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的习俗

 zhaocj0219 2015-09-18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端午节,一个承载历史跟现实的节日。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下面具体介绍下端午节意义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意义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纪念民族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龙抢走了。而蛟龙却忌惮楝树叶和五色丝线,所以人们就把米包成棕子来祭祀屈原;赛龙舟则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虽然这些传说都不可靠(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但却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也说明了屈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二、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据《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条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以纪念屈原。(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阳也有,后来才以端午为主)

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粽,或作糉,为以箬叶或芦苇叶,包裹糯米或黄米或其他辅料如枣,豆沙,火腿等,并以水煮或蒸熟的食品。起源于中国汉族间,相传与纪念古代诗人屈原投江有关,为端午节应景物之一。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吃馏米:在山西部分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2008年开始,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从2012年开始端午节放假规定放假3天。2009年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先秦时代,人们把五月初五叫五月单五。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民间在这天的活动主要就是驱蚊虫、避五毒,而驱毒除害的药物就是雄黄、朱砂和艾草。具体的方法是饮雄黄酒、耳朵等处涂抹雄黄,门窗挂艾枝,在脖子、手腕、脚腕上戴香包、缠花花绳。这一点,全国大部分地方几乎是一样的。

      在关中不少地区,这天,除涂抹雄黄、插挂艾草、手脚缠花花绳、胸前戴香包外,人们还要蒸曲莲馍,并将其戴在小孩的脖子或手腕上。为什么这样,说法不一。曲莲馍,观其外形很像盛开的莲花,故又称莲花馍,莲花一向与佛教有关联,不少关中人信佛,送了莲花馍,希望佛祖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在咸阳地区,每年端午节,孩子的舅家除了给孩子送莲花馍之外,还要送上外婆亲手缝制的小肚兜。肚兜通体红色,上面用各色花线绣上了蝎子、壁虎和蜈蚣之类的小动物,目的在于以毒攻毒、消灾辟邪,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在台湾,端午节俗称“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挂榕枝、香茅、艾草、喝雄黄酒、饮用午时水、用午时水沐浴、午时立鸡蛋,传说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得好运。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

      在古代,端午节与其说是人们用来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节日,不如说是人们对遭遇悲剧命运的忠臣、孝妇的同情,是对忠义以及孝道的祭奠与追随,是人们对美好价值观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人们由神灵崇拜到尊重人性的一种转变。今天,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更应该注重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屈原、伍子胥的爱国,曹娥的孝道,无论哪一样,都值得我们永久纪念、一直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