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富兰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沪学 2012-03-25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砚台起源及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中国人何时用砚台,至今恐怕还是一个谜。

作为研墨工具,砚台是伴随着墨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量的考古遗存看,无论是西安半坡,还是宝鸡北首岭等处,都曾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由于制作粗糙,造型简陋,很难称得上后世意义上的砚台。不过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砚台的雏型。一九八零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遗姜寨遗址出土了一套古代绘画工具。考古专家在一个原始人的骨架旁,发现了一块石砚,上面还盖有石盖,掀开石盖,砚台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捧,砚台旁有黑色颜料(氧化锰)数块,以及灰色陶质水盂共五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绘陶器工具。

姜寨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村落。它距离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仅十五公里。据此可见,姜寨和半坡虽处同一文化时期,而姜寨出土的石现,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它已经比较接近后世的砚台了。姜寨的这一发现,把砚台的历史,上推到五千年前。

所谓“石砚”,顾名思义,当然是以石头为材料而制成的砚台。有的同志认为,唐以前称石现,指的是以瓦片为材料的砚台,根据是韩愈在一篇寓言体古文《毛颖传》中,把砚台称为“陶泓”。唐朝诗人贯休《砚瓦》诗云:“应念研磨苦,无为砾瓦看。”其实,这是误解。我们先看《毛颖传》中把文房四宝都戏谑地加了代称,如以毛颖指毛笔,以稽褚先生指纸,以绛人指墨,把砚台戏称为弘农陶泓,这只是韩愈的浪漫主义,很难说它就是陶制的。实际上,“砚瓦”并非是以瓦为砚,而是指石砚的外形酷似隆起的瓦片。《砚林》上说:“曰观瓦者,唐人语也,非以瓦为砚,盖以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百余年方可平。”《通俗编·器用》“砚瓦”条引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也说:“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米芾画史:晋唐皆凤池砚中心如瓦凹,故曰砚瓦,笔因势凹势锋圆,故其书画皆圆。”这些都证明石砚非瓦所作,只是外形似瓦罢了。

先秦关于砚台的记载较少。《砚谱》上引伍缉之《从征之记》的材料说:“蜀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孔子一生尽管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他编书甚富,用过砚台之物,或许是可信的。文中说其砚台“甚古朴”,也许是因为长期使用的是天然墨或半天然墨的缘故,砚台在形制方面,也就长期保持附有磨杵的形式。只有到了汉朝,出现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墨,同时纸的发明,促使砚台的制作起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装饰性的纹饰出现,使砚台逐渐跻身于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成为既实用、又可欣赏的“文房四宝”之一,品种也日益繁多起来。除了石砚之外,汉朝还出现了金属砚台。曹操《上杂物疏》说: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一枚”。这种银制的砚台,大概在民间是罕见的。另外汉末还出现了瓷砚。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导致了瓷砚的出现。《砚史》上说:“今杭州龙华寺收粱傅大夫瓷砚甚大,瓷褐色,心为鏊,环水为辟雍之制。”辟雍本是古代的太学建筑,瓷砚仿其形式,故以辟雍名之。另是出现了漆砚。在汉朝,漆砚并未被当时的文人的重视。一九六五年,在安徽省寿县的东汉墓中出土过一件漆砚,为长方形夹縯胎,上髹黑漆,外加朱漆,这是我国存世最早的漆砚了。四是出现了陶砚。《砚史》上说:“相州士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精细者,燔为砚。”汉朝出现的这些砚台,都是为适应墨的改进而出现的新品种。

隋唐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繁荣,适应这种需要,制砚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砚台种类繁多,南北各地均有生产。唐代开采了专为制砚用的石材,如广东肇庆斧柯山的端石,安徽歙县的歙石,江西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石,都是十分著名的。此外还有山西绛州的澄泥砚。这些砚石的开采利用,成为制作砚台的极好材料。唐朝还形成了一整套制砚的工艺方法。到宋朝,甘肃省的洮河石,也成为制砚的好石材。《续博物志》称:天下之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绿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翕州龙尾山石为第三。《洞天清算录》则说,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因此宋朝把端砚、歙砚、红绿石砚、洮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以后,由于红绿石停采不出,遂把陶质的澄砚补入,列为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之中,尤以端砚为最佳。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端刀割紫云”的诗句,对端砚作了尽情的赞美。砚台越发展,砚形越多样化,构图和制作,因材而异,成为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后来,许多书画家自己动手选石,制砚,刻铭,使砚台的制作成为一门独特的刻砚艺术,花纹雕刻以及所表达的内容相当广泛,山川日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金石书法等等。几乎都可以作为主题在砚台上展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名砚。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制砚名家,砚台也由实用品逐渐演变成工艺美术品或欣赏品,许多砚台收藏家,把它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

东汉以前,砚被称之为“研”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文房四宝”以砚为冠,论及名品砚台,总离不开“端、歙、洮、澄”。这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为诸砚之首。

端砚: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产于广东肇庆市的端溪,端砚石品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金星点、水纹、金钱线和石眼等等。其制作十分辛苦,从探察、开凿、运输、选材、整璞、雕刻、打磨、洗涤到装盒,其工序精巧又细致。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端石产于现在的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端砚石由于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具有发墨不伤毫和呵气可研墨的特点。端石中的佳品长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端溪砚史》称之:“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歙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安徽歙县,唐开元年间开始制作。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歙砚始于唐代。据宋代史书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它有天然生成的纹理有:金星、眉子、细罗纹、水浪纹等。“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形如谷粒多如秋夜星星,闪闪发光;“眉子”似的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水浪纹”如水的波纹,变化无穷。歙砚的雕刻艺术受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浑朴,大方匀称。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 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洮河砚:砚石产于甘肃西南的洮砚乡的洮河水底。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色呈墨绿,经研磨后可呈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亮而耐用、蓄水持久而不耗、色浓保湿而利笔等优点。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澄泥砚:产于山西,澄泥砚的制作先缝绢袋于汾水中,迎浪张开袋口,过滤水中泥沙,一年后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成砚坯,再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最后经过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工序,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民俗博客(290)图文(74)说名砚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原载仲富兰《中华风物探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仲富兰

        2012228日于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