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是南宋词人、文学家。元朝统一后隐居不仕。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吴山是杭州一名胜,宋时可观钱江大潮。钱江观潮,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盛事,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这个题材,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如赵嘏“十万军声半夜潮”、白居易“郡亭枕上看潮头”、潘阆“长忆观潮,满群人争江上望”、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都是。周密这首《吴山观涛》中,有声有色地描写出吴山观涛的过程及奇观。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宋代〕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译文: 水天茫茫,满江染成青碧的秋色。海中巨鳌顶起如山雪浪,蛰伏水底的巨龙也从沉睡中惊醒。酣畅淋漓的疾风将大海吹得倒立。江对岸淡云缭绕,点点山峰青翠欲滴。天边一抹晚霞如绡纱微湿。海鸟白色的翅膀与帆影交映在辽阔江面。夜色中隔江传来悠扬的笛曲。 周密是词人又是画家,故而常常将绘画手法揉于词中,写来虚实交替,疏密相间,远近交错,于空灵之中含有无穷意蕴。这首写景小词便是一例。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天水碧”写江清水碧,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境界阔大。并暗用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暗点出时间是秋天,故下面自然引出“染就一江秋色”。由江天转至江面,为下面写江涛铺垫。这是一幅静态的秋江图。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这两句写钱江之涛,此是全词着眼点。“鳌戴”用神话故事: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流,上帝使十五巨鳌举首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动。(见《楚辞·天问》、《列子·汤问》)。大潮来了,白浪滔天,排山倒海,就象鳌戴雪山,上下起伏。又象是从梦中惊醒的海底的巨龙,还象大风将海吹得竖立起来。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将钱江大潮波澜壮阔的场面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出来。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二句,是在潮过之后,再向远方看山,看霞,看江天尽处。“烟鬟”比喻笼罩云雾的峰峦; “霞绡”,指天边红霞,如刚织就的绡纱。这二句融汇了苏轼《凌虚台》的“落日衔翠璧,暮云点烟鬟”、温庭筠《锦城曲》的“江风吹巧剪霞绡”等诗句的意境。“青滴”、“红湿”,点出这是江涛过后之景,好似潮水打湿了两岸的青山和天边的红霞,多么形象、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二句,写暮色渐临,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鸟在飞,使人感到生命的气息;隔江传来笛声,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的视觉描写,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言已尽而意无穷。 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