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鹤】 2010-06-16
 
 

 
 
  洮砚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000多年,其石材称为洮河绿石,产于甘肃洮河中游的喇嘛崖一带。石色多为青绿色,但也有紫色和较少的黄色。洮砚以其质坚纹细、雅丽珍奇、莹润如玉、呵之可出水珠、发墨细快而不损毫的特色,名闻遐迩,历来为宫廷的珍藏品,亦为文人墨客的瑰宝和馈赠亲友的上乘之物。

  自古就有“洮河石贵双赵璧,端溪歙州无此色” 之美誉。历代文人名家对洮砚称赞不已,赋诗题词;宋代著名鉴赏家赵喜鹊《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珍贵,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大文豪苏轼赞曰:“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黄庭坚以诗赋之:“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

沅州石砚

  湖南省辰州属沅州,产石,色深黑,质粗糙,或有小眼。辰州、沉州人自制者犀牛、龟、鱼、八角等式。端溪市侩常把沅州石贩归刻作端石式样,称为“黑端”,以售过往土商官宦。

角石砚

  山西绛州产的角石,其色如白牛角,纹理与真牛角无异,或如浮屠、佛塔。然顽滑不发墨,世人只以研丹耳。

菊花石砚

  以湖南省浏阳地区永和镇附近的济阳河底所产的菊花石制作。大约在清代中期乾隆年间(1736---1796)始开采。 菊花石实属动物类化石,石上天然生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蕴藏在菊花石中的“菊花”,品种繁多,花型各异,有花蕊异色的金银菊,有银丝缕缕的蟹爪菊,还有“贵妃脸”、“竹叶菊”、“金钱菊”等,在姿态上有含苞待放,有争艳怒开等等,千姿百态。

乐砚和紫石砚

乐石产于安徽淮北地区宿县的诸兰和介集,石色有浅灰、灰墨等,性稍硬,莹墨而滋润,带微轻状结构,质尚细,发墨仅次于翕石。 紫石产于安徽淮北地区的肖县,其色有如紫端,呈灰紫色,薄层状和紫灰色的条带状,质地紧密,分布均匀,吸水量小,成分有石英、长石和白云母等碎屑物,占百分之五十以上,泥质、铁质及方介石等胶结物占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是种较理想的砚材,且已经受到美术界和工艺界的意,发展前景颇为可观的。

玉砚

  玉与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有着密切的联系,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玉的文化渗透到砚文化中间大致是在宋代,也就是宋代开始出现了玉质的砚。玉的硬度高,雕琢比之石砚、陶砚困难得多,所以玉砚大多雕琢简单和石面的精美雕琢不能相比,玉面往往只有砚池和砚堂,砚背上一个复手,最多也只在砚边雕一些回纹等作为装饰,故玉砚也有一种质朴的感觉。玉砚质细腻、坚实,尽管不吸水,不伤笔毫,但滑而不发墨,所以玉砚不实用,仅作为掭笔和炫耀身份之用,这也是玉砚之所以流传不多,推而不广的原因。

 

乌金砚

乌金砚产在燕畿的梅山,其石如乌金,所以叫乌金砚。花纹如金星的为佳,也很贵重。但佳石甚少,所以不闻于世。

溪石砚

  产自湖南常德、辰州之间。石的表面为淡青色,内深紫而带红,或有金线及黄脉相间者,名紫袍金带。极细润的石久用则光如镜。伪造者也多,然细审之,有折痕可辨。

 

金星石砚

  广东琼州、万州悬崖上所产的金星石,可作砚。色黑如漆,细润如玉,以水湿之,则金星自见。极发墨,久用不退乏,颇似端、歙石,亦很贵重。

 

漆沙砚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说:“漆沙砚以扬州卢葵生家所制为最精。其祖映之尝得一砚,有‘宋宣和内府造’六字,形制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后知为漆沙所成。授工仿造葵生,世其传一时,业此者甚众,文房诸物均以漆沙为之。”

  漆砂砚始于宋代宣和(1119-1125)年间,初为宫延内府所制,后工艺失传,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扬州著名漆艺师卢映之仿制成功后,逐行于世,点螺工艺出自元代后期,亦称软螺钿或薄螺钿镶嵌,传至明末扬州著名漆艺师江千里后,技艺愈益精湛,发展到清康熙初年达到高峰,他制作的点螺杯盘精美无比,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江千里字”之誉而名闻朝野,惠及后世,清代后期漆砂砚点螺工艺相续失传,后由扬州几位工艺大师研制成功。漆砂工艺多用于制作漆砂砚和案头文玩用品。漆砂砚是以一种轻细金刚砂 调和适度的色漆髹涂于木质砚上制成,具有轻便和美观实用的特色。西汉时, 扬州已有生产。1985年2月,邗江县甘泉乡姚庄出土一件汉代漆砂砚,纹 饰极为精美,表面满髹黑漆。除砚面外,均以褐色漆彩绘纤细云气纹,砚外侧用银箔饰虎、豹、鹿、牛、羊、龙、孔雀和高髻羽人等图案,构成十分生动的 画面,刻划精细入微。

  宋代以后,漆砂工艺失传。清初,卢映之曾于南门外得 一砚,为宋宣和内府所造,形质类澄泥而绝轻,入水不沉,后知其为漆砂所成, 遂授工仿造,广为流传,一时业此者甚众。至道光时,扬州已成为全国紫砂漆制作中心。顾广圻《思适斋集》中说:“若此漆砂有发墨之乐,无杀笔之苦, 可与端砚比美”。并为卢氏漆砂砚作铭道:“日万字墨此可磨,得之不复求宣 和”。金农为漆砂砚作铭道:“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寿其 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漆砂技法以卢葵生家所制最精。苏州制砚 名家顾二娘之砚盒多其所制,上刻折枝花卉或鸟兽虫鱼,皆非寻常画工所及。

  除漆砂砚和砚盒外,漆砂技法还用以制作漆臂搁、漆壶、漆花盆、花架、案头 漆玩和观音、琵琶等。漆玩上多浅刻华品山、金农、汪士慎、郑板桥、钱大昕 等名家书画或苏东坡诗句。漆砚匣有圆、椭圆、长方、长方委角、山字头、五边形、葫芦形和自由造型等多种形状。作品朴雅深沉,色泽明丽。北京、南京、 上海、 扬州等各大博物院、馆均有所藏,私家收藏也不少。晚清时,漆砂砚再 度失传。 现扬州漆砂砚多与点螺 工艺和楠木雕刻相结合,为扬州名贵漆器产品之一。重新问世的漆砂砚,兼有 端砚和歙砚的长处和扬州漆器的特色,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入水不沉,坠地不损,装饰精美,是书画家钟爱的文房四宝之魁,又不失为精巧雅致的案头漆玩。

五台山石砚

  五台山石砚产于山西省五台县和定襄县。因其砚石采自佛教圣地段庙山而得名,亦称段砚。五台砚质地细腻坚韧,石面呈紫色,有黑、绿、红、紫等多种纹理。纹理纤细、缜密、其黑如漆、绿如叶、红如火、紫如肝

瓷砚 

  瓷砚和陶砚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二者烧制的温度不同,硬度和吸水率,以及胎土中粘土的高岭土的成分比例等不同,瓷砚在我国二晋时期已经出现,此时为青釉瓷,形制与汉砚相仿佛,只是在砚堂中间研墨的地方不施釉,以便于下墨。瓷砚的使用价值亦不及石砚,原因发墨的问题,由于瓷胎过硬,磨时打滑而不下墨,瓷砚的价格应与其同时代的其他瓷器相并论,砚的因素放在第二位,只有装饰华美,造型别致、带款、流传有序的瓷砚例外,价格才会超出常规。

灵岩石砚

  江苏苏州灵岩山村所产,佳石亦可作砚。最佳者有淡青、鳝鱼黄两种。现在石早已取绝且并无新产。但附近的居民尚有取其他地方的石材以制砚来惑世的。惟伪者多粗糙又不发墨。

洮石砚

  出自湖南长沙。色绿,故又名绿石砚。虽细润但不受墨

” ”。 金星宋石砚

  产于九江市属星子县横塘驼岭,迄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此砚石质坚韧,刚而不脆,柔而不娇,温润莹洁,纹理缜密。金星寓于石中,熠熠有光,故名金星砚。晋代陶渊明得金星石后自凿成砚,研磨著诗作文。岳飞视作珍品收藏。宋徽宗得砚,赞为“砚中之魁”而名“金星宋砚”。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云:“其质坚丽,呵气成云,贮水不涸,墨书于纸,鲜艳突目,数十年中,光泽如初”。

贺兰山石砚

  贺兰山石砚产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小口子沟沟源。贺兰山石天生丽质,自然形成深紫、浅绿二种颜色,紫底约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绿色的部分较少只可当点缀用,约占有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紫、绿两色相映成辉,像晶莹的翡翠放在紫色的丝绒上面,素雅清秀,彼此衬托。若石层中偶尔出现石眼、玉带、银线、眉子、云纹等,则更为名贵。

思州石砚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或思州砚,又名金星石砚,是岑巩县的特产,古时即驰名神州。思州石砚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其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经磨耐用,有文人赞曰:“水石殊质,云滋露液,浑金璞玉,惜墨惜笔”。

金属质砚 

  尽管金属质砚古已有之,但只是人为砚石的装饰盒的形成而出现的。金属质的砚有铜、铁、锡、金、银等,以铜为多,其它的陪衬而已。金属质硬,不发墨。 至清末和民国时,有以铜为匣,匣盖的内部嵌一块薄薄的砚石,作研磨用,匣底则放入丝棉、药棉等吸水性物,然后浇入墨汁。金属质砚,材质决定了它成不了气候,只能作为砚的配件或附属品。

开化石砚

  浙江省衢州常山县的开化产石制的砚就叫开化石砚。所产的黑石坚润有似歙石,用以制砚颇佳。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

红丝砚

  出自山东益都县。唐时属于青州(今山东潍坊市,淄博市及青州市一带)红丝砚多呈柑黄地红丝纹,紫地黄丝纹等,丝纹十余层次第不乱,彩纹妍丽,故称红丝石。石质致密,手拭如膏,质润且细,贮水不耗,发墨如油,是鲁砚中的佳品,深受文人喜爱。唐时的四大名砚依次是:红丝砚、端砚、翕砚、澄泥砚。只是到了宋代后期,因红丝石停 产不出,才以产于甘肃临洮的洮河砚补入,即成为端观、翕砚、澄泥砚和洮河砚。以红丝石为砚材,颇发墨。质赤黄,有红纹如刷丝索石面,故名红丝砚。苏易简《砚谱》谓“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石为第一”。评论虽不正确,亦可见红丝石砚的佳妙。

鲁砚

  产于山东省各地之名砚总称。除红丝砚外,尚有淄砚、金星砚、徐公砚、尼山砚等。淄砚产于淄博虞望山,从北宋时即享盛名,时人认为与端砚不相上下。徐公砚以产于沂南县徐公店而得名。晶莹如玉,色泽沉静,泼墨如油。金星砚产于临沂地区箕山涧,温润如玉,泼墨有光,石黑如墨,遍布金星,故名。尼山砚产于曲阜尼山,质坚色黄,亦为砚中上品。

  金星砚 金星砚是历史名砚,誉称鲁砚之光,可与端砚相媲美。临沂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故里,传说王羲之偶得此石,爱不释手,磨制成砚,视为珍宝,故后人又称该石为羲之石,该砚为羲之砚。

修水贡砚

  又名赫砚,早在唐宋时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产。北宋杜馆《云林石谱》载:"洪州分宁(今修水)深土中产石,五色斑澜,全若玳瑁,石理细润,亦堪作砚。"《义宁州志》载:"紫石出武乡谭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乡),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号山谷,修水人),曾以此砚作礼品,广赠于苏东坡等诸友,令此砚名传于世。清道光年间,道光之师万承风(修水人)以此砚敬献皇上,道光帝爱不释手。视其色赐名"赫砚",列为清宫贡品,故又称"贡砚"。

  贡砚以其自然的赫色为主体,并有翠绿色为之镶嵌。珍品中兼有金星、金晕、鸡血藤、鱼子、水波纹等花纹,胜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凝视怡人,赏心悦目。且石质坚而不疏,触笔细而不滑,发墨速而不粗,贮水久而不涸。色泽和质地都形成别具一格的特点。加之制作时选料精良,高档贡砚构图特别强调意境、悟性,须细观石质纹理,令人神思飞扬,因色因纹而象形,使人工天然,巧为一体,尽得其妙。一方精砚的制作,须费百日之工,故历代丹青翰墨者视为珍品。

易水砚

  取石于河北省易县终南山。唐代易州奚父子到钟南山峪取易水研墨,发现钟南山石斑纹奇彩,细腻似玉,刚柔并兼,遂采回雕刻成精美易砚,其后因战乱父子南迁徽州,因始创徽墨被宋帝召见,徽墨与易砚遂成为当时的贡品,共得垂青而名扬九州。易水砚选用玉带石和紫翠石,石质密实,石料斑纹奇彩,据史料记载,唐代易州(即易县)的奚超父子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砚石,应用祖辈的松烟制墨技术,制成了“易水砚”。到五代时,奚超后人奚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姓李,由易州迁居歙中,成了“徽墨”、“歙砚”的开山鼻祖,而易水砚也久盛不衰。


  易水古砚

  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上,这种石料是色彩柔和的天蓝色水成岩,有的还天然地点缀着碧绿或淡黄色的斑纹。石料质地细腻柔密,硬度适中,具备了发墨、储墨、润笔、励毫的优良特性,是制砚的最佳石料。

盘砚

  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一个混混沌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18000年以后,盘古用角蹬烂了鸡蛋壳。他出世以后,开天辟地,创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盘古出世时挣破的鸡蛋壳,被埋在太行山下,慢慢变成了一层层细腻光滑的石头。后来,人们用这种石头制成了不渗水的砚台,这就是著名的"盘砚"。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来因为音讹,传成了盘谷寺。

  太行山盘谷寺在济源市东北15公里处。磨脐山和陡崖山巍峨相接,将盘谷寺紧紧抱于怀中。两山之悬崖陡壁,呈天然幽雅之势。据考,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寺后有明代洪武年间建造的砖塔一座。现存的寺院殿宇,皆为清代建筑。古刹左侧谷深壑幽,清泉混流;右侧深谷,就是盛产著名的"盘砚"石的地方。

  盘砚,也叫天坛砚,始制于唐朝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砚以石为贵。盘谷寺山石质地温润坚柔,纹理细腻,且有坚而不脆,柔而不绵,晶莹似碧玉,璀糜如琥珀的特点,加上造型的生动和刻工的精细,使得盘砚古朴大方,发墨保湿,运笔流畅,历来为书画家所珍爱。

大沱石砚

  湖北省荆州所属归州,产石,名大沱石,其色青黑,纹理较粗,但能发墨。归峡人谓江水为沱,沱石即江水中长出的石头。归峡人多用此石为砚,他处人士不知,故不闻名于世。

松花石砚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同江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其名。 松花砚在清代被视为国宝,专供御用,康熙帝赞而题诗曰:“寿古而质润,色绿而生青,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松花石色彩有深绿和浅绿,并杂有黄色和紫红色,紫绿相兼,纹如刷丝,有如大海的波涛,流水般的旋涡,单行之纹理等。其中的深绿色的刷丝为上品。刷丝纹的精品又叫孔雀石,深绿色的松花石在全国的砚石中独占鳌头。松花石石质坚实,发墨硬度较端、歙为高,约在5度左右,出之金声,开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

辽砚

  辽砚兴于辽金时代,距今有上于年的历史,相传辽砚深得萧太后的厚爱,并被封为御砚。

  辽砚始产于中国辽宁本溪桥头地区,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为辽砚的创造和制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天然资源。辽砚砚石独产桥头镇河东村,其砚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誊。青蓝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缨紫红色的纹理,似蓝天红霞凝于砚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联翩,文恩泉涌,倍受历代文人雅士的珍爱。

越砚

  在国内亨誉已数百年。明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记》中就叙述到以“越石”琢成“著墨无声而墨沈烟起”的“天砚”,视为珍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书面琢刻家金农,在会稽山游览时曾拾得一方石,因石色美观,石质滋润,心中甚喜。带回扬州后经过精心雕琢制成一方佳砚,爱如珍宝。从此越砚之声誉日上,被列为名砚之一。

  绍兴著名特产之一的越砚特点是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磨墨无声,就水研墨似漆,发墨不损毫颖;在工艺上,刀法洗炼、线条明快、结构疏朗,图案自然和谐,独具风格,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越砚选用会稽山的“越石’雕刻而成。在会稽山区平水一带,有一种绚丽多彩的奇石(系下元界双溪坞群火山碎屑岩中夹泥岩),石色石纹有形似虎皮纹的虎捺、虎皮;有隐现青、绿色花纹的青衣、蕉叶;有中镶玉色条纹的玉带和呈现紫红花斑的紫袍、美人红等。

其他

  此外则有紫金石砚出吉州,黄金砚、金雀石砚出淄州,熟铁砚、石末砚出青州。磁洞砚、悬崖金星砚出万州。鲁水砚出南剑州,乐石砚出宿州。

  以前曾经使用而现在不常见者,则有通远军佩石砚、西都会圣宫砚、青州青石砚、成州栗亭石砚、潭州谷山砚、成州栗玉砚、归州绿石砚、夔州黟石砚、庐山青石砚、苏州褐黄石砚、建溪黯淡石砚、陶砚、吕砚、淄州砚、高丽砚、青州蕴玉石砚、红丝石砚、青石砚、虢州砚、信州水晶砚、蔡州白砚等数十种。若文人随意命名的砚或各地劣石所制之砚,则为数更多,尤难枚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