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情思作者:帅呆

 寒梅66 2010-06-14

                                     端午情思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又是一年端午节就要来到了,记忆里的端午节都是些快乐的片段:过“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插艾叶菖蒲、吃咸蛋、喝雄黄酒、悬钟馗像、佩香囊、备牲醴、清晨踏青……
  端午,爹娘的喜悦,姐妹的欢颜,兄弟的嬉闹,微笑成记忆的永远,刷新着时光的脸。只记得儿时的端午,父亲总要在端午节前一天,去野地、池塘,割上一捆艾草、菖蒲。乡间的五月,田野上到处弥漫着艾草的香气,一丛丛的艾草,长在山间田头,茂密而旺盛,不费什么功夫就割到一捆。拿回家捆起来挂在屋檐下风干。再爬到房屋后院的石榴树上,摘几朵开得正艳的鲜红石榴花,交给母亲。母亲准备了一大脸盆的水,把艾草和石榴花浸泡在水中,把雄黄用水湿开,端午的早晨,家人挨个的洗脸,再把雄黄给我们孩子摸在耳朵眼中和额头上画个王字。同时用艾草、石榴花煮水让我们泡澡,整个夏天就不会生痱子和不会让蚊虫叮咬了。然后母亲会把剩下的艾草,插在门口,晒在墙头,等干的时候收起,可做药用。菖蒲根放在盐罐里盐水泡着,对治中暑有一定的疗效,达到提神通窍、健骨消滞的作用。不知是否有科学道理,我也从未去考究。但是艾草那略带苦涩的清香气息,就算在盛夏,泡在艾草沁人心脾的清香里,我只感到神清目爽。
  每年到了端午节的那天,悬钟馗像是让钟馗来捉鬼,以驱邪魔,将艾草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则是为了驱妖祛鬼。雄黄酒,驱灾辟邪添福寿。在端午节中午12时,买上一包雄黄粉,兑酒后围着屋子洒上一圈,以达到激浊除腐、驱虫辟邪、杀菌防病的效果。
  每到端午节来临之前,母亲早早的把做衣服剩下的线布头,找到不同颜色的,给我们几个姊妹弟兄一个一个缝香囊,至少是三种以上的颜色,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清香四溢。由于香囊下面没有那么多红线的吊饰装,母亲就用新出的蒜杆,晒干后,用剪刀剪成小段段,用线穿起来,每段间再穿个小圆布,每个香囊下缝上三条做吊饰,简朴而美观大方,我们是不会等到端午节那天戴上的,只要做好就戴上,然后和村内的小伙伴一起比谁的漂亮,童真而稚气。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国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我最喜欢母亲包传统简朴的粽子。端午节那天母亲一大早起来就把“白莹如玉”糯米筛了几遍,然后进行浸泡。糯米浸泡透后,用洗净的粽叶包成四角棱形,里面加一颗红枣、肉、豆沙等。粽子包好后,粽子和鸡蛋放在一口大锅里煮一、二个小时,焖一个小时。粽子熟后,软糯、清香,晶莹剔透,我们兄弟姐妹都抢着吃,吃起来特别香,这样的氛围,甜蜜了我们孩儿时的惊喜和翩然,沉醉了亲情的纯真和温暖。
  端午节这些习俗,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母亲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随着年岁的增大,慢慢接触到一些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一些文人描述端午的诗词。比如文秀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汤显祖的“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李静山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才逐渐知道端午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诗人的节日,而且喝雄黄酒,插菖蒲和艾蒿的习俗也已流传久远了。
  端午节为纪念屈原,纪念的缘故应该不仅仅是投汨罗江的事件,最值得纪念的是诗人卓绝的人格操守——正是其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却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以忧国忧民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壮,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却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乘。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烛照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群山、烛照着峡江的惊涛骇浪,也烛照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
  现在国家把端午定为法定假日。为此,端午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悠悠粽香来自汩罗江畔,不仅仅是我们为着一种民族精神,悼怀了屈原千年,也是为着我们一种民族风骨,纪念了屈原千年。呤诵着《离骚》,回荡着《九歌》,这中华民族的正气呼啸,这民族良知的鲜明印记,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使今天的端午节有着更加深厚的底蕴。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文明享誉世界。屈原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在我国历史的天空冉冉升起,在粽子的清香中洇润华夏,这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聆听千古文人的心韵,激荡起经典诗词的百世芬芳,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将深蕴其中的内涵细细品鉴,将闪烁其中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棕叶香,包五粮,包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情浓端午,魅力垓下。端午节的精髓,是全国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真、善、美的情境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传承2000多年的浩然正气,铸就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节日文化生活。端午节的味道,是飘荡在大街小巷粽子的浓郁清香,是棕叶的味道,是糯米的味道,是传承千年味道。而端午节的情思,是民族境界的文化精神,是民族个性的内心集聚,是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是民族符号的特有价值。更是心底那份对传统习俗的确认,是一份永远让人难以割舍的端午情怀。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水下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节了,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我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人生无常,历经苦难方觅得生活的真谛。哭过,苦过,累过,才知道生活的味道本来就五味俱全。艾叶香里,蒲扇风凉,沥去生活的苦涩与虚化,唯留下生活的本真,常怀感恩之心,天青地白,幸福信手捏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愿好心情文友们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创出好作品,为好心情原创文学锦上添花多创佳作!愿好心情文友天天有个好心情、生活时时快快乐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