再陷基隆,他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敌肉搏激战,相持八个月。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增设州县,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可见刘铭传并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胜利,只是没有败,也没有胜,而当时他守的台湾并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受到压力也是有限的。

  ■湘军名将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可以算作清朝的名将,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或捻军起义时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