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科普半年不如论文一篇 养生怪论揭科普短板

 3gzylon 2010-06-12

  养生怪论盛行击中科普人才匮乏软肋

  “在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时,夹杂着真真假假的奇谈怪论,竟然能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暴露了我们科普建设的不足。”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协人才和调宣工作会议上,一位“老科普”谈起近期盛行的“神医神话”忧心不已。

  在他看来,单纯地质疑或谴责某个“神医”意义不大,如果不能大力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会有“赵神医、李神医”层出不穷,而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科普人才”。

  中国科普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既存在着少年儿童和低文化素质者的庞大群体,也存在着对科学技术关注日益增强的社会公众。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日前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长。2008年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76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4人。

  然而,我国科普人才建设现状依然堪忧。

  “科普人才队伍比较匮乏,结构也不合理。”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在日前的科普论坛上透露,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构成复杂、教育程度不高等问题。考评机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这是造成全国科普人才队伍整体匮乏的主要原因”。

  科普人员老龄化。中国科普研究所谢小军博士列举了科普创作的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所占比例仅为20.6%,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这批学者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无论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写作手段还是创作方法,跟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科普志愿者刚刚起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透露,科普志愿者服务在我国刚刚启动,还未成规模,而在英国和日本,有50%的公民参加过志愿者服务,丹麦有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者服务。

  科普半年不如论文一篇 激励不足绊住科普脚步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每年都有数十场面向公众甚至是中小学生的科普演讲,在他看来,“科学家有责任做好科普工作,这个责任,并不亚于自己做科学研究工作”。

  欧阳自远院士向记者讲了一个鼓励研究员做科普的故事。

  中科院某所一位研究员,长期从事超基性岩与铬镍矿的研究,一年大概要写两三篇论文。这位研究员地学基础坚实,知识面广,口才很好,文笔也好。

  “我对他说,你的每篇论文出来同行中最多3个人看,成效不大,影响太小。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选一些公众关注的、特别有兴趣的问题,写科普书或科普文章,做科普的演讲,受益的人会是成千上万,对社会多作贡献。”欧阳自远院士的一番劝说改变了这位研究员,而今他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科普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