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文看张廷玉

 文久远 2012-04-13

老文看张廷玉

文久远    2012412

http://blog.sina.com.cn/u/2740395314

终清一朝,满洲族是老大,其他各民族都是奴才。在相对的强势面前,汉族及其他民族没有过多的选择:要么臣服剪辫子,要么抗拒砍脑袋。在这种状况下,其他各民族及绝大部分成员都选择了臣服,遗老遗少顺便把明朝制度引进清朝,汉族士子引以为豪的忠烈气节变成了笑话,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也正因为这个过程,最终才形成梁启超所言的中华民族,才在清朝的疆域基础上建立了中华民国。在清朝这个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满洲统治者只授予殊荣于一个汉人配享太庙,接受后世皇帝及大臣跪拜祭祀,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安徽桐城人,自幼博闻强记,才思敏捷,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雍正朝先后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乾隆二年十一月,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宣,开创文臣获伯爵尊位的先例;乾隆四年,加太保,是清朝难得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其父张英亦进士出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是以后世有“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之美谈;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件流传更广的事情。张家与邻居争墙宅地,家人拼爹,修书至京城求助,张英回书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两家各让三尺,形成一巷通道,至今犹在,可见其心智胸怀。张英书房悬有自题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家学渊源如此,张廷玉自然做得更加出色。

张廷玉终其一生,没有为清朝立有重大的文治功绩;真正让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精明皇帝欣赏的,是张廷玉所言所为符合皇帝认可的文臣标准。

一、    忠:自秦始皇以下历朝历代,均以道家学说为本,儒家学说为用,其他学说为辅。对于首辅重臣来说,在君主、社稷、民众之间,做出排序或综合选择,就成了对智慧谋略最重要的考量。从理论及规律上来说,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表现的民本主义思想很可贵;但在不同的历史片段中,君主、文臣、武将、后党、宦官对朝政的掌控力度时有不同。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均为乾纲独断时期,张廷玉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始终以君为纲,以国为重,以民为本,从未行差踏错半步。从做官开始,张廷玉就奉黄庭坚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句话为圭皋,留心所见所闻,遵守官制做好本分事体,上有所言必记,有所问必答,有所漏必补,使君主的意志得以顺利执行,从而巩固社稷,惠及民众。一旦事体出错则首担责任,成功则归于君主官吏,所以雍正与他相处极为默契,“名曰君臣,情同契友”;赞扬他“外和平而内方正”、“器量纯全,抒诚供职”;

二、    公:张廷玉久居庙堂高处,三朝元老,入仕50余年,为相达26年之久,毕生不参与皇室家务,不介入党派之争,不用公器牟取私利,不争权,不图名。上朝时间,所言所为皆为公事,绝不言私人私事;下朝回家,偶尔见客,绝不言及同僚公事,寒暄片刻即端茶送客,“国家之事尤不当轻向人言”张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起,便承担起皇帝秘书的角色,先初览进献文书,草拟摘要,皇帝查阅后再待咨询;即有咨询也是谨慎作答,建言而不建策,成策而不亲自执行,牢守秘书本分,从不越雷池半步。雍正即位后,往往是口授大意,(张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可见其文思敏捷,务实求真,确非常人所及。{清史稿.张廷玉传}仅记载张廷玉三次上疏言事:雍正元年有疏言曰:因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有大量移民“结朋而居”,恐生祸患,“请敕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同时引导“棚民”向善;雍正十一年有疏言曰:“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严禁有司吃了被告吃原告;同年底回家探亲,见黄河泛滥,有疏言曰:“行经直隶,被水诸县已予赈,尚有积潦不能种麦,请敕加赈一月。”并议“以工代赈”,得旨允行。此三事皆涉及民众利益,社稷安危,奏疏有言有据,循途遵法,是以雍正全部准奏,并加褒扬;

三、 能:康熙朝援用明朝官制,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至晚年时,康熙又设上书房,统筹朝廷事务。雍正为了集中权力,于雍正八年以西北用兵为名,另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后改称办理军机处,钦定“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通过这种方式,雍正把决策权抓在手中,皇权统治得以加强,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终雍正一朝,所有军政大事信息都先汇集在军机处,雍正决策后再通过六部执行,如摊丁入亩、 重农抑末、改土归流、整顿吏治,耗羡归公养廉银等制度,安定西藏、平定西北、处理与俄关系等问题。张廷玉在这些问题与政策实施过程中,竭尽全力襄赞雍正做出正确决策,督促六部贯彻执行,无有尺寸功绩,却显超人智慧;

四、 勤:张廷玉办事非常勤勉,当日事,当日毕;明日事,今日预。“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他心思缜密,过目不忘,能将各部院大臣和全国疆吏的出身、经历以及各司员府县甚至胥吏的姓名、籍贯丝毫不差地说出来,就像一个活档案库;军政民政司法,河工赈灾科考,每年每月要处理多少大事;各省各部事务交错纵横,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海量的信息数据,张廷玉处之泰然,游刃有余;每当雍正提起问及,文件信手拈来,看法脱口而出。对张廷玉的办事能力,雍正帝曾这样称赞: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雍正经常召见他,有时一天召见三五次,习以为常;张廷玉偶尔患病不能入朝办事,雍正甚至感觉犹如自身臂膀损伤: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各项机密事务悉交张廷玉承领办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

五、 廉:张廷玉熟读史书,对于“伴君如伴虎”这句话体会最深,更知明君眼中不能掺沙,结党营私可得一时一地之利,绝无长久可能。所以张廷玉虽然“最承宠眷”,但在与门生同僚交往中,“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对于确有能力品格者,在适当时候会向皇帝举荐,但从不在任何人面前提及举荐过何人;任科考主官时,有人微词试探欲通关节,张廷玉以诗词作答,以示舞弊事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长此以往,绝无幸免可能。位极人臣,几十年如一日,从不以公器谋私利,亦不为私利损公器,非常难得可贵。三代皇帝都对他这点极为赞赏,雍正多次赏赐金钱书籍给张廷玉,以示廉洁不吃亏之意;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后来张家年年挂出这副春联作门联;雍正临终前,遗命张廷玉日后配享太庙;乾隆也以诗句赞赏他说:“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乾隆即位后,开始接管朝政,提拔新进文臣武将,张廷玉逐渐失宠。乾隆六年,刘统勋奏疏:因张家及姻亲姚家当官者人数众多,建议乾隆稍抑其势,在三年内暂停桐城张、姚两姓在吏部名册内高位官员的升迁;门生故友闻知此事后,皆纷纷打抱不平,张廷玉私与家人说:刘统勋此奏是知我帮我,如我能体面退下,后辈当对刘统勋感恩戴德。此后张廷玉不断犯错,期冀以小错换取乾隆小惩,以便能早日荣休,死后能配享太庙。而乾隆为精明高傲皇帝,岂能容忍臣属不断犯错,于是在鄂尔泰、张廷玉两派党争问题上,撤去张廷玉之子张若霭的世袭伯爵,以求势力平衡;因《皇清方颖》御制诗中错字问题下旨:“总裁官张廷玉、梁诗正、汪由敦交部议处”;在致官归乡问题上,张廷玉乞求乾隆下旨,落实配享太庙殊荣,乾隆颁旨后却因张廷玉未能亲自来朝谢恩,削去张廷玉的伯爵;又因皇长子死后初祭,廷玉即请南还致休,乾隆大怒,“降旨切责”;又因其亲家四川布政朱荃(张若澄续妻之父)坐罪,乾隆下令,尽缴历年皇帝所赐张廷玉物件;乾隆十五年八月,又命钦差大臣德保查抄其在京住宅,查看张廷玉历年笔记,见笔记上面详列张廷玉参赞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各事建言,皇帝相关评语,恭谨之情跃然纸上,无丝毫怨怼之意。至此,乾隆方知康熙、雍正荣宠张廷玉之因,张廷玉深谋远虑之处,稍觉对老师张廷玉所做所为有过分的地方,是以在张廷玉过世后,乾隆仍遵雍正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张廷玉以满洲奴才身份,一介汉臣,连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不求事功文名,杜绝权势私利,唯忠皇帝社稷,但求民众康宁;机密藏于脑海,勿忘外泄;高位仅利国事,何涉身价!荣宠优渥,陡增勤勉效命之心;非议指斥,渐起急流勇退之意。外圆内方,父子两宰相;诗书传家,历代六翰林。历朝历代文人学子,尚有利君利国利民利己者若此乎???!!!

君主用忠、公、能、勤、廉五项标准来考量文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框架似乎还有其存在价值,内容却有很多变化;如果用这个框架添上合适的内容来考量人民公仆,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雍正三年,雍正为了能及时召见各位重臣入值办事,特赐张廷玉、朱轼等九人入住澄怀园;张廷玉居住此园期间,心得笔记不断,集为{澄怀园语},其中多有名言警句,附录几条如下,以飨各位:

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今日行事俭,异日做官清;

一语而干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

保家莫如择友,求名莫如读书;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人以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彼必怫然不乐。然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

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进退有义,得失有命;守道在已,功成在天。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教子之道有五:“尽其性;广其志;养其材;鼓其气;攻其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