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秀成临死前甩出的这一口黑锅,捻军到底还要背多久?

 思明居士 2017-09-06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湘军俘获。

李秀成在狱中回首过往痛定思痛,写下了记录太平天国起义成败的《李秀成自述》。

在《自述》的总结中(李秀成写完后不久被处死),李秀成咬牙切齿地痛批了导致太平天国灭亡的三大祸害:“我天国坏者一是李昭寿,二是招得张乐行之害,三是广东招来这帮兵害起。”(《中国近代史丛刊·太平天国》卷二)

李秀成认为,导致太平天国灭亡的三大祸害,第一个是多次叛变的李昭寿,第二是张乐行及其捻军,第三是广东招来的天地会。

李秀成

李昭寿和广东天地会的确是祸害,罪有应得,李秀成痛恨他们自然在情理之中。可是,为什么张乐行和他的捻军也是一大祸害呢?这就让人搞不明白了。

李秀成临死前还甩出这一口锅来,究竟是出于什么心态和原因呢?李秀成认为捻军是祸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捻军组织纪律差,听封不听调,处处拖后腿

李秀成对江淮大地的这一支兄弟队伍一直不是很感冒,捻军在淮北等地独树一帜,虽然与太平天国有着共同的敌人。但他们有着自己的组织,对太平天国这一套上帝不关心。捻军不加入太平天国一直是李秀成的心病所在,为笼络捻军,太平天国曾对捻军将领大肆封赏,例如将其首领张乐行封为沃王。但捻军却听封不听调,接受封赏时非常积极,参加战斗时却拖拖拉拉。李秀成在《自述》中指出,“在全邑日夜流涕,虽招有张乐行之众,此等之人听封而不能听调用也。”在太平军与捻军合作中,捻军将领李昭寿、薛之元等多次投降,反复无常,对太平军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很大影响。李秀成对捻军的不满之情,愈加深厚。

捻军首领张乐行

二 张乐行撤兵北归颍上逃跑,导致陈玉成兵败身死

最令李秀成对捻军失望的是陈玉成的死,1862年5月,陈玉成困守庐州城,清军多隆阿率大军围攻庐州。正在此时,盘踞在寿州已暗投清军的苗沛霖诱劝陈玉成前往寿州,并许以帮助陈玉成攻取河南。陈玉成不听部下的再三劝阻,决意出走寿州,结果中计遭擒,被送往清帅胜保营中,后被处死。

陈玉成的死看似是苗沛霖的出卖、陈玉成的大意导致。其实有一个被忽略的原因是庐州被围困时,张乐行将捻军大部全数撤到了颍上。如果张乐行大军不撤出淮南北上,盘踞在淮南寿州的苗沛霖就不敢轻举妄动,陈玉成就不会被出卖杀害。张乐行在关键时刻撤出淮南,间接害死了陈玉成。李秀成将张乐行的北撤认为是贪生怕死、逃避战斗,对张乐行及其捻军间接害死陈玉成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捻军

那么,张乐行及其捻军是否真如李秀成所说的一样,捻军真的是太平天国灭亡的一大祸害吗?

一 捻军始终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大局上并没有听封不听调。太平天国北伐失败后,安徽革命势力受挫,于是太平天国制定了“乐收捻匪为用”的方针,1856年7月,安徽巡抚福济等奏“肇获粤匪奸细有勾结张落刑至浦口会齐之语。现该逆在淮河抢船恐其顺流而下······”(《平捻》卷19)这是太平军与捻军合作的最早证据,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太平军将捻军视为土匪,这种心结在李秀成等将领的心中根深蒂固,与捻军合作不过是利用捻军势力而已。

捻军与太平军建立合作关系后,积极配合太平军的各种战斗。1857年3月,捻军与太平军联合进行的固始战役、正阳战役是太平军与捻军第一次协同作战。

1858年,捻军配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攻击清军,取得了三河镇大捷的胜利。“捻合股连陷滁、全、来安······”,曾国藩的湘军遭到惨败,曾国藩曾痛心疾首地说,“四年纠合之精锐复于一且,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罗尔纲·《太平天国文选》185页)

英王陈玉成

在陈玉成、李秀成联合击败清军“两大营”的战役中,捻军作为前驱攻击江北大营,在太平军与捻军的联合下将江北大营打垮。

在解救天京第三次被围战役中,“捻首龚得树等由定远池河藕塘等处纠约大股欲窜踞盯胎,为东窥蒋坝,南援天长、六合之计……”(《平捻》卷67)

在安徽与清军作战中,张乐行率领捻军多次支援陈玉成,曾帮助陈玉成拿下庐州城。陈玉成庐州被困后,捻军还积极多次组织战斗,分散清军对庐州的围困。

可见,李秀成所说的捻军听封不听调的说法是有些片面的,不排除有些捻军将士畏战逃避,但大部分捻军还是积极作战的。

陈玉成守庐州

二 陈玉成兵败身死的黑锅不应该扣在张乐行和捻军身上。既然捻军积极与太平军合作抗敌,那为何在陈玉成最危险的时刻,张乐行却将大军撤往淮北导致陈玉成被俘牺牲呢?

这得从当时的局势和陈玉成的态度说起,早在安庆失守前,李秀成将大部分太平军调往江浙一带,陈玉成独立支撑安庆。不久之后,安庆陷落,支撑西线的陈玉成“精锐尽丧,士气低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孤城。

这个时候,淮南战场形势也陷入瓦解之势。淮北的捻军却在这个时候取得了比较好的主动权,因此在这个时候放弃已经是死局的淮南北上,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张乐行北撤并不是叛逃,而是先请示了陈玉成后作出的决定,而且太平军马融合部也和张乐行一起撤往淮北。

寿州古城墙

陈玉成被俘的消息传出后,张乐行立刻组织人马到江口地区劫囚车救陈玉成,没想到计划失败,损兵折将不说,陈玉成也没救出。

而一味指责张乐行撤兵逃跑、见死不救,污蔑张乐行为太平天国一大祸害的李秀成,此时在苏州坐拥十数万精兵强将却不予支援,这又是什么道理?

由此可知,李秀成以太平军为正统,对捻军要求过严,稍有差池便认为是听封不听调,而实际上张乐行和他的捻军一直都在与太平军并肩战斗。陈玉成的死并不是张乐行的错,张乐行北撤是叛逃,马融和却是英雄,这种双重标准是不是太过分了?再者,张乐行一直血战到底,即使最后时刻还去为劫囚车救陈玉成。

太平军

李秀成临死前甩出的这一口大黑锅,让英雄张乐行和他的捻军背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在谈及张乐行及其捻军时,“听封不听调”成为了其特有标签。

我们不禁要问这口黑锅,捻军到底还要背多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