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朝元老的悲苦泪

 江口之鸟 2010-06-11
    三朝元老的悲苦泪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清代三朝元老,《康熙字典》、《雍正实录》,以及《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的总纂官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的故事。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在康熙一朝就已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到雍正一朝更是得到重用。雍正皇帝是如何倚重张廷玉的呢?史料上说,雍正五年(1727),张廷玉曾患小病,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近侍们吃惊。雍正则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 张廷玉受雍正器重,当然是有原因的。清史说:“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皇帝口授几句,他就可以当场伏地挥笔而就,每天不下几十次。由此可见张廷玉能准确地表述皇上的意思。雍正五年,雍正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与此相适应,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张廷玉在任军机大臣期间规划和建立了军机处的制度,加强了中央控制,提高了效率。清史说:“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从此,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了清代中后期的全部历史。再则是张廷玉的勤勉。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它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雍正经常召见他,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理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可以这么说,在雍正一朝,张廷玉同皇上的关系,已到了“名曰君臣,情同契友”的地步了。如皇位继承这样极其重大的事情,雍正在其去世前三四年即已拟定,当时只给张廷玉看过,后又让同为顾命大臣的鄂尔泰作为旁证。为了表达对张廷玉的欣赏和感情,雍正特别立下遗嘱,要张廷玉以及鄂尔泰在其身后“配享太庙”,就是死后进入皇帝家庙到地下去陪伴雍正。

    到乾隆即位后,初始对前朝重臣还表示尊重,后来就越来越不以为然甚至有戒心了。由于,在专制制度里,君权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皇上个个都充满着防范心理。而天子又基本上把士大夫阶层当作可以利用的对象,用完了,用旧了,用厌了,就弃之如敝屐,像一双旧鞋子一样扔出去了。这就决定了皇上与土大夫之间关系的脆弱性。“伴君如伴虎”之说,可能也是由此而来的。但张廷玉是一个极小心的人,乾隆一时也找不到什么碴。

    乾隆十年,因张廷玉的部属在皇后祭文中误用了一个词,乾隆大加斥责。皇上的小题大做让张廷玉感到心中不安。张廷玉深知,以他在前朝的地位,要想继续呆在京城皇帝的身边是很危险的了,君臣一旦失去了根本的信任,那就“伴君如伴虎”啊。因此,他决定请求退休回安徽桐城老家。桐城离我的家乡安庆只有60多里,我深知那儿的气候,冬天潮湿阴冷,又不像北京有暖坑等取暖设施,当地人冬天脸上手上长冻疮是非常普遍的。作为一个已经80岁的老人,这样的冬天是很难过的,可张廷玉还是一心想告老还乡。但数次上奏,都被乾隆驳回了。

    有一种说法,乾隆既不想重用张廷玉,又觉得此人知道的事情太多,怕他回乡说些不该说的话。直到乾隆十四年冬,乾隆才允许张廷玉告老还乡。

    张廷玉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希望乾隆在他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上“立字为据”。乾隆本来就对他“不爽”,听到这番话后就不高兴了。不过“配享太庙”是先皇的遗命,乾隆想了一天还是顾于情面,于第二天给他颁了“手诏”赐之。这天因有大风雪,80岁的张廷玉就让儿子代自己去谢恩了。乾隆对张廷玉没有亲自去谢恩,竟然计较得大发雷霆之怒,要“降旨切责”。吓得张廷玉赶紧于次日,冒着风雪颤颤巍巍地亲自上朝谢恩。乾隆火气仍未消。他说,你不是身体不好吗?怎么今天又能来了呢?这分明是欺君之罪!三朝元老的张廷玉,白发苍苍的近80岁的老人,不得不跪在乾隆面前痛哭流泣。乾隆仍然不依不饶,下旨削去张廷玉的伯爵。吓得半死的张廷玉也不敢再提回乡了。

    一年之后,张廷玉以为乾隆已经忘记此事了,于是收拾好行囊,准备早早登上返乡之路。不想就在张廷玉已经写好了给皇帝的奏折,准备启程之时,遇到了皇帝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曾经做过永璜的师傅,有师生之谊,因此必须参加丧礼。熬过了初祭以后,张廷玉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说自己准备返乡了,不料这又一次令皇帝勃然大怒。乾隆说,皇长子才过初祭,丧服未除,张廷玉就要南还,可见其对皇室并不忠诚。皇上又一次降下谕旨,认为毫无忠心的张廷玉不够“配享”资格。这一次乾隆开始“损”张廷玉了,说他在雍正年间,不过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在乾隆年间,“毫无建白,毫无赞襄”。朕之对他一再姑容,不过是因为他资格老,所以把他摆在朝堂之上,做做样子而已。乾隆觉得把张廷玉“损”得还不够,他又把历代“配享”之臣开了个名单,送给张廷玉看,并让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荣。对这个三朝元老,乾隆像训斥一个孩子,痛骂了还不够,还要指着鼻子问,你配吗?!皇上的忽阴忽晴,将一个八十岁的老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真的让张廷玉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于是张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资格,灰溜溜回到了桐城老家。据说,地方大员为了避嫌,无一人出面迎接,只有一位侄子率几位家人,把他接进了老屋。

    为了“配享”,张廷玉奋斗了一生,现在只有挥之不去的羞愧。辛苦伺候了三位皇上一辈子,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现在只有在家乡等待终老了。

    可是皇上仍然没有“忘记”他。张廷玉刚刚平静下来,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祸事:他的二儿子的岳父四川学政朱荃,在母亲去世后,为了挣点“考试补贴”,居然隐瞒母丧消息,“匿丧赶考”,为御史所参。

    乾隆在处理这事时又一次想起了张廷玉。因为朱荃在仕途上起步,就是因为受了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张后来又和他做了儿女亲家。于是在处理了朱荃后,乾隆又决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以示惩罚。这就有点像小孩子玩翻了脸,要把送给别人的所有礼物都要回来。

    乾隆十五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桐城。张廷玉率领全家老少,跪在门口迎接。他早早已经把三代皇帝赏赐给他的字画、珠宝、衣服器物收拾装箱,准备交给德保。不想德保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从安庆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兵勇。这些人进了张家,竟如狼似虎地以查找是否还有遗漏的赏赐物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把张廷玉的家抄了。德保把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所有带文字的东西:书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条都带走了。

    据说是,德保出京之前,乾隆把他召到宫里秘密嘱咐,到了张家,要严格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其中有没有对乾隆的怨怼之词。

    抄到这些东西后,德保审查了半个月一无所获,他不禁对张廷玉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个士大夫,一个读书人,谁都会在文章中发发感叹,在书信日记中对别人品头论足。像张廷玉这样历经三代皇帝,告老还乡之后,写点回忆录,记点朝庭内幕。但是查遍了张廷玉数百封私人书信,没有一字涉及朝庭皇上“隐私”。这次抄家,引得朝庭内外全国上下议论纷纷。乾隆也觉得此事做过了,不得不下了道谕旨,说是德保弄错了旨意,他并没有命人抄家。

    经过这最后一次打击,张廷玉日日呆坐家中,终日沉默不语。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终于死了,享年83岁。

士人,或者说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官僚……他们是最应该拥有尊严的一群人。他们人格尊严的丧失与人文精神的沦落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品格气质,直至今日。在皇权独大,一家专制的社会,不可能塑造出大写的“人”,也不可能找到全身心真正快乐的人。

    士人和士大夫阶层也是国家的管理者。国家管理者是这样一群不快乐的人,社会中被管理者谈何快乐?

 

杨黎光网站: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