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习俗趣谈

 zzm1008图书馆 2019-07-09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习俗趣谈》

一、【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认为,端午节最初是中国古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1、[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频临灭亡,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据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2、[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因其父和长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重臣。吴国和越国互为敌国。吴国打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率大军攻齐,出发前伍子胥拦住夫差劝其先灭越再攻齐,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指责伍子胥与齐国合谋反吴,扔下一把宝剑令其自尽。伍子胥自杀前对家人说:“我死后,可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军队攻入此门灭亡吴国。”

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终为越国偷袭所灭,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伍子胥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留有胥门。



3、[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130年~143年),东汉时期著名孝女。其父曹盱溺亡于舜江(今曹娥江,在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于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就此传为神话。继而此事传至县府,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将曹娥所住的村更名为曹娥镇,将舜江更名为曹娥江,并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以表彰弘扬其孝心。



4、[驱邪避恶]

关于五月是“恶月”,端午是“五毒日”的说法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古人认为五月会有“五毒”出现伤人害人。“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吕氏春秋》【仲夏记】一章记载: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五月灾难最多的一天,因此为“无毒日”日。到了端午日,为了对付五毒,要在房门上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有小孩的要给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有的地方习俗在端午日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二、【端午节的称谓及涵义】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全年四大节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端午节在各地的名称叫法多达20多个,流传较广的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下面择要介绍一些,让大家透过这些别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相关习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1、[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2、[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3、[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4、[天中节]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5、[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6、[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7、[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8、[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9、[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三、【端午节习俗】

端午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赛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食粽子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五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炎夏的开端,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设置端午节,就是要提醒大家,要在此阶段注意做好预防工作,防止湿热侵袭致病。也因此这一天留下了诸如喝雄黄酒、插艾草、佩香囊等避邪驱毒的民俗仪式,其中其实都寓有古人智慧经验的传承。



1、[吃粽子]

粽子其实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说来,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

同时也要强调一下,粽子清香糯滑,黏度高、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2、[插艾草菖蒲]

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3、[戴香包]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襟头点缀。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


4、[佩百索]

用五色花线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


5、[喝雄黄酒]

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


6、[赛龙舟]

此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其实,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四、【端午禁忌】

古人通过内观发现,农历五月时节乃天地交泰、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是为毒月,其中更有九天是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被古人称为九毒日,而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九毒日最不能做什么,最要命的就是不能房事!



1、[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

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2、[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

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3、[九毒之日,严禁房事]

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 “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

而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为了防止有些人贪恋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这天,定为“归宁日”。什么是“归宁”?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夫妻分开,这样就从客观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条件,也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接下来还有九个毒日,基本涵盖了整个农历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讲究在整个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


总结以上禁忌,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条:

1、端午节毒气伤人,需要插艾桃、挂菖莆、喝洒雄黄酒等,以驱毒避邪。

2、端午节祭祀悲伤,需要结伴郊游,或与家人团聚,以调节身心健康。

3、端午节邪毒伤身,需要严禁房事,女子归宁父母,是最好的避灾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